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真相就是,一场场的事故之后才是你口中的故事

与人闲扯,与工作相关。做不到谈笑有鸿儒,却也能收获一些,更多是自己对之前操作的案例分析的结论,有些话题未必能一次说透,但限于时间精力,能分享多少就分享多少,能理解就好。

一、被热炒的社群概念

有一次有人跟我说:我最近准备开个课程,主要讲授社群营销的,你有没有兴趣来听一听,也包括新零售。

我当时回复:暂时没时间,确实很忙。这是实情,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考虑,我当前所处的阶段,根本没法让我去谈论社群和新零售,尽管我知道这是方向。我所考虑的是,任何一家公司,当你连传统电商都还没搞好的时候再去谈社群电商或者社群概念,说真的,有点舍近求远(当然,社群电商或许是弯道超车的机会也说不定,只是恕我孤陋寡闻,在我所经历经见的世界里,目前还没有所谓的成型案例)。作为任何一家企业来讲,最容易突破的还是传统电商(尤其是,你的传统电商已经做了好几年,关键是,硬是没干起来,就靠着这么一帮连传统电商还没入门的人去做社群电商,在我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我坚持认为一件事情,社群电商的前提是有大IP的存在,当IP不存在,大的用户基数不存在,谈社群本身就是水中月和雾中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我个人不热衷于炒概念,我更倾向于实干,实干不蛮干,对企业和个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在听到某些人一直在强调和热衷于谈论概念的时候,我只静听,看人表演,然后在心底里给出我的答案。

二、企业产品的标签化问题

近来在运营当中一直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运营过程中的产品标签化问题。产品标签化本质是企业的品牌标签化。一个企业可以生产很多种类的产品,但真正能代表一家企业的,或许只有一件产品,而这件产品本身或许能为带来意想不到的品牌效应。

我举个例子,当我们谈到三只松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到“坚果”,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标签。作为运营不仅仅是销售产品,你还要在运营过程中想办法提炼企业的产品标签,而且尽可能的去强化标签,这也是运营所要考虑的。或许有些人会讲这是品牌部门的事情,没错,但作为运营,如果你仅仅只是将运营理解为销售,你也只能是个运营,而且在我看来,还是个不称职的运营,运营所包含囊括的范围,要远远大于“运营”二字的本质意义(运转和经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令你更加深刻的理解概念,进而提升自己职业的厚度和宽度。我所说的你未必会认同,但我相信,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期许,你会这么干。

基于产品标签提炼和强化的前提,这意味着我们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尽可能的不要去做遍地开花模式,要做的是,选择一个领域,在领域里面精耕细作,通过运营或者销售,强化标签,通过强化实现企业品牌落地工作。

三、生活的错觉就是,在你讲故事之前其实是一场场事故

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故,最后才扭扭捏捏的出了一个稍微看起来精彩的故事,而这精彩的成分还是加工以后的。听众期望能听到精彩的故事,你在讲的时候,也希望它是精彩的,至于事情的真相,或许只有讲述者知道。这是一个人人都想听故事的年代,人人期望你能讲出精彩故事的年代。生活的错觉就是,你明知道可能不是这样,但你还得享受别人嘴巴里的故事,连讲述者本人都深信不疑。

被生活伤害过之后,有些人要么把自己裹得更紧,有些人开始破罐破摔,还有一些人变得更加坚强。老范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一个观点,当你面对一个外行指挥内行的环境,你要么换个环境,要么让自己变得更强。把自己裹得更紧的,事实上很难再相信人,但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既要相信自己,还要相信他人。无论你经历过什么,试着信任,试着把自己打开,才会让自己更轻松,也才能看到更远方。

四、内容营销相关

这几天我们的文案同学写了一篇文字,被运营的同学发到“京东购物圈”,然后隔天一看,我们自己都不大相信,数据是这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