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与厥阴病和乌梅丸

乌梅:梅之花苞盛于冬秉冬令之水精,花开于先春得温升之木气而入肝,梅实孕于初春,成于初夏敛火气于中。得春气最全味酸而生津止烦渴,故梅之用于肾肝肺,木得津养而畅茂条达壅塞可除,升之于肺金而降敛则咳、泻能止,下吸寒水至上而相火熄而风火自平。仲圣用治厥阴病乌梅丸主药调和于大寒、热药之间。后世单味治梅核气用条达之功除壅塞之结,古方二陈汤用之助半苓而消痰。得川连治赤痢肠痈,配干姜治休息之痢。入补脾药止久泄肠脱。升厥阴降肺气生津液治木叩金呜、木火刑金之咽干痒呛咳。合川椒之辛麻而能治虫,外去黑痣蚀恶肉死肌而治息肉增生。过敏煎用之巧在于疏风而敛肝,但过敏二字已落下成,有附会西医名字之显。总之,药在用乎性、味真对病机,方在配伍以全性味而不再是单味作用。诸物性味形已定,能否放于合适之处而扬长避短,配以何物以成器材,用之在人,悟之干心,成乎于理也!

梅花《本草纲目拾遗》:“《百花镜》: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饮片新参》:“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

《医理真传》按厥阴一经,以风为本(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故也),少阳为中气(胆与肝为表里),厥阴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有经症,有纯阳症,有纯阴症,有寒热错杂症,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少阴经)少阴之客邪未罢,势必传于厥阴,则治厥阴,必兼治少阴;若全不见少阴经症,而独见厥阴,则专治厥阴,方为合法。经症者何?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也。夫厥阴之木气,从下起而上合于手厥阴包络,包络主火,风火相合为病。风火相煽,故能消;火盛津枯故见渴,包络为心之外垣,心包火动,故热气撞心而疼;木气太盛,上凌脾土,土畏木克,故饥而不欲食;蛔虫禀厥阴风木所化,故吐蛔;木既克土,土气大虚,若更下之,故利不止(是促其生化之机也)。主以当归四逆汤、乌梅丸两方(当归〔四逆汤〕是经症之主方,乌梅丸是厥阴之总方)。方中寒热并行,重在下降,立法大费苦心(细玩长沙歌括方解,便易明白)。至于纯阳一症,乃客邪从本经之中气所化也(少阳主君火,客邪从火化)。故见热深厥深,上攻而为喉痹,下攻而便脓血(外现张目不眠,口臭气粗之火象,有似阳明腑症形),在上则以黄连二冬阿胶鸡子清,在下则以黄连二冬阿胶鸡子黄治之,此润燥救阴之意也。若纯阴症者何?原由客邪入厥阴,不从中化而从标化,标为至阴,客邪亦阴,故病见纯阴(外现必目瞑倦卧,身重懒言,四肢逆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等形,是也)。法宜回阳,阳回则阴消,而病可瘳矣。至若错杂者何?标阴与中同病也(外现腹中急痛,吐利厥逆,心中烦热,频索冷饮,饮而即吐者,是也),法宜大剂回阳,少加黄连汁同服,寒热互用,是因其错杂,而用药亦错杂也。

厥阴生理特点为“阴阳往复、动荡生风”,厥阴风木肝…系统的生理是主春温而生阳气,一切生理功能都来自于阳气的生发。生理上的肝风是阴阳协调,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一种阴阳摩荡之势,就像春风荡漾、晨风习习,微风拂面……这科状态机体充满生机。厥阴从中气少阳相火,阳春肝木生太阳夏热心火,这是生理。《内经》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就是取决于这个春阳之气。没有了这个阳气,就不能生万物,万物生长靠太阳,就要内乱五脏,称作肝为五脏之贼。

病理上的肝风是阴阳二者不能和合交往,形成动荡、冲击、碰撞之势,中医称之为贼风,有害之风,会对五脏六腑形成种种冲击 破坏。所以厥阴病的主线就是肝风内动,这种肝风既不是单纯的寒风,也不是单纯的热风,而是寒-热错杂之风。因为水生木,木生火,它下连肾水,上联心火,一旦产生变化很容易连带引起水、火的异常,因此就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现象。阴进阳退则寒生,整个趋势在寒化;反过来,阳进阴退则热长,整个趋势在热化。像我们的冷暖两用空调一样,这个既是生理也是病理。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其体易虚,其用易亢。肝阴容易消耗,肝阳容易浮动。“寒热错杂 肝风内动”是厥阴病的核心病机。

