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079期】萧根胜丨浦江清水润中原(报告文学连载)之一

浦江清水润中原(报告文学)

2019年10月18日上午,天气晴朗。河南省郏县渣元乡仝楼村村头出现了不寻常的一幕:

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相拥而泣。女孩哭喊“妈妈”的啜泣声,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这位“妈妈”叫袁萍,是来自上海的爱心人士。6年前,通过朋友介绍,开始资助渣元乡中心学校相继失去父母的王康玉同学。6年来,袁萍每年春秋两季给小康玉资助善款,寄来衣物、用品。6年来,袁萍一封封充满爱的书信,给小康玉送来关切、鼓励、爱抚。

6个春秋的思念,6个寒暑的牵挂。今日初次相见,小康玉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妈妈,妈妈,我想你!”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到嘴角。

让人动容的还有第二天在郏县三立国际学校举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学济困、共筑梦想”助学、助困、助寡、助残爱心善款发放仪式。

10月20日上午,郏县三立国际学校第三报告厅坐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贫困学生、受助老人。没有座位的学生家长,把报告厅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伴随着《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优美的乐曲,素未谋面的上海爱心人士孙琪现、刘喜根、凌明、陈凌、袁萍、徐东莲、范小梅等纷纷登台,为到场的476位学生、老人,发放善款29万元,爱心棉被140条。

这样的善款发放仪式,已是第23次。今天的场面异乎寻常。

助学善款发放正在进行时,报告厅门口挤进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纤瘦、颤抖的双手捧着一个破旧小筐,里面是金黄色、绿豆大小、含苞未开的野菊花。走进大厅,口口声声说要找“上海好人”。

在场的人不知道老人要找哪一位。只见她努力睁大满含泪花的双眼,在人群中搜寻。突然伸手一指,说:

“就是他!”

大家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看到一位穿休闲西服、满头银发大汗淋淋的男子。

他叫范剑平,是这次公益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

范剑平看到老太太双手端着的野菊花,激动得一时语塞。

昨天走访受助贫困学生家庭,不少乡亲们争着送他刚收获的红薯、花生、老南瓜。为婉拒那种挚热感情表达,他费了不少口舌。没想到这位老人把“土特产”送到活动现场。

老太太叫杜秀梅,是一位长期接受上海爱心人士资助的特困老人。范剑平看到后立马过来,还没开口,老太太已泪流如注:

“范先生您待我恁好,我冇啥好东西报答,到山上摘的这点菊花,送你们泡一杯茶吧!”

一粒粒金黄金黄的野菊花,如老人那颗滚烫的心。小小野菊花,颗颗千斤重。

看着老人的两眼泪花,范剑平已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激动却又无奈的指了指身边的袁萍、徐东莲两位女士:

“把大娘的心意收下吧!”

袁萍、徐东莲都是新加坡籍上海人。这两人资助郏县贫困学生、贫困老人已经6年,今年是第一次随上海爱心人士到郏县看望贫困学生家庭。郏县人的纯朴、热情,农村贫困学生、贫困老人的生活让两人既感动,又揪心,表示要动员更多的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家庭。

我是第二次参加这样的善款发放仪式,而“上海好人”的美誉我是第一次听到。投身县慈善协会工作半年多,范剑平的名字已有所闻。他是2010年全省“温暖河南十大爱心人物”中唯一一位外省籍人士。他的善行义举感动了不少人。

10月24日上午,我来到了位于郏县八一路南段的“范剑平爱心工作室”。

7000多个信封架起的爱心桥

这是一间约有15平方米左右的临街平房。面临八一路,后面是县卫生学校。房子原是范剑平姐姐的女儿刘冬的商业门面房,自范剑平到郏县常年开展爱心助学助困活动以后,外甥女毫不犹豫的将正在经营的门面房让给舅舅。从此,这里成了范剑平的爱心工作室。

范剑平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在郏县,这里既是住室又是办公室。可能是他在上海自幼适应了石库门内“一家三代一居室”的逼仄居住条件,小屋内两个长沙发、一个茶几、一个多功能收缩柜,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做饭洗浴用具。屋内两个人同时转身有些不便。

我看看不可思议的处境,问:晚上住哪?

