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身有术:从林红玉看林黛玉

分身有术:从林红玉看林黛玉

原创2019-07-04 21:23·吴氏红学

作者:江边烤鱼

四面楚歌、兵临城下的林黛玉中了反间计,下令打死了忠心耿耿、奋力守家的小红。这是“吴氏石头记”后28回最悲情的一幕,同时也是极具争议的一幕。争议无非两点:一是柔弱善良的黛玉怎么会下手这么狠,二是如此直白的影射历史未免太没有文学美感了。确实,黛玉误中反间计和历史上崇祯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如出一辙,小红的命运也是袁崇焕的翻版。当红楼背面故事的隐秘挖掘太多、背面故事过于突出时,对正面故事多少有点侵害。我下面不谈历史,不谈影射,从纯文学的角度(虽然影射也是一种文学手法)探讨一下黛玉和小红的关系,看看这段情节的文学价值到底如何。

黛玉有几个分身。最知名的应该是晴雯,“晴有林风”的批语深入人心。此外还有龄官和柳五儿。如果晴雯是黛玉高风亮节的一面,龄官是为爱痴狂的黛玉,柳五儿就是黛玉的多愁多病身。然而这些人都和黛玉的表面过于相似。人的性格非常复杂,具有多面性。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像月球的背面,神秘莫测。文学里的分身手法,就是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分配给不同的人,用来表现人物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分身写法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里很常见,但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里早就广泛运用了。

《水浒传》里,李逵就是宋江的分身,是宋江的阴暗面。宋江作为带头大哥,得时刻注意形象,表现出忠义正直的一面。很多他不好明说的话都是借李逵之口表露出来,所以尽管李逵粗鲁残暴,却始终是宋江的心腹,什么“攻打东京,夺了那皇帝的鸟位!”,说的全是宋江的心声。最后宋江被赐毒酒,却先将李逵毒死。必须先杀死自己的阴暗面,按捺住那颗想造反的心,才会饮下皇帝的毒酒。

《西游记》里更直接。孙悟空一把猴毛吹出来的,全是他的分身。不过孙悟空最重要的分身,还是六耳猕猴。六耳猕猴代表孙悟空的反抗心,是他不羁的灵魂。他俩在如来佛跟前斗法的那一回目是“二心搅乱大乾坤”,还有诗云“人有二心生祸灾”,如来洞如观火,说“且看二心竞斗而来”。点明了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最后孙悟空在如来面前一棒子打死六耳猕猴,彻底消灭了反抗心。从那以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就已经死了,只剩下彻底臣服的孙悟空,离成佛(成为西方打手)之路又近了一步。

《红楼梦》里,黛玉最重要的分身,不是晴雯龄官,而是小红。光是“林红玉”这个名字就可见一斑。她代表的是黛玉积极进取的一面。小红在事业上主动谋划、爱情上积极争取的样子,神似黛玉。在怡红院里接近宝玉,在凤姐面前积极表现,小红逮着机会就要展现自己的才干。而黛玉在元春省亲时,“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写了一首诗不过瘾,还要给宝玉代写一首。两人都是积极表现自己、主动争取机会的人。爱情上,小红和贾芸简直就是宝黛的翻版,连定情信物都一样,都是手帕子。第26回,“蜂腰桥设言传蜜意,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直接把小红和黛玉的爱情放在一块写,两人同时害了相思病。批语也说“此回乃颦儿正文,故借小红许多曲折琐碎之笔作引”,可见黛玉和小红的关联。宝玉说贾芸“像我的儿子”,虽然有点不着边际,但作者分明在小红贾芸身上寄托了对宝黛爱情的理想。一心一意,同生共死,小红和贾芸做到了。

