实用技术‖苗木猝倒病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点击进入☝☝
苗木猝倒病又称立枯病,苗圃普遍发生。主要危害松属、杉木属和落叶松属等针叶幼苗,发病幼苗死亡率很高,严重时可达50%以上。
幼苗在不同发病时期,表现出不同症状。发生在播种后至出土前这段时期,种芽在出土前被病菌侵染,破坏种芽组织,引起腐烂,造成缺苗,称为种芽腐烂;发生在幼苗出土期,刚出土的幼苗被病菌侵染,称为茎叶腐烂;发生在幼苗出土至苗茎木质化时期,此时苗茎幼嫩,尚未木质化,病菌自根颈处侵入,产生褐色斑点,渐扩大成水渍状病斑,病菌在幼苗根茎组织内蔓延,使组织坏死,幼苗迅速倒伏,引起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发生在苗木根颈部木质化后。病菌从根部侵人,使根皮腐烂,病苗直立枯死,但不倒状,引起典型的立枯症状。
症状
幼苗在不同发病时期,表现出不同症状。发生在播种后至出土前这段时期,种芽在出土前被病菌侵染,破坏种芽组织,引起腐烂,造成缺苗,称为种芽腐烂;发生在幼苗出土期,刚出土的幼苗被病菌侵染,称为茎叶腐烂;发生在幼苗出土至苗茎木质化时期,此时苗茎幼嫩,尚未木质化,病菌自根颈处侵入,产生褐色斑点,渐扩大成水渍状病斑,病菌在幼苗根茎组织内蔓延,使组织坏死,幼苗迅速倒伏,引起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发生在苗木根颈部木质化后。病菌从根部侵人,使根皮腐烂,病苗直立枯死,但不倒伏,引起典型的立枯症状。
引起苗木猝倒的病原有两类,即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病原。非侵染性病原是圃地积水、覆土过厚、表土板结、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侵染性病原是真菌中的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等。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都有较强的腐生习性,平时能在土壤内植物残体上附生。它们分别以厚垣孢子、小菌核和卵孢子度过不良环境,便侵染危害。
病原
引起苗木猝倒的病原有两类,即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病原。非侵染性病原是圃地积水、覆土过厚、表土板结、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茎。侵染性病原是真菌中的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等。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都有较强的腐生习性,平时能在土壤内植物残体上附生。它们分别以厚垣孢子、小菌核和卵孢子度过不良环境,便侵染危害。
腐霉菌和丝核菌的生长温度为4~28℃。土温12~22℃时腐霉菌危害严重,土温20~28℃时丝核菌危害严重。镰刀菌的生长适温为10~32℃,土温20~30℃时致病率较强。这3类病菌在苗圃出现的顺序是:早期为腐霉菌,中期为丝核菌,后期为镰刀菌。
病害主要发生一年生幼苗上,特别是自出土至一个月以内的幼苗受害最重。病害的发病和发展与以下情况有关:
影响病害的因素
病害主要发生一年生幼苗上,特别是自出土至一个月以内的幼苗受害最重。病害的发病和发展与以下情况有关:
苗圃整地、作床或播种时,土壤潮湿,容易板结,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受到抑制,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剧,不利于种芽和幼苗的呼吸和生长,种芽易窒息腐烂。土壤粘重,土粒粗大,床面不平,圃地积水,有利于病菌繁殖,不利于幼苗生长,幼苗容易发病。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其中带有病株残体,病菌易侵入为害苗木。
播种过迟,幼苗出土较晚,出土后正遇到雨季时节,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生长,苗茎幼嫩,抗病力差,病害容易流行。
(1)选好圃地
防治措施
(1)选好圃地
最好选山地和新垦地育苗,避免连作,土中病菌少,苗木发病轻。如用熟地育苗,前作以豆类作物或栎类苗木为好。间作茄、瓜、棉、薯等感病植物的土地不宜作苗圃,或消毒后播种育苗。地下水位过高或排水不良的地方也不要选作苗圃。若在排水较差的圃地育苗,应开好排水沟,作较高苗床,床面平整,避免积水。
(2)土壤消毒
在酸性土壤上,结合整地,每667m2撒20~25kg生石灰,抑制土壤中病菌繁殖,促进植物残体腐烂,也可选用莱恩坪安御葆250g/667m²翻地时拌土撒施。在柴草较方便的地区,还可烧炼表土,消灭表土中病菌。不能烧表土地区,可用药剂处理土壤。
(3)腐熟肥料
有机肥料尤其是垃圾肥和堆肥,常带有病菌,应堆积发酵充分腐熟后使用。
(4)细致整地
圃地要深耕细整。播种前,在条播沟里垫1cm厚的心土或火烧土,播种后,再用心土或火烧土覆盖种子。因为心土和火烧土不带细菌,可使种子与病菌隔离,防止种芽腐烂,保护幼苗根茎不受病菌侵害,避免幼苗发生猝倒病。苗木逐渐长大后,苗茎已形成角质层和木栓层,抗病性能增强,虽仍可能发生根腐病,但不致蔓延成灾。新土在雨后易板结,旱季易龟裂,不宜太厚,以不超过1.5cm为宜。覆心土厚度以种子似隐似现为宜。
(5)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种子发芽较早,扎根较深,生长健壮,抗病性强。但播种太早,土温低,种子不能萌动,种子在土壤内时间太长,易发生种芽腐烂。播种太迟,幼苗出土后如遇雨水,易发生猝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