他笑着拍拍沙发扶手:伸开就是床。

环顾四周,默默无语……

就是在这个小平房里,自2008年以来,范剑平整理出从平顶山地区的郏县、宝丰、叶县收集到2000多个贫困家庭的来访调查记录,填成表格,拍成图片,制成光碟,传递给上海亲朋好友、爱心人士,扩散到北京、陕西、浙江、江苏等地,先后筹集善款(物)400多万元,帮助、资助贫困学生、病残贫困老人7000多人次。

在这个小小平房里,一年两个学期,范剑平把每一份、每一人的善款,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级别、不同贫困程度、不同资助标准,款分到人,账记入册。将资助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认真仔细地在每个装善款的信封上写清注明,发给受助学生。

12年间,一人一页,填写了7000多张资助卡;一人一袋,用掉了7000多个信封。郏县一高的王兴举、实验一中的徐军锋两位老师,长期跟随范剑平从事公益活动,他俩给老范算了一笔账:12年间,他填表格写的字足有路遥的生命巨著《平凡的世界》的数量。7000多个信封捆在一起可以装一麻袋,重量超过60斤。20余盒“德思达”、“听雨轩”一次性水笔,把自己的满头乌发写成了花白色。

我含着热泪,细细听范剑平讲述12年走来的心里路程,大爱之行。

范剑平,1955年生于上海。自从懂事起就知道父母是被人称为“积极分子”的共产党员。父亲在一个叫“605”的保密单位做党务工作,60年代初随“三线”建设队伍迁往湖北丹江。范剑平有一姊三兄两妹同胞7人。父亲在外地,母亲对子女要求极严,兄妹们自幼养成了互相照顾、互相关爱、艰苦奋斗、和衷共济的德性。兄弟们成年后,一个个相继走出家门。大姐60年代初去新疆支边,二哥随父亲上“三线”,三哥下乡插队到了黑龙江。范剑平初中毕业到粮食系统上班,改革开放后随着第一波下海的浪潮辞职经商。办过工厂,开过餐馆。一个不幸的经历让他这个在市场经济海洋里游荡了20多年的自由人成了一个职业志愿者。

事情的缘起就在郏县。

大姐援疆后,与郏县青年刘庚辰结合。八十年代全家调回原籍。2008年姐夫身患绝症,经上海权威医院确诊,只有三个月的生命长度。姐夫是县人民医院的退休医生,过去医治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现在却没有力量战胜自己的病魔。范剑平来到郏县陪伴姐夫度过他最后的痛苦岁月。

生命无望的人往往会有较多的往事回味和美好的期待。范剑平陪姐夫聊天的内容除回首昔日的不易就是对人生可能的探讨。姐夫刘庚辰在以往的医疗生涯中接触过不少贫困家庭,了解很多农村的疾苦。在上海大都市生活几十年的范剑平听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虽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仍有不少家庭并没有摆脱贫困,有些孩子连学也上不起。听姐夫介绍一个个贫困家庭中孩子们的无助和可怜境况,心中不由荡起波澜,甚至彻夜难眠。姐夫在弥留之际满怀期待地说:你在上海朋友多,应该想办法救助他们……

姐夫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而姐夫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范剑平的心上。

有人说,一句话改变人生。在范剑平身上,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价值思维。

二十多年的从商打拼,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为挣钱千辛万苦,肝胆欲碎,心力疲惫。有钱的时候却并没有感到快乐和幸福。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世事中的世态炎凉,一些人有权后的荒淫贪腐,有钱后的骄奢淫逸……他不由地想到,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一味地挣钱,就要贪图一己之乐吗?思来想去,终于明白,一个人只有善良慈爱、爱人助人、无私奉献,让更多的人幸福,让社会更和谐,人生才有意义。

意识改变方向,观念产生动力。范剑平料理完姐夫的丧事,首先去了平顶山日报社,从编辑、记者那里更多更清楚地了解到全市贫困学生需要救助的状况,在平顶山志愿者协会支持下,在有志愿者组织的叶县,迈出了他助学的第一步。

让范剑平没料到的是第一步迈得并不顺利。

这是一个正在三年级学习的小女孩。父亲病故,母亲改嫁,跟着8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

一个周日的上午,范剑平在两个志愿者的陪同下前去看望这个孩子。严冬时节,她上身穿着一间破旧的内衣,外面披着大人的旧棉袄,小小的光脚套着一双大人的旧棉鞋……

看着这个女孩,范剑平两眼湿润。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啊!一时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范剑平想走进屋里进一步了解些情况,孩子的爷爷奶奶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这是俺家唯一的血脉呀!你把孩子骗走咋办!?

范剑平拿出身份证,说明自己是来救助孩子的。两位老人可能深信天上不会掉馅饼,硬是不让范剑平进门。

信任危机!范剑平感到无比的尴尬。

无奈地掏出300元钱递到爷爷手里:先给孩子买件衣服吧!

