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韵(四):两王相争,为什么可以说小王胜大王?

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的巅峰之一。尽管后人把二王归于一路风格,但二王之间仍有诸多差异,书法水平究竟谁高谁低,众说纷坛,褒贬不一,也是一个永远不会有绝对结论的历史公案。

从二王时代到现在1700多年,在晋朝至唐朝的300多年间,王献之风头胜过王羲之,直到王羲之收获了李世民这个皇帝粉丝,风向逆转,此后1400多年基本上是大王胜小王。以后的历史小王是否会再次压倒大王?还真不好说。

大王胜小王,其实并不完全是技艺层面,在孝道越来越被重视的历史背景下,很多书论者其实是站在弘扬孝道的角度,有意扬大抑小。孙过庭等很多书论大咖扬大王抑小王都只讲孝道故事,没有从技艺层面分析比较。

王献之历史贡献之一是创立'破体'。为什么王献之把草、行、楷糅为一体而没有违和感?其实是王献之对书法的空间分割的本质领悟得更加深透,他的破体看似楷、行、草杂间,但从空间分割角度看,他的空间分割连贯、灵活、通透,使得字与字之间血脉相连,气息相通,浑然一体。

唐代书论大咖评价: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赞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更体现王献之气韵、气脉理念的是他的'一笔书”,所谓一笔书,并不是真的一行字用一个笔画连绵不断一贯到底,而是把用笔结字的气势、气息从开始贯通到结尾,是一气呵成,不是一笔不断。

“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擫”与“外拓”标示。如明代何良俊论:“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而我认为从气韵、气脉角度分析也可以看出二王异同,看出审美理念、创作理念、书法技艺的高低。

从气韵、气脉角度看,小王领悟更加深透,运用更加娴熟,气息更加酣畅淋漓,面貌更风流潇洒,而这些正草书之美的主要元素,所以说,就书法之气韵而言,小王在大王之上,草书的艺术水准也是小王胜大王。

#书法交流圈##书论##书法欣赏##敢不敢把字秀出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