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渗碳淬火过程中齿部畸变严重,这样处理合格率100%

版权信息

作者:赵建森,朱百智,占彬,江红兵

单位: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来源:《金属加工(热加工)》杂志

大的形势咱们就不叙了,直接上问题:图1所示为某公司大兆瓦机型的平行级齿轮,材料为18CrNiMo7-6钢,轮齿模数为10mm,要求采用渗碳淬火。此齿轮外径1680mm,齿宽180mm,内孔直径500mm,采用薄辐板设计。热处理技术要求见表1。

图1  齿轮外形尺寸
表1 18CrNiMo7-6钢齿轮热处理技术要求

有效硬

化层深/mm

表面硬

度HRC

心部硬

度HRC

碳化物

马氏体

残留奥

氏体(%)

心部

组织

IGO

/mm

2.9~3.9

58~64

≥30

ISO 6336:5

MQ级

细针状

≤30

无块状

铁素体

≤0.05

一、工艺路线

齿轮加工工艺流程为锻造→正火→粗车→滚齿→倒角→渗碳淬火→喷丸→半精车→精车→插键槽→装配→镗→磨齿→入库。
在试制过程中,该齿轮经渗碳、高温回火、淬火、低温回火及喷丸后,在磨齿加工时,发现齿部畸变较大,试磨削后零件公法线小于要求值,同时齿根位置出现磨削台阶,零件作报废处理。

二、试制工艺及变形机理分析

在试制初期,考虑齿轮径宽比达9.3,辐板较薄,减重孔大,零件容易发生翘曲变形,综合考虑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序列号为H1的零件进行试制。试制热处理工艺如图2所示,采用“渗碳-高回-淬火-低回”工艺模式,在升温时采用阶梯升温,淬火采用盐浴淬火。

图2 H1零件热处理工艺(原工艺)

零件使用2m井式渗碳炉工装平装,装炉时为方便操作,选择8间隔的底盘工装,垫放4块扇形蜂窝板并间隔摆放,如图3所示,在高温回火后淬火装炉更改为挂装,挂装位置为零件内孔,如图4所示。

图3 H1零件渗碳装炉           图4 H1零件淬火装炉

零件热处理后各项理化指标检测合格,在磨齿工序反馈齿部畸变大,试磨削后零件公法线604.74mm,低于要求值下限605.014mm,部分轮齿齿根存在磨削台阶,零件作报废处理。
为了确定零件的变形原因,收集了H1零件磨齿时的对中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1)查看齿部的磨齿对中余量报告,多个齿形出现齿向交叉,整个齿向变形很大。
2)汇总左右齿面的磨齿对中高点与低点之差,采用雷达图分析,如图5所示,发现在57号~82号齿位置变形最大,其余位置变形尚可接受。

图5 H1零件左右齿面变形

3)对比左右齿面的磨齿余量分配,未发现磨齿时存在显著的偏心,车削内孔和端面基准时满足要求。
4)将左右齿面的磨齿对中数据进行平均,如图6所示,发现零件节圆存在明显的椭圆,椭圆趋势呈梨状分布,椭圆量约0.18mm。

图6 H1零件左右齿面平均磨量

根据对H1零件磨齿对中数据的分析,暂无法判定零件齿向变形是由端面翘曲或齿部畸变造成的。
零件的椭圆趋势呈梨状分布,虽无法确定具体位置是否与挂装有关,但根据单点挂装的情况推测,梨柄位置(148号齿附近)应是与工装接触的位置,此处凸起最大;左右齿面变形量最大位置无显著规律,但在椭圆的梨状尾部附近(即挂装下部)变形趋势最大。
根据以上分析,工件变形的主要原因有:
1)零件齿部变形的随机分布与渗碳工艺有关,如升温速度、渗碳温度等。
2)零件渗碳时仅采用4个蜂窝盘间隔摆放,在渗碳时发生蠕变,端面产生翘曲变形,从而引起齿向交叉。
3)在挂装淬火时,淬火加热时的蠕变引起变形,主要表现为淬火时挂装引起的椭圆。
4)零件盐浴淬火时,最先接触的位置表现出更大的变形趋势,该位置首先与盐浴发生接触,且该位置距离底部搅拌器较近,流体相对流动速度较快。

三、工艺改进

根据对H1零件的分析,我们无法找到引起该零件变形的关键因子。基于分析的原因,首先对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改善,同时跟踪齿轮渗碳后的变形情况,以判定在渗碳阶段是否已经发生了较大的热处理变形。试验零件序列号为H2,渗碳装炉方式同H1。
3.1 渗碳工艺改善
为了减小渗碳时零件产生的热应力,减少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畸变,渗碳工艺更新如图7所示。工艺降低了零件进炉的温度,延长了650℃和880℃的等温时间,增加了770℃的等温段,并降低了强渗段的渗碳温度。

图7 H2零件热处理工艺(改进工艺)

3.2 渗碳装炉改善
为了分析齿轮在渗碳时的端面翘曲,以及端面翘曲对后续磨齿对中齿形数据的影响,H2零件重复了首次生产时H1齿轮的装炉方式,并在高温回火出炉后做好标记,预先车出端面基准,在磨齿机上进行磨齿对中。
在车床车削基准时,发现端面存在严重的跳动,具体数据如图8所示。在蜂窝板支撑到的位置,所有位置均为高点,在未垫放蜂窝板的位置,所有位置均为低点,高点间相差约0.2mm,低点间相差约0.25mm。