说完转身就要离去。两位老人这才意识到真的遇到了好人。爷爷上前连忙拉着范剑平走进家中。

这是个什么家呀!除了三间破旧的瓦房,屋内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为抵挡门外的寒风,两扇门开了一边。一只瓦数很低的电灯泡,发着微弱的光,无法驱除屋内的黑暗……

范剑平当即决定,每个学期资助这个女孩800元。

这是他资助的第一个学生。

在以后的半个月时间里,范剑平步履匆匆、风尘仆仆,先后走访了30多个贫困家庭,很快把身上所带的一万多元钱全都送给了贫困学生。这时他才意识到,需要救助的学生太多了,单凭自己的力量,杯水车薪,远远不够。

怎么办?范剑平想到了自己的大上海。上海大都市,有钱的人多,爱心人士更多。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范剑平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调查走访贫困家庭、困难学生,登记造册,拍摄照片,写成一页页详实的说明资料,然后把资料带到上海,送给同学、亲戚、朋友。

上海人把全国除本埠以外的人都称为“乡下人”,把全国各地称作“小地方”。这绝不仅仅是城乡差别、贫富悬殊。上海素有“东方巴黎”之称,十里洋场,百年辉煌,富可敌国。有那么点豪气娇气,不过分,很正常。

大都市与“小地方”的差距,上海人都心知肚明。然而,当他们看到范剑平的情况介绍、DVD演示,没想到如今与“乡下人”还有如此大的差别、如此大的悬殊,竟有这样贫困的家庭,还有读不起书的孩子!

我们应该伸手帮一帮他们!

一个救助贫困学生的群体在黄浦江畔出现了、形成了,而且像发酵的面团、入土的种子,不断膨胀,不断生根、发芽、开花。

范剑平的善举最快得到感染和响应的是他的姐姐和姐姐的女儿。

姐姐范剑秋,是县医院的退休医生,热爱生活,乐善好施。知道弟弟在叶县资助贫困学生,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劝弟弟:郏县也有很多贫困学生需要救助,你回来吧,咱一起干!

外甥女刘冬,为配合舅舅的活动,在郏县成立志愿者组织,动员爱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范剑平的救助行动。

2009年6月,范剑平把救助贫困学生的爱心活动从叶县带到了郏县。

从此,范剑平开始了郏县和郏县周边宝丰县的山水跋涉。

12年来,沐雨栉风,迎寒送暑,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和乡村学校,进了3000多农户的家门,行程相当于从上海徒步到郏县的五六个来回。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会占据他难以估算的时间。我问:你家里怎么办?

“我没有家,郏县就是我的家。”

范剑平年轻时曾有过一段不短的恋爱史,后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心灰意冷,再无可意淑女入眼。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看着年近半百的儿子大婚不成愁得寝食不安,又哄又劝,他终不就范。

52岁那一年,他到叶县、郏县驻地助学,妈妈更是催逼无用,直到94岁去世。这个最小的儿子,给她造成了一生最大的遗憾。

然而,母亲去世,也使范剑平铸成终身遗憾——2014年10月母亲去世时,正值筹备举行秋季助学资金发放仪式。活动结束赶回上海时,母亲的丧葬后事已处理完毕。意志如钢的范剑平有生以来第一次抱头痛哭。哭得死去活来,一切悔之已晚。

范剑平痴心不改,矢志前行。12年来,范剑平在上海和郏县之间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数十次在这座桥上来回奔波,用大爱之心和火山喷涌一样的热情宣传推介,牵线搭桥。先后动员400多人捐献资金、棉衣棉被、学生用品,用爱心、真情温暖了数千个家庭,资助了2000多名贫困学生。

“上海好人”在千里之外的伏牛山下、汝河岸边,唱响了以爱相助、以情相牵的大爱之歌。

《智泉流韵》文学平台从2019年12月6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

(1)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执行主编的微信18537586630,以便了解详细情况和文章推广。

(2)《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提供发稿服务,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强调首发。不是首发不予刊登。投稿超过15日未被推发,可由作者自由处置作品去向。

(3)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文末附个人简介(特别是微信号、电话、地址)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4)平台实行稿酬赞赏制,赞赏费的50%发放给作者,另外50%留给平台运作经费。

(5)稿酬按自然月发放,满一个自然月后结算,一个自然月过后一律不再做任何结算。稿酬以红包形式发放,单篇文章月累积稿酬不足20元(包含20元)的不再发放稿酬,留给平台做运作经费。

(6)平台实行阅读奖励制,单篇文章单月阅读次数超500次将获得纸刊《文艺界》入选免费发稿资格。

《文艺界》编辑部

《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

心家缘作文—优秀作品

中林雕刻—作品展

济善阁微信平台

萧根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郏县慈善协会会长。原任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2017年退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