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的移动堡垒:德国P.1000超重型坦克竟有着苏维埃血统

各位车长大家好!

还记得在2017的万圣节活动中,硕大无朋的BOSS“利维坦”凭借着坚固的防护与强大的火力给任何小瞧它的玩家好好上了一课。

无独有偶,早在80多年前,就有人试图将绝对优势的装甲和火力结合在一台坦克上,其结果就是大名鼎鼎的P.1000超重型坦克。虽说其“巨鼠(Ratte)”的绰号只是后世军迷的想象,但P.1000自身却绝非地摊文的杜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台传奇巨鼠的来龙去脉。

虽然看起来十分威武,但无论是鼠式的弧形炮塔,还是128mm kwk,都是在P.1000项目被叫停的半年后才陆续出现的,上图掺杂了不少后人的想象

爱德华-格罗特

前排居中者即是爱德华-格罗特

说到超重型坦克就不得不提到传奇的德国工程师爱德华-格罗特。在苏联工作期间,他不仅设计了颇有名气的TG中坦,还参与了T-35,T-39等超重型坦克的研制,而这一系列的顶峰则是1000吨级的TG-5,主要用于海岸线防御。

TG坦克,在25吨的小体格上塞下了

76.2mm和37mm两门火炮

T-39坦克的三个方案,下方的即为装备4门107mm主炮和2门45mm副炮的设计

TG-5主武器为一座双联305mm主炮塔,装甲最厚处达到300mm,主要与敌舰队交战

不过,即使格罗特和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私交甚密,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已无力继续为他的异想天开买单,很快叫停了这些大而无用的预算怪兽——毕竟光是在90吨级的T-39上的开销就已经超过300万卢布。

P.1000坦克的起源与设计

希特勒上台后,所有在苏的德国工程师都被征召回国。回国后的格罗特仍不忘在杂志上推销自己的“岸防坦克”概念,这可和喜欢大家伙的元首一拍即合,在1942年6月,格罗特接到任务,要求其研制一台兼具重火力和重装甲的超重型坦克,重量1000吨。

格罗特很快获得了克虏伯的支持,在为苏联设计的岸防坦克概念的基础上,他于同年8月便拿出了P.1000方案的大体参数:全重800吨,长35米,宽14米,为减小对地压强,每侧的行走机构均配备了3条1.2m宽的履带,接地长度21m,由直径达3m的主动轮带动。

动力系统选择了海军的柴油机,原计划采用2台MAN公司为驱逐舰设计的V12Z 32/44,总输出达到17000马力。但由于总重过大(共128吨),后改为8台并列的戴姆勒-奔驰MB.501鱼雷艇用柴油机,虽然总输出降到16000马力,但重量也降到了34吨。

左为MAN公司的V12Z 32/44,右为奔驰的 MB501

对于应该如何武装自己的陆地堡垒,格罗特却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当时他能从海军获得的只有一战时期30.5cm SK L/50舰炮的图纸,因此也只能就地取材,重新设计了主炮塔。自1942年秋起,格罗特的设计团队陆续拿出了数个设计方案及木制模型,接下来让我们逐个看看。

海岸炮台中的305mm SK L/50主炮,原计划用作P.1000的主炮

No.1—“三炮塔版本”

主武器为双联305mm炮,副武器为取自驱逐舰的2座双联12.7cm SK/C高平炮;主炮塔在车体中央靠后的位置,发动机舱位于车体前部,采用倒V型设计。副炮炮座位于履带上方,融入了向内倾斜的侧甲中。

侧装甲向下延伸出宽大的侧裙板,保护两侧的行走机构。负重轮每侧12对(内外各1对),不接地的则有3对,用于绷紧履带,同时起到缓冲的作用。

首上的突出部分为驾驶员位置

No.2—三炮塔防空强化型

很显然,虽然12.7cm副炮具备一定对空能力,但要保护这台千吨的巨兽还远远不够,因此格罗特在2号方案中增设了8座液压驱动的HD 151高射炮塔,车体两侧各布置3座,尾部布置2座,但这种布局无疑形成了不少射击死角,尤其是正向。

布洛姆-福斯的HD 151炮塔线图,炮塔中有一门20mm MG151机炮

No.3—五炮塔版本

当格奈森瑙号在1943年转入预备役后,她的三联装283mm炮便成为了P.1000项目的主炮备选之一,为了不超出重量限制,格罗特将其改为双联炮塔,副炮则改为4座原为36C型驱逐舰(WOWS中的Z46)设计的12.8cm SK C/41双联炮。同时,高射炮塔的位置也得到了优化。

由于武备有较大变化,格罗特决定将主炮塔发动机舱后置,主炮塔位置则略往前移动。同时,他大幅增加了负重轮的尺寸,将数量减少为每侧6对。但是经过测算发现,照此配置坦克全重将超过1000吨,从而无法达到机动性指标(速度40km/h,单位功率16hp/t)。

最终改做岸防炮台的格奈森瑙C炮塔,摄于特隆赫姆,战后被挪威一直用到了70年代

No.4—P1000原型?

由于五炮塔方案超重的问题依然存在,格罗特在1942年10月提交了最接近当下流传版本的P.1000方案——去除了副炮塔,简化了主炮塔的设计(直接采用格奈森瑙现成的炮塔,并拆去了测距仪和中间的炮管),拉长了动力舱长度,最终的尺寸为39*14*11m,全重1000吨。

克虏伯的文件中有关P.1000的大致线图

当然,P.1000并没有完整的图纸存世,因此自然也不存在所谓的原型车和量产车的说法了

后续发展

克虏伯P.1500?

格罗特的P.1000遭到了施佩尔的强烈抵制,最终在1943年被叫停,不过克虏伯却设法将超重型坦克的设计延续了下去,这一项目有时被称为P.1500,不过克虏伯几个方案的重量都与1500吨的重量相去甚远。

第一个方案全重800t,装备一门60cm“卡尔”臼炮;第二个方案重1800t,装备一门80cm“古斯塔夫”炮与两门15cm副炮,正面装甲厚度达250mm,最大速度只有7km/h。

“卡尔”臼60cm臼炮的三号炮“(雷神)索尔”,800吨级的P.1500将以它为主武器

1800吨级P.1500的想象图,由4台MB.501柴油机驱动

“乌尔灵”自行臼炮

取代短命的P.1500的则是“乌尔灵”装甲自行臼炮(Panzermörser Urling),是800吨坦克的改进型号,全重1049吨,仍然装备一门600mm臼炮,但是正面装甲改为150-200mm。“乌尔灵”长宽高为22*10.5*7mm,装备8台MB.507,机动性略有提高,最后一辆计划在1946年2月完工。

“乌尔灵”自行臼炮并无图纸存世,但是MB507的名字倒是在德国的一系列末日战车计划上广泛出现

* 以上历史资料来自Yuri Pasholok的warspot博客

结语

尽管P.1000被普遍认为是只是为了满足元首个人喜好而创造出的不切实际的狂想,但实际上德国的工业确实有制造出这样一台巨型机械的潜力。

最出名的“古斯塔夫”巨炮,全重高达1350吨,三围分别为42.97*7*11.6m。

克虏伯在1995年制造的Bagger 293轮斗式挖掘机,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工程机械之一,整机长240米、宽49米、高96米,总重量达到14210吨。

相比之下,设计相对保守的P.1000,甚至P.1500似乎也并非那么“空中楼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