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 | 色彩空间体·(格罗斯的老师戈特哈德·格劳伯纳)

戈特哈德·格劳伯纳

Gotthard Graubner

(1930-2013)

生于埃尔巴赫

戈特哈德·格劳伯纳Gotthard Graubner(1930-2013)1930出生于德国埃尔巴赫,生活在塞尔赫姆布洛依,1947-1948年就读于柏林艺术学院,1948-1949年在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学习,1954年离开东德,来到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继续学业,1965年他来到汉堡艺术学院,并在1969年成为汉堡艺术学院的绘画教授,1976年-1992年担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1996年他回到德累斯顿艺术学院,2003年左右他再次回到杜塞尔多夫,在那里工作直至2013年去世。

戈特哈德·格劳伯纳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颜色的艺术家。他并不是一个轻易被潮流改变的艺术家,他一直在用他的感性、感觉和冥想推动画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听起来似乎很玄,但是,对于艺术家,这是他回到自我最真实的一刻,自由就是回到独立的自我,没有独立的自我便是奴隶,换言之,艺术最能给时代的启示就是“我”的精神,而不是“他人”的精神。

从戈特哈德·格劳伯纳制作差别模糊的色彩图层,并且改变传统画框的样式那一刻起,已经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拉开距离,犹如床垫一般的绘画改变绘画的形态,把身体与作品连为一体,绘画有了独立的生命,它在墙上呼吸,那些对象那些细节并不属于某个特定的形,从而避免图形的意指,即便有形也似乎也具备可变性、不确定性,如此一来,它们激起的想象开发了一个个无限连绵扩散的冥想空间,有形失去屏障为无形敞开想象,另一面有深度的“真实形态”被观众在思想里观看。

在艺术中,艺术家到底留下了什么才能够被后人铭记,当然是“不同之处”,这是毋庸置疑的。先不说是否推动时代的发展那些原本属于社会学人类学的假说,单就艺术本身而言,丰富扩展艺术形式的经验,便是值得大书可书的。

假如说空间是与时间相对应的物质存在形式,它构成了物的多重立体结构,那么,在无限平行的空间里,逻辑的抽象才是空间立体结构的黏合剂,可以说抽象概念是参照于空间存在的,在这里抽象被想象“看见”,尤其在戈特哈德·格劳伯纳中,它让我们知道“它真实存在”,就活跃于我们的身体与精神之中。

色彩能够创造一种氛围,改变一个空间和空间里的一切。戈特哈德·格劳伯纳清楚地意识到色彩具有强烈的情感潜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绘画的核心理念就是将色彩与空间融合,将绘画拓展到第三个维度。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画布下面填充合成棉,使之在空间中膨胀,作品也因此从“绘画”变成“物体”。数十年来,格劳伯纳研发了非常特殊而精细的绘画技巧,使其能够创造出色彩的无限深度,例如用颜料浸透画布和填充材料后,在用扫帚和巨大的画笔对表面进行细化处理。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色彩空间体”,不止是因为这些绘画是三维空间中的真实存在,更因为它们本身就构成了非客观的、自成系统的、空间的色彩景观。观众须得亲身邂逅他的大型作品,方才能够领略“薄雾”后的色彩在幻觉中的移动,以及它们影射出的某种张力——冷色和暖色的辐射,会彰显空旷或深邃,也会让人感知活力四射、安详平和、欣喜若狂或平静沉着。色彩的强度是一种诱惑,让观众深陷其中,全然忘记自我。

我的作品需要呼吸,所以我尽可能给它们创造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观众也能够呼吸,把作品吸入体内。理解了这种语言的时候,我就理解了什么是图像档案,而什么是真正的绘画。

艺术家在2010年与制片人蒂尔曼·乌尔巴赫的一次对话中这样说道。

很难想象如果少了格劳伯纳的色彩实验,1960年代的德国绘画圈会是怎样的光景。他从属于一众执着于色彩的精神和物质属性的艺术家,这批艺术家包括瓦西里·康定斯基、罗伯特·德劳内、约瑟夫·阿伯斯,以及“光艺术”的代表丹·弗莱文和詹姆斯·特尔里等,当然,同样在创作方向上有相关性的还有马克·罗斯科和伊夫·克莱因。事实上,克劳伯纳在1960年代中期,本身就间接参与了“零派”在杜塞尔多夫的一些艺术运动。所有这些实践要处理的问题,都包括绘画边界的拓展,这种拓展不仅让绘画进入观者的空间,同时也进入到一种先验的界域中去。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