厥阴病本证,一是本气风火太过为病,二是厥阴标气不及为病,三是阴阳不相顺接为病。

“厥阴之为病”是讲本气风为病,厥阴本气风为阳邪,从中气少阳化相火,故云厥阴太过本气自病为热证,陈修园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是厥阴以风为本,以阴寒为标,而火热在中也。”故《内经》云“平以辛凉”。风火为病,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下虚寒“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本条的眼目全在“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八字上,心为肝木之子,风火上扰,母病及子,故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厥阴司天,春分地气上升,人身阳气上举,风乃阳之化气,阴衰于下,无以制伏,上愈热,斯下愈寒。”巢氏病源在概括说:“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这种厥阴风木太过实证的上热下寒,《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火淫于内,治以咸冷”的原则,仲圣《金匮要略》风引汤: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原注: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方名“风引”,有引风火下行之意,方中石膏、寒水石、牡蛎辛咸寒而治风火,所谓“除热”也。瘫、癇病位都在头脑。“上愈热,斯下愈寒”,风木必克脾土,故必甘温以温中下,所以用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龙骨、牡蛎甘温石药填脾土,镇肝风,结合石膏、寒水石、牡蛎引风火下行。风火炎上则下虚寒,故用干姜、桂枝温下寒。风火炎上乘肺,肺失宣降而大小便不通,故用大黄、滑石、甘草通之,下窍一通则风火降矣。牡蛎软坚化痰。大黄合牡蛎,活血祛瘀,软坚化痰,痰瘀同治,因为“血不利则为水”,痰能致瘀,瘀能致痰,痰瘀相关,互为因果。本方通治风火旺盛所致风、火、痰、瘀、虚。取苇在于宣肺,“煮三沸”取气走上也。临床运用随证加减,效如桴鼓。

厥阴标气不及为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所谓“逆春气”,是指春应温而不温,反为寒也,使厥阴少阳生阳之气虚衰而肝气不治。伤寒传至厥阴,阳气受伤,这是病理。厥阴病共56条,而首言“伤寒”的条文就有24条,有厥字者共34条,其寒厥者有30条,讲的都是寒伤阳气,可知这类病占厥阴病的主导地位。厥阴阳气不复而太阴脏寒,多脾胃病、寒湿病及心火内郁病,其次多下利、呕哕及水湿病。不仅胃气上逆出现呕哕呃逆,厥阴应春,以春温生为其生理特点,逆之则不生。逆温生者为寒凉之气,所以总以寒凉为灾害,亡阳证必在厥阴。不及为病补以阳旦汤、当归四逆汤、补中益气汤……回阳祛寒大建中、吴茱萸汤、四逆加吴茱萸汤……。太阴病也有寒-热错杂,就是后世的连理汤,而厥阴病的寒热错杂则是在寒热错杂之中夹有肝风。因此“寒热错杂 肝风内动”是厥阴病主证中的主证,特色中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寒热错杂证。

厥阴病的风是一种错杂的肝风,它不像阳亢化风一派有力,也不像阴寒致风一派收紧,也不是纯粹的虚风,寒热混杂、虚中夹实。它的风动力量不如实风有力,不能外彻躯干,不能到达四肢引动筋脉,出现抽搐、僵直、头摇摆等等,没有这些表现,它只能乘势内扰、攻冲于胸腹脏器之间,而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肝风内动表现,它没有典型的阳性体征,只是自觉症状,不易为医生发现,它是动于内而不涉于外,与我们通常讲的肝风内动出现的手足抽搐表现完全不同。肝风内动最容易冲击脾胃肠道,充分体现了木与土的关系。肝为将军之官,脾气刚暴,将军一发毛病之后就会恃强凌弱,就会去侵犯其他脏器,所以肝木逆乱多以他脏受害的姿态出现,即“肝为五脏之贼也”“百病皆生于肝”。叶天士明确指出厥阴病提纲条文“全是肝病”、“皆肝厥内风”所致。所以厥阴病提纲证是:寒热错杂 肝风扰动内脏。注意:此时的肝风内动只是冲击了内脏而不是肢体筋脉。

