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堂】绝句的布局
诗词学堂
什么叫绝句?
绝句起源于汉魏时期的联句,文人一起联咏时,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讫。如果没有人续作,则就成了“绝句”。这只是绝句的起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绝句,所以一般称为古绝。而我们现在所称的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是一种律绝。古绝和律绝最大的区别是,律绝必须符合格律,而古绝只要求押韵,不讲究平仄,一般归属为古风。绝句有时也称截句,有人以为是从律诗中截取一半而来,虽然是个错误的概念,但截句的名称也沿用了下来。
一首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只有二十个字,七言二十 八个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意境完整、内涵丰富、声韵优美、易诵易记的特点。五言只有二十个字,七言二十八个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意境完整、内涵丰富、声韵优美、易诵易记的特点。
一般来说,绝句有以下几种布局:
一、起承转合法
当我们表述的题材蕴含事物的发展顺序、情感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 理的内在逻辑时,一般采用起承转合法。这种布局的要求是: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
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起句交代了送别朋友的气候和地点,点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氛围;
承句补充起句的不足之意, 点明送别朋友的具体时间和当时的心情;
转句以设问的形式,巧妙地托转话题,展开自己的想象而联系到洛阳亲友的问候;
合句以一个比喻,表明自己对朋友真诚的思念以及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整首诗含蓄而隽永,不愧为七绝中的精品。
二、并列法
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 ,就可以利用并列法。使用并列法,一般采用对仗或基本对仗的形式,以示工整、优美。
杜甫是运用并列法写绝句的大师。这里选出两首,就不分析了,我们可以好好体会。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漫兴九首》: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
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一句一景,一句一事,都紧紧围 绕着征人和怨的主题,堪称佳构。
三、承接并列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承接法,后两句用并列法,或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一般来说,承接法适用于时间上有先后或逻辑 上有因果的表述。
比如江畔渔火的《思念》:
轻似浮云浓似酒,重如顽石淡如烟。
画难描出言难传,行迹分明在眼前。
比如江畔渔火的《思念》:
轻似浮云浓似酒,重如顽石淡如烟。
画难描出言难传,行迹分明在眼前。
四、起承承合法
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比如江畔渔火的《贫者》:
不羡邻墙屋宇轩,庭前自爱小桃园。
枝头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风不过门。
起句点明贫者的心志,不羡慕荣华富贵;承句补充起句意之不足,表明志在自然之花草。再继续发 挥,写出那种爱惜桃花的痴和切;起句点明贫者的心志,不羡慕荣华富贵;承句补充起句意之不足,表明志在自然之花草。再继续发挥,写出那种爱惜桃花的痴和切。
五、对比法
如果要写出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事件或情况迥异的两种状态情景, 可以利用对比法。
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通过同时同地同景与不同人的 对比,写出两次不同遇合的感慨。当然,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爱情本事诗看,也可以当作际遇抒情诗看。
六、先景(事)后情(议)法
这种布局适合于咏物抒情或记事抒情,而抒情,又常常以一种议论的形式发出。这一类的绝句相对容易写,但不可滥制,如果没有高超的见解、新颖的观点、警策的议论,最好少写。比如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以壮阔的景象、雄浑的气势入笔,给人以 一种激励、追求、豁达的激情。然后,议论就自然而然地抒发开来。可见,写景是为议论服务的,什么样的景,就要抒什么样的情,发什么样的议论。否则,就是无稽之谈。
七、先情(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就像我们通常写的议论文,先提出观点,然后用事实论证 。
比如江畔渔火的《秋吟》:
好景何须向曲隈,不嗟桃李不嗟梅。
霜林共我酡颜醉,九月秋风似老醅。
先提出议论,点明美好的景色不 一定就只在深幽之处,也不一定只是春天的桃李冬天的梅花。事实上,那漫山的红枫在霜风中夺艳,不就是秋天醉人的精致吗?
再比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也是先提出自己对秋天与常人不同的论调,然后写出碧空万里,白鹤凌云的景象,予以论证。前面所举都是用写景来支撑自己的议论,
再看看韦庄的《金陵图》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则是以事实来证明自己所先提出的观点。
八、末句综合法
有些绝句前三句或写景或叙事,最后一句点出中心思想,阐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江畔渔火的《早春江堤晨韵》:
瘦柳瞢瞢觉醒迟,东风着意拂涟漪。
菅茅暗自开青眼,绿满江南正待时。
就是先并列写出早春江堤三种事物的神态,最后阐明,春天的消息来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也不远了。当然,如果再升华的话,可引申为无数的偶然决定必然的道理。
九、末句寓情于景法
还有些绝句,通常先两句或写景或叙事,第三句写出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第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以景做结。比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叙事,第三句写心理活动,第四句又写景。全诗都围绕一个诗眼“惊 ”字做文章。试想,如果最后一句写作“凄凉无奈对寒窗”之类,又会怎样呢?当然没有“暗风吹雨入寒窗”那么消人之魂,摄人之魄了。这也恰好证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十、倒叙法
倒叙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一般来说,绝句的重点在末两句。如果事件有先后顺序,而作者又要突出发生在先的事件,因此就用倒叙的手段,把后发生的写在先,先发生的写在后。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很明显,月落在夜半之后。作者 当时名落孙山,愁苦之心自然是免不了的。但作者夜泊枫桥,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那份愁苦,而是寒山寺里的夜半钟声。在作者听来,也许就像警钟一样,启迪自己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在 这肃穆的钟声里,作者也许能让心灵得以暂时的宁静和空明;在这份宁静和空明里,作者也许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再比如梵崇的《春晚》:
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作者作为宋代高僧,对人生当然是 看得很透彻了。但是,真的什么都看透了么?当然不是,梵崇也不得不承认,有些美好的回忆,是一辈子也无法看透和释怀的。可见,这种倒叙法的布局也是很有妙处的。
以上介绍的十种绝句布局法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有的依据结构,有的依据内容,有的两者兼顾,但都是很典型的布局法,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可以借鉴的。当然,不可能对所有的布局法囊括无遗。因为诗的布局在诗人的脑海里,在诗人的灵感里。有时, 多种布局可以纵横交叉,开阖呼应,那就关乎诗人的灵性和功力了。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