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五通汤-使用数千次的方子】
五通汤: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半夏15g,细辛6g,白芍10g,甘草10g,陈皮15g,厚朴20g,枳实15g,柴胡15g,白术20g,茯苓20g,泽泻30g,人参10-20g。
近年综合仲景小青龙汤、理中丸、五苓散、四逆散四方加减,组成此方,意欲由博返约,便于掌握,治疗五系寒证。
仲景《伤寒论》方,是据外感风寒立论,多数属于津气郁结病变。由于受寒以后,必然引起心系血络挛急,成为气血津液同病。所以,外感寒邪,经隧因寒而挛,气血津液因寒而凝,见于一系有之,两系有之,五系同病亦常有之。
五脏经隧是由肝系筋膜构成,其中心系血管与肝系三焦膜原、腠理遍布脏腑形骸,无处不有,是气血津液环流全身之路。
《灵枢》《素问》谓其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其实谷精、肾精、胆液之类流动物质也随气血水津运行血管内外,一旦感受寒邪经脉挛急,气血津液运行不利,于是众多征象见矣!寒邪束表,毛窍收缩,血络挛急,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滞留肤腠之间,头身酸软重痛见矣。津气郁结,阻滞肺窍,鼻塞流涕见矣;阻于咽喉间隙,血络不通,咽喉痒痛见矣;津气阻于会厌,声带变厚,声音嘶哑见矣;肺脏宜降,津气功能受阻,津气阻于气道夹层,渗入气道,喘咳痰稀见矣;津气阻于心系冠状动脉,或成心肌肥大,或成心包积液,心区憋闷或疼痛见矣;肝系经脉布于胸胁,胆管下连小肠,经脉挛急,气血水津郁结,胆液、胰液受阻,胸胁胀痛,不欲饮食见矣;脾胃纳运水谷,升降津气,胃肠夹层津气阻滞,脘痞腹胀见矣;胃肠痉挛,津气失调,吐泄腹痛见矣;津滞夹层日久,胃肠受湿而弛,传导功能减退,大便不爽见矣;水津不能反渗入肠便秘见矣;肾为主水之脏,肾命气化不及州都,水津停滞则成小便不利,或呈水肿。
上述种种要皆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过用寒凉,阳气受损,复感外寒经脉挛急,气血津液升降出入失常使然。
方 义
五脏功能衰退,复感寒邪,导致五脏经隧挛急,肺系宣降津气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功能失职,肾命化气行水功能不及,肝系疏泄功能受阻,津气滞于少阳三焦,遍及五系。
遵循《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训,法当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行气活血,通调津气,舒缓经脉,解其痉挛,才与病理相符。
方中麻黄、桂枝有散寒解表作用,可祛外侵寒邪,消除病因;麻黄、细辛宣降肺卫津气,可以恢复肺系功能,乃治上焦药也。
陈皮、枳实、厚朴,可降胃肠之气,使其肺气下行无阻;配以干姜、半夏、白术温运中焦、健脾化湿,柴胡、枳实升降中焦津气,畅通胆流,乃治中焦药也。
桂枝有温肾阳之功,配以白术、茯苓、泽泻,可呈化气行水之效,乃为下焦而设也。桂枝擅长温通血脉,畅旺血行;细辛、白芍、甘草擅长舒缓五系经隧挛急,则为血行不利、经脉挛急设也。
自身阳虚,温必兼补。故用人参益气,振衰起废之功,位居诸药之首,《神农本草经》谓其能“补五脏”者,盖五脏功能活动均赖气为动力故也。
诸药合而成方,可呈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补其虚损通其滞塞之效。因可通调五系气血津液故以“五通”名之。
应 用
临证应用此方,当随不同征象加减。
声音嘶哑者,加桔梗泄肺利咽,阳虚阴盛者,再加附片温其少阴阳气,增强心系血运与肾系化气行水作用。
肺气上逆呈喘者,可加桑皮、杏仁降其津气;或加大黄通泻大肠,为脏病通腑,承气下行之法;
咳嗽痰少者,可加桔梗开宣肺气,五味子敛肺止咳,款冬花、白前解痉止咳;
咳嗽痰多者,加苍术、胆南星燥湿和脾,杜绝津凝成痰。
脾系脘痞腹胀,气逆而哕,则重用陈皮,并加旋覆花降其肺胃逆气,如因胃之贲门、幽门松弛,胆液随其胃液上逆,食道灼热冒酸,重用枳实促进胆管、幽门收缩阻止胃液上逆,或加黄连、吴茱萸制酸体现寒温同用之法。
如果胸胁胀满,食欲减退,当是胆胰受阻,则宜重用枳实,加入木香、郁金畅通胆流。
如果肝脏肿大,则宜加入当归、川芎活血行瘀,成为气血津液齐通。
心区憋闷,心律不齐,减去厚朴、干姜换成生姜(即合《金匮要略》橘皮枳实生姜汤)令其津气下行;
若津凝成痰,阻于心脏冠状动脉夹层,稍受寒侵或情绪激动则痛,则加瓜蒌、薤白涤痰泄浊。
若系心包积液,心体肥大,则加苍术、猪苓增强燥湿利水作用。
若系心功能衰惫,呈为心悸,则减去麻黄厚朴、半夏,加入附子,配合人参温补心肾阳气。
上述证象仅见一证便可使用,不必悉具,但须以舌体淡胖为其辨证依据。近年使用此方数以千计,疗效甚佳,为了中医昌盛以此奉献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