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合集(50集)

叶嘉莹《中国文化十讲》全集

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合集

《美玉生烟— 叶嘉莹细说李商隐》全集

叶嘉莹讲十大名家词视频合集,收藏下来慢慢读!

叶嘉莹:《将进酒》之“将”应读作“jiāng”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01 词产生的背景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02 词的产生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03 配乐诗词与《花间集》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04 小词与性别文化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05 性别文化与君臣之道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06 小词中的《离骚》传统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07 赏析温庭筠之词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08 赏析韦庄之词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09 冯延巳其人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10 赏析冯延巳之词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11 赏析李璟之词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12 赏析李煜之词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13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14 王国维其人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15 初探王国维的“境界说”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16 关于“境界”内涵的争议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17 张惠言与王国维的词学思想比较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18 王国维对词的解读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19 词与诗的差异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20 词的美感特质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21 王国维对欧阳修、秦观之词的解读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22 词之高下判断标准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23 词“别是一家”与词“自是一家”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24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25 读词之法与孔子说诗的传统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26 联想式的读词之法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27 联想与文化语码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28 赏析苏轼之词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29 词之发展历程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30 赏析辛弃疾之词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31 辛弃疾词的特点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32 词的演变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33 赏析周邦彦之词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34 周邦彦对长调的突破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35 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36 中国传统诗学视野下的李商隐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37 从接受美学视角品读李商隐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38 作品与诠释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39 诗词品读之境界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40 李商隐诗的诠释与传承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41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与诗歌传统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42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43 赋比兴的诗歌创作方法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44 词的内涵与特质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45 颠沛中的诗词传承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46 博弈中的心灵升华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47《迦陵诗词稿》之咏荷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48 忧患中的诗词人生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49 叶嘉莹的创作生涯

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50 诗歌吟诵示范与答疑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南开大学知名教授叶嘉莹 以独特的视角向你展示这一世界文学艺术的奇葩。

叶嘉莹先生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27~1928年,即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1930年,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有将近4年之久。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即去世。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叶嘉莹的教学生涯。叶嘉莹以她出色的才华,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

1948年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从五十年代初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专家、教授。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叶嘉莹,如今已成长为汉学专家。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叶嘉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叶嘉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今这些成果已被哈佛大学出版。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将近三十年的分别,叶嘉莹再次踏上了多少次只在梦中出现的故乡土地。叶嘉莹一口气写了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6年,叶嘉莹趁开会的机会刚刚去多伦多看望了结婚3年的大女儿和女婿,然后又飞至美国费城的小女儿处,只是数天之隔,叶嘉莹就接到了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的噩耗。叶嘉莹说:“写诗时的感情,自然是悲痛的,但诗歌之为物确实奇妙,那就是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但整个心情仍然是悲苦而自哀的。”

1977年,叶嘉莹再次回国,叶嘉莹走遍了祖国从南到北的山山水水,当叶嘉莹听到导游也在一首首地背唐诗时,叶嘉莹心中的诗情再次掀起了波澜,叶嘉莹深深地感到祖国的诗根仍在,诗歌不死。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二十多年来,叶嘉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叶嘉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叶嘉莹的讲演,受到了 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1982年,叶嘉莹曾将整整8册笔记交给顾随先生之女、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顾之京,并协助顾之京整理成七万字的《驮庵诗话》,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随全集》;又于2005年,将剩余的全部笔记交由顾之京,整理为《顾随诗词讲记》一册,2006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同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