1、“消渴”风干津液,故出现“消渴”。风消耗津液必然就会出现口渴,如果不把肝风收敛住,肯定是随喝随渴,因为喝进去的水很快就被风干了。因为是寒热错杂,所以厥阴病出现的消渴表现有不同,如果病人里热偏重,就表现为渴喜冷饮;如果里寒偏重,就表现为渴喜热饮;有的不择冷热,就需要水,冷热都可;因为还有里虚的因素存在,所以有的病人喝水以后出现小便频数,多饮 多尿;这几种现象在临床上都存在,用乌梅丸加减皆有效。厥阴病的消渴饮水后绝对没有胀满现象,这是和湿热口渴的鉴别。

2、“易饥”------嘈杂 烦饿 烧心的感觉,易饥为风消,肝风消烁胃中津液,导致胃阴亏损,胃机能的虚性亢奋不能消谷,而“饥而不欲食”。肝风冲击胃腑,有时还会呕吐。肝风冲击肠腑引起的下利与脾虚引起的下利不同,前者表现为痛泻,突然腹痛,有便意说拉就要拉,一刻也等不了,这些人食欲很好,吃的很多;后者是食欲不振,饭后腹泻,便意远没有前者那么急。

3、“食则吐蛔”-----这句话要拆开,即“食则吐”。肝风上冲胃呕吐特点是胃中无物仍然想呕,即干呕。有物而呕的多是胃气自病,无物而呕的多由肝风冲胃致病。异常的肝风内动有上冲、下冲、横逆之别。肝风上冲犯胃翻肠倒胃,厉害的会把肠中蛔虫吐出来,你没有东西它也让你吐。这种呕吐最大的特点是病人感觉有气向上冲。如果肝风下行冲击肠管,则表现便意急迫,次数多,量不多,气体多。抓住病机,有呕吐用乌梅丸,无呕吐也用乌梅丸,因为病机都是肝风内动,冲击脏腑,无非是影响的脏腑不同而已。

4、“气上撞心”就是病人感觉有股气在冲击心脏,病人自觉心脏老是跳,再重一点是肝风撞胸,再重一点肝风冲咽,再高的就是上冲大脑,导致晕厥。有些心脏自身检查正常的心律失常,心悸 怔忡乌梅丸可以治疗。肝风冲咽会引起咳嗽,阵阵呛咳;肝风上冲于面,可以出现阵发性的面部轰热 面赤 头面部出汗;肝风冲击督脉,可以出现突发惊厥,轻者抽搐,重者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5、“下利不止”:肝风挟热多数上行;肝风挟寒多数下陷,出现下利。肚子“咕咕”的响,突然会痛,然后马上就得去拉肚子;病人便坠急胀,总是想拉,大便少而矢气多,排气后还想拉,是以肝风迫肠为主,这些病人不光大便坠胀,他小便也坠胀(肝风冲击膀胱)这就是典型的肝风内动之象。

6、“心中疼热”-------心下疼痛往往是遇冷加重,“肝风 寒热”纠结于中焦,就会出现又疼痛 又烧灼的情况。一方面它的心下绞痛得温乃减,说明存在阴寒邪气,可是它在绞痛的同时又感觉心中嘈杂灼热,疼痛的时候腹部喜热敷,但真正热敷时又觉得难受,这就是典型的寒-热错杂。

肝风可以上冲,可以下迫,也可以盘旋在中焦,可以冲击到任何一个位置。临床上,寒热错杂的表现形式很多,通常是上热下寒,但是也可以寒热同时错杂于上,也可以同时错杂于下,或同时错杂于中。

(1) 寒热错杂于上:有的病人阵发性头痛;自觉局部灼热,但同时又怕吹冷风。或者是眼睛发热,头痛,局部怕冷,可以用乌梅丸(一寒 一热 一肝风)

(2)寒热错杂于下:肝风冲击肠腑大便次数多、肠鸣腹痛,又有脾寒下利,还有便血鲜红,符合寒、 热 、肝风的结构,这个可用乌梅丸。肝风冲心-----心悸;冲肺------咳嗽;冲胃-----呕吐;冲肠-----下利;五脏皆可以受欺负。阵发性疼痛,痛起来不得了,痛过以后怎么压都不痛,这也是肝风冲击的特点。

