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心理学:为什么成年人也会希望被当成小朋友来宠?

大家好!

这里是一周心理学

每周教你一个心理学小知识


上一期,我们谈到“女性到底喜不喜欢甜言蜜语”

对此,我们分别分析男女大脑功能之间的差异,从男女对词汇的敏感度以及对甜蜜言语的免疫程度等方面来分析了原因。

今天,我们要来谈的是:“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被当作小孩子那样来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似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即便已经成年或参加工作,但仍旧存在一些“幼稚”行为,将自己当作一个时刻需要保护的小朋友。

实际上,早在前两年“我还是个宝宝”,“本宝宝”等词汇,不仅在网络上风靡一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诸多小年轻常挂在嘴边的话。

并且,这不仅仅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有些人是真的有这样的心理预设的。

如今,成人对于玩具的狂热程度和消费力丝毫不逊于儿童。

伦敦市场分析公司NPD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012年至2016年,成人购买玩具的数量增长了近2/3。从拼图、拼装玩具、人形公仔到汽车模型,都不乏成年购买者,他们有时甚至会“- 掷千金”,比如乐高的” 星球大战”系列玩具在成年粉丝心中的地位就根深蒂固。

比如,最近上映的“数码宝贝”,打着回忆杀的口号,上映第一天票房便有1957万,远超在日本本土上映第一天的票房。

再比如,最近一段“女大学生食堂点播自己想看的动画片”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起来,不少网友直呼“想拥有”。

当然,穿卡通袜子、睡衣、内衣等等的人也同样不乏少数。

甚至,我们偶尔和多年未见的发小相遇时,也忍不住回忆当初年少玩闹,无忧无虑的日子。

除此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年轻们,开始吵着要过“儿童节”,希望在这一天,自己能够被当作一个小朋友来宠爱。

而这一些看似“幼稚“的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需求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之所以会“童心未泯“,甚至有着相关行为和心理需求,很可能和原始防御机制”有关。

熟悉明天心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防御机制是我们文章中常见的词汇,而这个原始防御机制,便是常常出现在儿童时期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是儿童为了保护自己远离威胁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并且会因此做出相关的外部行为,比如:撒谎、撒娇、无理取闹等

而如果一个成年人太过于依赖“幼稚行为“或者对被当成小朋友宠爱的需求很大,那可能说明,在他的世界里,外部环境让他非常的没有安全感,以此激发了原始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当然,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问题也会触动人们想要获一个更加低成本的缓解方式。

于是“幼稚“行为便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幼小的我们是被保护的对象,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而这种场景的背后,则是一种轻松愉悦,幸福感暴增的体验。

当然,童年缺失需求,也会成为影响因素之一。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一个人早期经历中缺乏什么需求的满足,成年后便会非常执着于这种需求的满足。

所以通过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把自己当作宝宝,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是我们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做许多事来保持童心,其实也是“取悦“成年后努力生活的自己,希望以此将平淡枯燥的生活过不那么乏味,既是幼稚了一次,也是为自己充能了一次。

好了,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

下期我们接着谈“为什么赌博总是”十赌九输“,还那么多人前仆后继?”

敬请期待!

那么,评论区来聊聊:你都有过哪些幼稚的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