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烦你说“年轻真好”,一听就炸毛

最近,朴树的《那些花儿》又火了。

有一条弹幕说:
听这首歌时,自己才 10 几岁,如今已过 30 ,生活磨掉了所有热情。看到朴树还是那么真挚热血,想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看得出来,我们总对青春无限向往,对青春不再又无比感伤。

所以,今天我想问问你:

你觉得“年轻”的定义是多少岁?
你哪一刻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
青春真的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逝吗?
青春和年轻是一回事吗?

带着这些问题,端午节那天,我们联合阿那亚戏剧节,找来孟京辉、梅婷、王学兵、姜思达。
一起去海边,在沙滩上搭了个场子,伴着海浪声举办了一场“海边对话”,主题是:
青春之后,认输之前。
那天,现场 4 位嘉宾的平均年龄是 45 岁。
一群“不年轻”的人,却聊了很多和青春有关的话题:
我特别反感别人说“得适应年轻人的想法”。——孟京辉
无龄感在舞台上是特别无聊的事。——梅婷
现在比年轻时,反而勇敢百倍。——王学兵

年轻没什么好鄙视或歌颂的,顺其自然过就好。——姜思达

你会在他们身上看到,关于年龄与人生的最好回答:

青春不是一种年纪,而是一种态度。
也把这些话,送给那些不再“青春”,却依然想要热血过一生的人。
我们故意问了每人一个问题:

你是哪一刻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的?

孟京辉说自己去年有一次上楼梯,忽然觉得胯好像不行了。
廖一梅还和他开玩笑:“承认吧,你就是老了。”
前几年去柏林,他和舞美设计张武,还有其他人,参加了“中国之秋”的戏剧节。
每天只睡 3 小时,大家都熬病了,他觉得自己还能熬,特别高兴。
“但现在不敢那样了,没以前那么年轻了。”

旁边的同事听了狂点头,她说自己 28 了,越来越熬不动夜,通宵加班都要补好几觉才能把精神补回来,“真的老了。”
王学兵谈到一个细节,我深有体会。

他以前特爱跑步,常年跑马拉松,结果有一天脚突然就肿了。

“医生说痛风,让加强锻炼。挺讽刺的,我都这样了,还要怎么锻炼呢?”

大概是病痛毫无预兆地找上门时,才发现“我已经不是小年轻了啊。”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女生对这个话题,或许更敏感。
梅婷就特别有感触,这几年找她的戏,全部演妈妈。
她记得 36 岁时,还演过一个从 19 岁到 60 岁的角色。
但现在,完全没有 19 岁的角色找她了。

就在大家感伤自己不再年轻时,28 岁的姜思达,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刚才这一段聊天,还是暗示年轻是好的,是特别积极的。
因为我并不能够认同年轻等于好,或年轻就是更积极的,年轻是褒义词。
我觉得年轻就是客观在形容某一个年龄阶段而已。  
因为我们对于年轻这两个字的过度美化,已经持续很久。
25 岁如果还没用上这支抗初老精华就老了,就 out 了,但为什么要抗初老?
好像它天然正确,初老了等于凋零等于衰败,等于你即将快往那个方向走。
但其实你作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和你作为一个人对自己的掌控欲和年龄,不是一个负相关的关系,甚至应该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我觉得年轻没什么好鄙视或者歌颂的,大家顺其自然过就好。
不得不说,他这番话确实点醒了现场很多人。
“哪一刻你发现自己不再年轻”,有时就像年龄焦虑的火苗。
你应该在很多地方看到过这样的问题:

它被提出来,就暗含一种感伤,一种失落,好像发生了什么不可挽回的坏事。

但我很同意梅·萨藤在《独居日记》中写过的话:

三十多岁的人们伤感于青春的逝去,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把成熟作为一种财富来看待。

我们对“青春之后”的人生,真的关注太少了。
这件事在演艺圈特别常见。
拿刚提到的梅婷来说,她这几年接到的角色,全是妈妈。
当然,她也说自己现在没必要再去演年轻人的角色。
△《狂人日记》剧照(图源:驱动传媒)
梅婷说,《狂人日记》里有一幕很动人:

一个 92 岁的老太太,出演“陈老五”。

每次看到她,顶着满头银发站在台上,那个年龄的丰富与好看,让人想发自内心地为她鼓掌。
她梦想着自己老了那天,去演一个 90 岁老人的酸甜苦辣,想想就很过瘾。
我想不通,为什么我们的电视剧,大多是 20 岁的纯爱故事,却很少人有人去关注 40 岁、60 岁的人生?
我们对青春的刻板认知,导致我们始终没办法正确对待衰老这件事。
觉得一个人不年轻了,就衰败了,没其他魅力了。

也不愿意承认随着一个人年纪渐长,
那种自然生长出来的深刻和复杂,是很动人的。

读者 @玲珑雨 37 岁,比年轻时更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二十岁以前很在意别人的看法;
二十岁以后努力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四十岁之后,才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看过我。
现在做什么事都特别从容,不管别人怎么说,结果怎么样,她先做了再说。

去年开始学习游泳,今年顺利考取了游泳教练资格证。

@王琳 刚过 35,她告诉我:
就算发生天大的事,也能情绪镇定地做完。
不管失业还是失恋,都雷打不动地早起做瑜伽,晚上练半小时英语口语。
即使天塌下来,都要先干完手里的活,根本顾不上纠结和迷茫。
等干完了活,问题也就解决了。
没了年轻时的慌张,那份淡定是岁月打磨的痕迹,这就是成熟的乐趣。”

年轻人都在谈论年龄焦虑,可等真的到那个年纪的人,你发现他们其实是很镇定的。

一切看开活明白了,有力地抵挡了年龄时间焦虑,

一边淡定,一边努力进取。

“年龄就是熨斗,把年轻时的烦恼、褶皱都熨平了。”

没谁能一辈子年轻,其实也没什么好紧张。
青春本来就不是特定年纪,而是一种生活态度,青春不等于年轻。
你看孟京辉 50 多岁了,即便身体没年轻时好,但就是热爱戏剧,排戏上瘾。
在阿那亚排《伤心咖啡馆之歌》,只睡了 4 小时,然后满血复活。
那天下午,他还不停调侃在场嘉宾,犀利又幽默。
我们问他:“你的工作是为了生存还是热爱?”
他是这么回答的:“ 100% 愉悦,100% 生存,因为我的人生有 200%”。
王学兵有小孩后当起了导演,对他来说,唯一“逆生长”的东西其实是胆量。
当导演这件事,我想过很多年,我想表达。
因为演员在现场要等,我就编了一些故事。
年龄越来越大,脸皮越来越厚。
就开始觉得我为什么不能做呢?去年我推了自己一把,把我写的剧本给了上海电影节,结果还获奖了。
这些年比较大的一个改变是,我敢把作品放到公共的平台了,我会主动选择争取了。
还有梅婷,带着孩子去阿那亚,跟女儿说下午有会要开,其实是见缝插针地去看戏剧了。
“还是要投入做自己热爱的事啊,不能全围着孩子。”
前段时间,她很想演一部剧里的大巴司机,所有人都觉得不合适,劝她放弃。
我说为什么?我可以开啊。
过了两天,我就联系了一个旅游大巴。
就在北京机场附近,没什么人的工地上练习,也做了造型,他们觉得挺好。
实际上拍的时候,不需要我开。我演的是一个爱喝酒的司机。
上了车还没开呢,就碰到查酒驾的警察拉下来了。
但我觉得我演这个人物我总得会开是吧?
挂档那些都跟平常我们开得不一样,我就反复练习。

当时在现场,还有一位老太太谈起自己热爱的事,打动了所有人。
我快 70 岁了。刚才听大家的讨论,都把焦点放在 70 后 80 后 90 后 00 后。
那我们 60 后 50 后呢?我们也是戏剧爱好者,可能比 00 后更理解契诃夫、莫泊桑。
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没那么多新媒体,我们看很多古典名著。
所以这次来看了孟导的《伤心咖啡馆之歌》,特别震撼。
第二天回到家里和我两个朋友,从早晨起来就开始排练。
我们只有三个人,一个人演狗,一个人演爱密利亚,我演马文·马西和李蒙。
不要抛弃我们这个年龄层的观众,我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和仅有的青春尾巴。

说完这段话,全场响起了很久的掌声。
毕加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It takes long time to become young.
我们活了很久,才终于变得年轻。
这大概是关于“青春之后,认输之前”的最好回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