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不设防,日军太猖狂
麦克阿瑟仓皇逃窜,日军迎来太平洋战场的高光时刻。
文/全历史 一口
1941年12月26日,美国宣布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日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了马尼拉。
这一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有重要的意义。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二战局势发生了极大的扭转。这一战也几乎是日军最后一次猖狂。
这一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从头来梳理一下。
1941年12月7日,日本成功偷袭美军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8日开始,日本南方军海空两路配合进攻,目标直指南太平洋诸岛,作为美国殖民地的菲律宾首当其冲。
1945年,美军重新取得菲律宾控制权,麦克阿瑟终于实现了他的誓言
12月24日,在日军的进攻之下,美菲联军不得不放弃马尼拉,向西南方向的巴丹半岛撤退。一向高傲自信的麦克阿瑟将军也不得不一边叫嚣着“我还会回来的”,一边仓皇逃向澳大利亚。
两天后的12月26日,美国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日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马尼拉。
日本为何把菲律宾当作首批攻击目标、并且投入大量兵力呢?实力雄厚的美军又为什么如此轻易就放弃了马尼拉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在菲律宾的战略安排。
首先,菲律宾对美国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9世纪末,美国通过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菲律宾群岛的主权,完成了美国亚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有了靠近亚洲大陆的菲律宾,再加上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美国相当于有了两块“垫脚石”,其触手就可以跨越太平洋、伸向亚洲了。
美国在菲律宾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亚洲最大的空、海军军事基地。因此,夺取菲律宾,不仅可以帮日本取得战略上的先机,还可以在战术上打击美国远东军的作战实力,取得制海制空权。举个例子,日军在登陆吕宋岛的过程中,首先派出空军第五集团军对克拉克空军基地来了一场狂轰乱炸,美军停驻在此的35架B-17重型轰炸机仅剩17辆,空军力量减损大半,成功阻延了美军在南太平洋的反攻步伐。
其次,日本在引爆太平洋战争之前,已经确定了向外扩张的南进路线,以南洋地区为作战目标,而菲律宾正是这条路线的第一个关卡。
日本本国资源十分有限,石油、钢铁等消耗性能源大部分依靠进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由于日本在法属印度支那(也就是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一带)的势力扩张,美日关系濒临破裂。美国宣布,自1941年8月1日起,禁止对日出口除棉花、粮食以外的一切物资,这无异于要置日本于死地。
日本面临重要战略物资的短缺,不得不加快侵略步伐,自寻生路。南洋地区物产丰富、资源充足,且大部分殖民地的宗主国陷于欧洲战场难以分身,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似乎是最佳选择。因此,日本制定了取道菲律宾、控制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进而攻取荷属东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作战路线。
那么,为什么美军如此轻易地就放弃了作为首都的马尼拉呢?
第一、和偷袭珍珠港一样,日本在南洋的动作也同样占有先发制人的优势。
日本先利用空军部队轰炸克拉克机场,摧毁了美军一半的重型轰炸机和1/3以上的战斗机,同时空袭甲米地海军基地,造成美国海军力量的瘫痪。进而在空军的掩护下,陆军部队从南北两侧登陆吕宋岛,对驻守马尼拉的美菲联军形成夹击之势。
日本空军率先轰炸菲律宾半岛
第二、菲律宾的防守力量薄弱。
虽然当时驻守菲律宾的美菲联军约有15万人,而日军陆军登陆部队的人数不到6万。但双方的战斗力完全不对等:
日本抽调精锐部队投入菲律宾战场,士兵多半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而守军名义上是美菲联军,实际上有战争经验或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美国士兵仅有2万余名,其余大部分都是从菲律宾各地召集的志愿军,这批人中超过50%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军事训练,还有15%的人没有接受过野外作战训练,有受训经历的4万余人中,一半以上的人仅接受了为期10天的训练。
这样的一支队伍,说是杂牌军也不为过,怎么能跟日本的精锐部队抗衡呢?
除此之外,美军战争部此前一直将防御和支援重点放在本土和大西洋战场。直到1941年6月,菲律宾还处于极度缺乏物资、弹药、人员、武器的状态。到7月末,专门应对远东局势变化和防御工作的远东美国陆军司令部才成立,而麦克阿瑟率领的远东军在菲律宾最初仅有两艘鱼雷艇和42架战斗机可以调配。
第三、“橙色”-3战争计划的战略部署要求。
其实,早在1913年,美军参谋部就开始设计一套在亚太地区的作战方案,这套方案针对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颜色命名,其中针对日本的就有“橙色”-3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是,一旦马尼拉遭到攻击,守军可以撤出马尼拉,退至地形更加有利的巴丹半岛和科雷希多岛,利用炮火阻延日军,等待增援部队从太平洋其他军事基地赶来。
面对日本的猛烈攻势,麦克阿瑟发现守住马尼拉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宣布启动“橙色”-3计划,12月24日,大部分守军从马尼拉撤出,同麦克阿瑟和他的远东军指挥部一齐向科雷希多和巴丹撤退。
第四、在驻防无望的情况下,美菲两方都希望能够通过宣布不设防来减少日军对马尼拉城市和居民的伤害。
根据1907年包括德、意、日、英、美、中、法等44个国家共同签订的《海牙公约》的规定,战争中不得对不设防城市、村庄进行轰击。二战之中的巴黎和罗马都是借助这条规定才躲过炮火摧残的。
以上,可以看出,马尼拉不设防的实质更多的是一种军事撤退。然而,由于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遭到袭击,放弃马尼拉的联军并没有等到计划中的援军,在巴丹和科雷希多顽抗近4个月后,美菲联军近10万人成了日军俘虏,其中15000余人在被押往战俘营的途中遭日本士兵虐待致死,史称“巴丹死亡行军”。
马尼拉之战,再一次暴露了日军罔顾《海牙公约》的反人道行为,这也为几年后美军在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埋下了伏笔。
正义的惩罚,可能会迟到,但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