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者补贴从每亩百十元调整到25元 玉米市场究竟怎么了
近日,从东北大粮仓传来消息,2018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已经开始陆续发放,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生产者补贴让种植业有苦难言!
玉米补贴调至25元/亩 从喜洋洋变成灰太狼
在2017年,黑龙江玉米生产者补贴是133.46元亩,随后,由于玉米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收购价格也是一路上涨,不少种玉米对农民都觉得“种对了”。
于是,在2018年春播期间,尽管东北多数地区遭遇旱情,尽管国家临储玉米持续低价拍卖,但农民种植玉米的热情不减,同时地租成本也是翻倍上涨。
然而,就在大家准备明年再大干一场时,黑龙江2018年玉米生产者补贴一下子从百十元调低到了25元/亩,巨大落差让种地农民无所适从:玉米真的不能种了吗?
产需数据看 国内玉米供应形势紧张
如果是两年前,国内玉米供应宽松是毫无疑问的事,谁都知道国家手里有2.6亿吨左右的库存,其中仅仅在2015年就收购了超过1亿吨的玉米。
然而,经历了两年的去库存之后,没人敢再说玉米供应充足了。
数据显示,我国在2016年取消临储收购,玉米市场完全市场化收购,结果在2017年国内除了国内当季玉米(指2016年10月上市的秋季玉米)全部供应市场外,临储加中储粮专场交易累计成交5800多万吨,到了2018年,这一数值进一步提升至了1亿多吨。
而经过连续两年的挖库存,临储玉米剩余数量已经不足亿吨,如果按照现在的玉米需求发展态势,未来玉米供应紧张是谁都能预料到的事情。
通过对比 其实根源在于大豆
产需数据的对比,说明我们并不是不想要玉米,如果不采取措施,将来还极有可能加大对玉米的进口,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玉米补贴下降如此之多呢?
答案就是大豆。简单来讲,国家每年补贴农业的钱数也是有限的,大豆补贴高了,玉米补贴自然要低些。
当然,问题肯定不是这么简单的。我们知道,从今年7月份开始我国开始对美国进口的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加征25%的关税。
与很多热血青年一句“我们不进口、我们不吃猪肉、我们只要国产大豆”不同,国家在产业调整时不可能什么都不考虑,那么在美国大豆进口下降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国内大众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受影响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在一系列解决方案中,除了加大对南美大豆的采购外,那就是加大自己国内的大豆产量,所谓求人不如己,而加大补贴无疑是促进国产大豆产量大幅增加的最有效手段!
种种迹象表明 我们在大豆问题上可能会奉陪到底
有时候,温和不代表不坚决。
我们注意到,在我们最薄弱的农业环节,尤其是大豆方面,近段时间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整,包括实施东盟大豆进口零关税、肉制品关税降低、调整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等,还对印度菜粕进口市场重新开放,另外有消息称,本月还有可能放开阿根廷豆粕进口市场。
而且,我们还将豆粕出口退税取消,鼓励企业进行内部贸易,对饲料中蛋白含量进行标准化修订等,并积极与俄罗斯探讨大豆供应问题。
——说起这个来,其实还有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知道俄罗斯出口的强项是小麦,一直希望打开我国小麦进口市场,但在我国的引导下,不得不加大对大豆种植的扶持力度。
玉米产业结构调整是我们应对大豆问题的最有利武器
玉米和大豆存在着争地的现象:玉米种多了,大豆自然会少,反之亦然。
但现在好的消息是,一方面我们还有近一亿吨的玉米库存,能够让我们有空间去解决短期内的大豆供应问题;另一方面是,玉米目前主要消费增长在于玉米深加工,而玉米深加工下游产品与食品比较起来,并非不可替代——就比如我们在2007年至2015年对玉米深加工的调控一样,不会引发像大豆市场这样影响整个肉蛋奶产业供应的大问题。
当然,这里面肯定会在短期内影响到部分农户的种植收益问题。
结语
在现代社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愈来愈紧密的背景下,“老死不相往来”已经没有存在的现实空间,合作共赢是大趋势。
以前,我国是用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现在,看看我们的餐桌,我们是利用全球的食品满足了国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
而针对大豆问题,在今后的粮食贸易关系中,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端好自己的饭碗”,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