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辨证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 ( CAG )是一种多致病因素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以“胃固有腺体的丧失”为特点,目前医学界公认为是胃癌前状态。
我国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愈来愈高,中医治疗该病辨证论治,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一、西医对CAG的认识
1、定义:
CAG(慢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上皮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 肠腺化生 和/或假幽门腺化生,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可表现为 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 ,伴有 食欲不振、嘈杂、反酸、恶心、口苦 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见 乏力、消瘦、焦虑、抑郁 等。
2、世界范围内 老年人 高发:
世界范围内老年人高发,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CAG每年癌变率为0.5%-1%,伴有 异型增生 时癌变率更高。
3、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以下因素相关:
· Hp 感染
· 胆汁或十二指肠反流等
· 年龄
· 免疫因素
· 高盐、低维生素饮食
· 遗传因素
Hp感染→慢性胃炎→CAG→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4、诊断:
内镜诊断: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菲薄,血管透见
病理诊断:固有腺体萎缩或肠化
5、胃癌前病变—— 病理学 概念:
胃黏膜及腺上皮的某种病变,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和Ⅲ型肠化。
二、中医药对CAG的辨证施治
1、中医对CAG的认识:
(1) 病名:
中医根据CAG主要临床表现将该病归属于“ 胃痞 ”、“ 虚痞 ”、“ 痞满 ”、“ 胃痛 ”、“ 心下痞 ”、“ 嘈杂 ”等范畴
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
(2) 脾与胃:
《 黄帝内经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3)病因病机:
(4)中医证型分布:
· 肝胃气滞证
· 肝胃郁热证
· 脾胃湿热证
· 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
· 胃阴不足证
· 胃络瘀血证
2、中医CAG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证:
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 ②胁肋胀痛
次症:①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②嗳气频作 ③胸闷不舒
舌脉: 舌质 红或淡红,苔薄或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白芍、枳壳、甘草、 川芎 、 香附 、陈皮
(2)肝胃郁热证:
主症:①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 ②胃脘胀满
次症:①心烦易怒 ②嘈杂反酸 ③口干口苦 ④大便干燥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 化肝煎 合左金丸加减
青皮、陈皮、白芍、 丹皮 、 炒栀子 、 泽泻 、浙贝母、吴茱萸、黄连
(3) 脾胃湿热证:
主症:胃脘痞胀或疼痛
次症:①口苦口臭 ②恶心或呕吐 ③胃脘灼热 ④大便黏滞或稀溏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宽中醒脾
方药: 黄连温胆汤 加减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佩兰、泽兰、 石菖蒲
(4)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
主症:①胃脘胀满或隐痛 ②胃部喜按或喜暖
次症:①食少纳呆 ②大便稀溏 ③倦怠乏力 ④气短懒言 ⑤食后脘闷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运中和胃
方药: 六君子汤 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茯苓、半夏、陈皮、炙甘草
(5)胃阴不足证:
主症: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痛
次症:①饥不欲食或嘈杂 ②口干 ③大便干燥 ④形瘦食少
舌脉:舌红少津,苔少;脉细
治法:养阴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 沙参麦冬汤 加减
北沙参、麦冬、玉竹、桑叶、花粉、扁豆、 石斛 、甘草
(6)胃络瘀血证:
主症: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
次症:①胃痛拒按 ②久治不愈 ③面色暗滞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丹参饮 合失笑散加减
丹参、檀香、砂仁、五灵脂、蒲黄、三七粉、延胡索、香附
3、微观辨病CAG伴癌前病变:
· 疾病早期,若存在血瘀症,可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之品改善微循环;
· 病程日久,可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薏苡仁以达防癌生变之效;
· 诸多医家治疗CAG伴中、重度肠腺化生或 不典型增生 者,常选用藤梨根、蛇六谷、野葡萄藤、石见穿等清热利湿解毒之品,收效颇丰。
小结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属 胃癌前病变 ,中医药辨证施治可以改善临床症状,逆转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程度。
2. 对于Hp感染患者且一级亲属中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患者,要注意Hp的根除及 定期检查胃镜 。
3. 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 辨证使用 中成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广大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