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扎根于武夷山的闽南人

提起武夷山,大家脑中可能会蹦出“大红袍”“风景区”“茶山”这一系列的关键词,但应该想不到“闽南”也和这片土地有着某种联结。

天心寺

清初的武夷山,佛教氛围浓厚,几乎“无山不庵”,佛寺内还设有“种茶僧”“制茶僧”等职,当时就已有不少闽南人来到武夷山的寺庙中修持。这些闽南僧人在参禅悟道之余,对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研究。如武夷茶名丛之首的大红袍就是天心寺所产。

“大红袍”石刻

此外,另有大批闽南人在明清两代因海禁迁界,移民前往武夷山一带,在闽赣交界处形成很多新建村落。据《上饶县志》记载:“上饶县(现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全县三十五个公社、场几乎都有福建移民,迁入者多来自永春、南安、莆田等县。如与铅山县毗邻的大地公社,85个自然村,有15个全系永春移民所建。”

这些移民与武夷山的闽南茶商语言相通,被优先雇用,久而久之,一些人便在武夷山聚居安家,所以至今的武夷山天心村村民大多仍为闽南人后裔。可以说,武夷茶制作技艺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闽南僧人、茶商及其后裔与当地山民的共同努力

闽南人扎根于新的土地,他们迫不及待地把在这片土地上的新作物——武夷茶带回家乡闽南,这也吸引了更多的闽南商人前来做茶叶生意。

17世纪后期,清政府收复台湾后解除了海禁政策,厦门成了当时对外国人开放的港口之一。

茶叶贸易业依傍着闽南港口的优势日益发达,福建茶叶甚至成为外国所有进口茶叶的代名词,闽南语中的茶[te],也因此演变成世界人民都熟知的英文单词"tea"。不仅如此,外国人还将闽南语中的“武夷”二字当做武夷茶的代名词,称为"Bohea"。

进入英国的武夷茶塑造了独特的下午茶文化,在皇室内部掀起了一股饮茶风潮。17世纪,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以武夷茶作为嫁妆,从此喝茶成为了皇室生活的一部分。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武夷茶开始在以皇室为核心的英国上流社会流行。

18世纪的茶叶罐,英格兰斯塔福德郡

基于从产区到世界(主要是欧洲)完整的贸易网络,武夷茶从它一诞生起就幸运地走出了山沟沟,飘洋过海,成为了西方世界的宠儿。伴随着世界文明的交流互动,武夷茶也在不同的地域落地生根,涵养了丰富且独特的茶文化。而这个庞大网络背后的建构者,正是成千上万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闽南人

在还没前往武夷山调研之前,我也对这段历史一片茫然。当我访谈了更多武夷山人,看了更多武夷茶的相关历史后,我愈发感到惊奇,只是这份惊奇并没有震撼我很久。因为,与我们所熟知的闽南人下南洋彰显海洋精神的传统叙事相比,扎根于武夷山的闽南人何尝不是爱拼敢赢精神的另一种缩影?他们也在书写着闽南人的族群历史,他们的境遇是那个时代的另一种注脚,他们同样值得被我们记住。

所以,我意识到我被传统叙事框定住太久了。闽南人从来都不是只往南闯,或者向海拼。那部分飘向北方、深入内陆的闽南人,他们的故事长期游离于大众视野之外,或许更值得被挖掘,为我们所看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