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 (八法)】55

湿热病 

中焦湿热证治 湿重于热 (八法)

(一)香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气机

湿邪夹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胀满,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必当香开郁,苦燥湿,展气消导,仿加减正气散意。

藿、苏梗各6克(后下)  厚朴6克  杏仁10克  陈皮6克  茯苓皮10克  大腹皮10克  鸡内金10克  焦三仙各10克

加减法:

若仍有发热恶寒之卫分证时,加苏叶6克,或加淡豆豉10克,以宣阳化湿。

若舌苔黄厚糙垢,大便不通,脘腹胀满者,加焦槟榔10克、大黄粉1克(冲)。

(二)宣通表里以化湿郁,疏调气机而退满胀

湿邪郁阻,内困脾胃,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外郁肌肤经络,周身沉重疼痛。表里同病者,用宣通表里,疏调气机法。

藿香梗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厚朴6克  陈皮6克  木防己10克  茯苓皮10克  薏苡米10克  通草3克  大腹皮10克

加减法:

若湿阻经脉,遍体疼痛较重者,加秦艽10克、桑枝30克。

若表气不开,湿阻不化者,加苏叶3克、白芷3克、淡豆豉10克。

若舌苔黄腻根厚,腹胀,气不宣通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花槟榔10克。

(三)芳香以化湿郁,甘淡渗湿利尿,分消以畅气机

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阳气郁遏,久则酿热,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软,按之不清楚。用芳化淡渗方法。

藿、苏梗各10克(后下)  厚朴6克  陈皮6克  杏仁10克  茯苓皮10克  滑石6克  通草2克

(四)清宣湿热以透白㾦,淡渗利湿兼畅三焦

中焦湿热郁蒸,外达肌表,发热身痛,汗出不解,表情淡漠,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㾦,舌苔黄腻,脉濡。用清宣淡渗方法。

淡豆豉10克  炒山栀5克  前胡6克  薏苡米10克  竹叶3克  白蔻仁3克  连翘10克  滑石6克  通草3克

加减法:

若热重于湿,舌红口干者,可于方中加黄芩10克、生石膏6克(先煎),以宣清并施,使热减㾦透,病势必轻。

若湿邪较重时,当以辛香宣解为主,方中可加藿香6克、佩兰6克、杏仁10克、冬瓜皮20克。

(五)祛湿清热,通络熄风

湿热蕴蓄中焦,壅滞筋脉,筋脉失于濡养,拘急挛缩,而成动风,牙关紧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神识昏蒙,舌苔黄腻,脉濡。治用祛湿清热、通络熄风方法。

大豆卷10克  秦艽6克  威灵仙10克  炒地龙15克  炒黄连5克  海风藤10克  丝瓜络10克  木瓜10克  六一散10克(布包)

加减法:

若有暑邪不清,当加用芳香清凉药物以宣化暑湿,俟暑热清则诸症自减。

若肝热重者,加钩藤15克,或羚羊角粉0.3克(冲)。

若舌苔黄腻且厚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香稻芽10克。

( 六)苦辛温开郁燥湿,调募原行气破滞

湿热疫疠之邪侵袭人体,邪气伏于募原,憎寒发热,继则但发热而不憎寒,日晡益甚,头身疼痛,胸闷脘痞,时作呕恶,苔白腻而中如积粉,脉弦数。用本法治之,以开达募原。

淡豆豉10克  炒山栀6克  槟榔10克  厚朴3克  草果仁2克  知母3克  赤芍6克  黄芩10克  焦三仙各10克

加减法:

若湿邪郁阻而中有积滞,舌苔黄厚根腻者,当温燥以开郁,苦泄以通便,方中加枳实3克、大黄粉0.5克(冲)。

若湿阻络脉,腰痛者,加独活3克、防风6克,桑枝30克。

(七)疏化升和,瘥后调理

中焦湿热减而未清,脾胃功能不复,胸脘痞闷,知饥不食,食不甘味,精神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可用疏化升和,乃瘥后调理法。

旋覆花6克(包)  木香3克  砂仁2克  枳壳6克  生白术3克  焦神曲6克  香稻芽10克  茯苓20克

加减法:

若胸胁痛者,加佛手片10克、橘叶3克、片姜黄6克。

若舌淡苔白润,脉象沉濡者,加太子参3~6克,以观其后,视其动静,再议补正。

病后调理,防其复发,是善后的主要方面,在湿热病后,更属重要。其调理不当而复发者,一般分三种情况。①食复:因过食而发热又作。②劳复:病后过于劳累,而发热又作。③感冒复:病后重感新邪而发热又作。均须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八)温阳以化气,利水而消肿

湿热病后期,由于湿遏伤阳,温化失权,心阳衰微,火不制水,水寒之气泛滥。症见心悸头晕,肢冷身肿,舌胖嫩苔水滑,脉沉弱或沉迟。用温阳行水方法,仿真武汤意。

淡附片6克(先煎)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白芍10克  生姜3克  淡干姜6克

加减法:

若阳虚中气不足者,加党参10克、生黄芪20克、炙草10克。若中气过虚时,可加人参粉3克(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