图8 H2零件渗碳后轴向圆跳动

磨齿对中数据显示,零件齿向已经产生明显的齿向交叉,零件未产生明显的椭圆,左右齿面的磨齿对中高低点差最大位置均为未垫放蜂窝板的位置。
通过对H2零件的渗碳装炉方式的摸索,可以确定,渗碳时的蠕变引起轴向圆跳动过大是零件变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保证齿轮在渗碳后的轴向圆跳动尽可能小,渗碳时底部支撑蜂窝板由4块增加到8块,如图9所示,渗碳淬火后零件的轴向圆跳动可控制在0.52mm以下。

图9  改善后的渗碳装炉

3.3 淬火装炉改善
综上所述,齿轮下部约1/4位置冷速较快是齿轮变形的影响因素之一,故对淬火的装炉形式进行调整。
使用已渗碳的H2零件进行试验,在底料盘上增加网孔阻尼工装,以减小在淬火时流体对齿轮下端的相对流动速度。随炉携带相同规格的齿形试样验证相关理化指标是否受到影响。
随炉携带的齿形试样淬火后的检测结果见表2,检测结果合格。H2零件淬火后的变形较H1有一定幅度的降低,零件磨齿后公法线较标准值下限小0.03 mm,零件可让步使用。

表2 H2零件热处理结果

项目

有效硬

化层深/mm

表面硬

度HRC

心部硬

度HRC

碳化物

马氏体

残留奥

氏体(%)

心部

组织

IGO

/mm

要求

2.9~3.9

58~64

≥30

ISO 6336:5

MQ级

细针状

≤30

无块状

铁素体

≤0.05

实测

3.39

3.46

60.26

59.62

38

弥散

细针状

15

无块状

铁素体

0.025

3.4 优化验证
在序列号为H3和H4的零件生产时,同时采用图8的渗碳工艺、渗碳时底部蜂窝板满铺的平放装炉方式(见图9),在挂装淬火装炉时,在底盘上增加网孔阻尼工装,零件渗碳淬火后,变形得到大幅度改善。图10和图11为H3零件的磨齿对中数据汇总雷达图,其中109号齿位置为挂放时的支点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椭圆与H1零件基本保持一致,整体变形和淬火时与液面首先接触区域的变形均大幅减小。

图10 H3零件左右齿面变形

图11 H3零件左右齿面平均磨量

表3和图12为零件采用不同的渗碳工艺、装炉方式热处理后的变形情况汇总。从对比中可以看出,采用改善后的渗碳工艺、优化的渗碳和淬火装炉方式后,零件齿部畸变降低了约40%。

表3  不同装炉和热处理工艺对齿轮变形的影响

零件

渗碳

装炉

淬火

装炉

渗碳淬

火工艺

椭圆

/mm

轴向圆

跳动/mm

磨后公法

线尺寸/mm

H1

平装4块

蜂窝板

挂放无阻尼工装

原工艺

0.18

604.74

H2

挂放有阻尼工装

改进工艺

0.14

1.06

604.98

H3

平装8块

蜂窝板

挂放有阻尼工装

改进工艺

0.14

0.52

605.04

H4

0.15

0.25

605.06

图12  不同装炉方式和热处理工艺变形的箱线图

3.5 批量生产
针对在样机阶段总结的经验,又重新优化了淬火挂装的工装,从原有的单点支撑更改为两点支撑,零件的椭圆从原有的0.14~0.18mm减小至0.05~0.10mm。
在冷热加工配合上,针对该零件在渗碳淬火后公法线呈现收缩,收缩约0.25mm,在热处理前补偿0.25mm的滚齿公法线留量。经过以上改善,小批量生产的30件齿轮全部合格。

四、结束语

1)对扁平状的齿轮,在渗碳时应保证端面各点均匀支撑,齿轮平装渗碳时从原4块蜂窝盘间隔摆放更改为8块蜂窝板满铺,可降低因蠕变造成的端面翘曲变形。
2)采用挂放工装淬火,在淬火料盘底部增加网状阻尼工装后,由于降低了淬火冷却介质和零件的相对流速,挂装下部区域齿部变形大幅减小。
3)对扁平状齿轮,通过降低渗碳入炉温度,增加升温阶梯段,延长等温时间,降低渗碳温度,可减少热处理时的应力和高温蠕变,有助于变形改善。
4)通过热处理装炉和工艺改善,齿轮端面翘曲变形从1.06mm以上降低至0.52mm以下,节圆跳动从原来的0.18mm减小至0.1mm以下,齿部畸变降低约40%,小批量生产合格率达100%。

参考文献:略。

投稿须知

《金属加工(热加工)》杂志热处理栏目投稿范围:前沿金属材料研究,先进、实用的热处理工艺和技术,整体热处理,热处理装备的开发,淬火冷却技术,材料检测与分析,热温测量与控制,零件失效分析等。

投稿请联系:朱光明,1358152468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