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这个字,需要知道一下下。这个字从古文字以来的异体字就比较多,可见大家对于教的理解也不相同,所以,在字形不固定的时代,就会出现多种写法,典型的字形如下:

(1)

(2)

(3)

(4)

图一的教和现代字形写法基本相近,从

,从攵。攵,就是手持小棍的样子。左边是小孩子,爻,是算筹,用教孩子学习运算之类来表示教的意思。图二省去了孩子的形象,但是手持小棍,算筹的形象还在。这个时候的教,更多有惩罚的意味,带有强制性,违反是要受到鞭打的,《尚书·尧典》当中就有“扑作教刑”的说法。这种强制性,大概来自教的内容,对人来说主要是属于道德法令范畴,政、教不分,古汉语中政教、法教配合使用。教还具有法令的作用,劝谕性的指令,学规叫“教条”。

图三中,攵换做了言,由原来的动手变成了言语的引导、训诫,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之类。

图四之中,攵换做了心,有学者认为是通过教来启蒙孩童心智,有学者认为是施教者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要用心来做,从教的右边字符的作用,我更倾向于后者,是施教方式的变化。

如果字形的历史就是这样逐步演变的,那么可否推断,教的字形变化,也代表着古代的课程改革,教师的作用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重新认识?就如我们现在对教师作用的认识一样,从传道授业解惑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等的变化,难道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摒弃的也忒多了点,因为目前的话语基本都是西方话语——可惜,这些字形只是作为异体字保存在字书中,作者我,还来不及考证一下这些字形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出现当时的教育文化氛围的关系。

教的范围,从古到今,都非常丰富,可以是技能,比如驾驶战车,乘车、射箭、御马、行阵等,也可以是教书、教学,其实到现在,这些内容也还属于教的范围。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词义范围发生变化。


传递语言文字知识,传递读书信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