八十回后贾府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前面积累的矛盾如同火山爆发,人性的复杂多变在亡国的极端环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人隐蔽、不为人知的一面都得到了充分激发。小红作为“进击版的黛玉”也有了表现机会。前80回的黛玉看似一个不问世事、在幽闺自怜的少女,但她对管家不是没有想法。探春当家时她便忧虑过“后手不接”。在贾家面临内忧外患、即将分崩离析之际,她扛起了管家重任、全面接手了烂摊子,却已经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即便如此,黛玉也没有退缩。小红,或者说红玉就是黛玉的赤胆忠心,是她奋力保家卫国的化身。“林红玉”这个名字非常不同凡响,包含了作者极其珍视的三个字。林,林下之风,林黛玉的林;红,贾宝玉最爱的红,碧血丹心之红;玉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玉是精神难比洁)。“林红玉”这个名字是作者对忠贞爱国者的最高礼赞。这么重要的名字在前80回一直“深藏功与名”,直到最后一刻才被黛玉启用。在拼死抵御外敌的最后关头,黛玉终于为红玉正名。同时作者也借黛玉之口点明:林红玉,就是流血的林黛玉。随后林黛玉打死林红玉,意味着她在保家卫国中耗尽了自己最后也是全部的心血。绛珠血泪尽抛全生,黛玉的一生,为还泪而来,血泪尽而去。这样的结局,比单纯的病死或者被爱情辜负而死,要更加震撼和悲壮。而且这样的林黛玉,完全跳出了杜丽娘和崔莺莺的窠臼,闪耀着独立、高尚、坚贞不屈的人格光芒,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吴氏石头记”后28回的黛玉让有些人感到意外,多半是只注意到前80回黛玉柔弱病娇的一面。但伟大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人物从来不是单一、脸谱化的。何况身体上的“弱”并不等同于精神上的“弱”。纵观全书,黛玉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身份是诗人。咏菊诗第一句“无赖诗魔昏晓侵”,道尽了天下诗人创作的艰辛。诗人们用不屈的精神意志,赋予了诗歌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黛玉能以病娇之躯投身于诗歌创作,其精神意志不可谓不强大。诗人又属于士大夫群体,黛玉在孤身守家时表现出来的气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心怀天下,正是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士大夫精神,也是中国人文传统中积极有为的真儒家精神。这和前80回那个孤标傲世的黛玉完全一致。所以面对山河破碎、家国沦亡,作者才会借黛玉之口进行反思,为什么历来改朝换代,都是换汤不换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作者在黛玉身上,寄托了太多理想。林黛玉之死,是《红楼梦》全书的高潮,其深刻内涵和寓意,绝非一个“崇祯误杀袁崇焕”可以概括。还有的人看到了“吴氏石头记”后28回有流寇攻打大观园的情节,就一根筋的以为《红楼梦》写成了《水浒传》,如此认知实在是太浅薄可笑!这样的红学家和红迷自诩熟读《红楼梦》,却忘了《好了歌》有这么一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本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本侧批:柳湘莲一干人。〗”也不记得探春说过的“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殊不知书中的人物判词、《红楼梦曲》、《解好了歌》以及很多诗词联句和情节对话,都是80回后结局的伏线和谶语。

最后,附上“吴氏石头记”第93回“山雨近阊阖笼霭晦 风云喧末世漫尘烟”,兵临城下时林黛玉的大段议论。看看林黛玉作为作者心中真儒家精神的代言人,是怎么看待改朝换代和官逼民反的。也体会一下那个时代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在亡国和亡天下之时痛彻心扉的反思。

黛玉叹道:“物不平则鸣。自古王道威严,鲜有体恤民众疾苦,倒像举国紧要惟他一人,万千百姓命若草芥,实则不然,民为贵,君为轻。如今兵临城下,不全在贼寇之责,然以暴制权,贻弊无穷。小人本是无赖恶徒,假意信奉义气,加入贼寇,貌似甘心服从统领,实则忍声忍气,不过借机窜升高位,大行杀伐。若是小人有朝称王天下,品行不端,必将显出当初凶相,把将帅一一剪除,所谓义气仁义皆是谎话。若是小人新建王朝,重蹈覆辙,民生多艰,迟早亦是官逼民反,命断魂丧。历代更换,换汤不换药,百姓几时有过富庶平安?上行不义,下必效仿,王者以暴夺权,高呼天经地义,百姓必然亦是学而习之,再以暴夺权,以不正教习民众,民众岂能心正?”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