针对厥阴病病机特点,处方用药在调整寒热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平息肝风,乌梅丸完美体现了这个特点,所以它是厥阴病的主方,重用乌梅就是取其酸性,敛肝熄风。酸能敛肝,因为肝喜动,酸可以约束肝风不要乱动,它与通常治风的方法不一样,通常治风的方法是外风宜逐,内风宜熄,寒风温散,热风清镇,实风制之,虚风固之,通常的治法在这里不能起效,因为这是寒热夹杂之风,攻嫌伐之太过,补嫌壅盛有余,温散则助热而上逆,清镇则助寒而下陷。酸既能够酸甘化阴护其体,又能够酸苦泄热制其用,虚实两顾而没有攻补之过,所以乌梅虚实寒热都可以用。因此厥阴病主证的治法就是在“寒热兼顾之中突出敛肝熄风”,这是它的独特治法!乌梅丸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逆,下利不止。阵发性肝风冲击脏腑表现。 舌淡红,舌苔薄白。 脉弦而无力,肢稍冷易上火,面青白黄相兼。

乌梅丸: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实由数方组成。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母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若囿于驱蚘、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患者自觉有很重的风、热、寒症状的时候,脉象 舌象与证不符要考虑厥阴病的可能,肝风冲击上下根在中焦,开了黄连-乌梅-干姜,是在用乌梅丸方根,然后再根据它的寒热虚实比例调整,气虚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热重加黄柏,寒重加附子……加减是乌梅丸的常规,可以通过温药、清药、攻药、补药的比例调整,也可以和其他治法联合,原则是要随证化裁,因为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寒热的偏重、部位不同,虚实的多少不同,所以就要进行加减化裁。因为肝风易变,故厥阴病表现多变,比如说消渴,这个病人是喜冷饮的,而那个病人是喜热饮的,还有的病人既不喜热饮也不喜冷饮。有的病人肝风侧重向下冲击肠管,他就未必会出现消渴。因此临床运用上很难固守成方,加减化裁在所难免。后世医家创了很多名方:

乌梅木瓜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组成】木瓜(干) 乌梅(打破,不去仁) 麦蘖(炒) 甘草 草果(去皮)各15克【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克,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煮16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功用】酸甘化阴,调中止渴【主治】酒食过度,中焦蕴热,烦渴枯燥,小便频多,遂成中消。肝风重则重用酸收加白芍、木瓜。

连梅汤;温病条辨》去辛热药:黄连二钱,乌梅、麦门冬、生地黄各三钱,阿胶二钱(烊化)热伤阴而致的口渴引饮,与筋失濡养而致的四肢麻痹。

连梅饮:《温病条辨·下焦篇》的连梅汤重用乌梅,加党参、炮姜化裁而成。其基本方为:乌梅18-24g,黄连6-10g,炮姜3-6g,生地12g,党参12g,阿胶9g(另烊),麦冬9g。用于: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烦热不寐,饥而不欲食,手足麻痹,舌偏红瘦,脉弦细偏数 大便时溏。这种寒热并重很多见,甲亢、糖尿病……心中烦热,饥而不欲食,阴虚火旺还大便溏,治法上“酸苦泄热 酸甘化阴,酸收熄风 辛甘化阳”,重点在酸甘上,辛味药比较轻。

椒梅汤:《温病条辨》卷三:黄连6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白芍(生)9克 川椒(炒黑)9克 乌梅(去核)9克 人参6克 枳实4.5克 半夏6克:中焦痞实者: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是泻心汤和乌梅丸的合方化裁

用到中药乌梅的方剂如下:

乌梅五味汤《普济方》卷一七六引《圣惠》:方名:乌梅五味汤别名:秘方乌梅五味子汤组成:五味子、巴戟(酒浸,去心)、百药煎、乌梅、甘草各等分。功效:生津液。主治:消渴。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空心煎服。附注:秘方乌梅五味子汤(《医方大成》卷七)。

乌梅醋法《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肘后方》,名见《直指》卷二十四:方名:乌梅醋法别名:乌梅酒组成:乌梅仁。主治:手指忽肿痛,名为代指。用法用量:杵,苦酒和。以指渍之。须臾愈。附注:乌梅酒(《仙拈集》卷二)。

乌梅豉汤《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方名:乌梅豉汤别名:大乌梅汤组成:豉7合,乌梅14枚。主治:大病愈后,虚烦不得眠,腹疼懊憹。用法用量:水4升,先煮梅,取2升半,纳豉,取1升半,分2服。附注:大乌梅汤(《医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

乌梅煎《普济方》卷三一一:方名:乌梅煎组成:乌梅5升(去核)。主治:折伤疼痛,坠作瘀血。用法用量:以饴糖5升煮,稍稍食之。自消。《圣惠》卷九十三:方名:乌梅煎别名:乌梅散组成:乌梅肉5枚(微炒),诃黎勒5枚(煨,用皮),甘草3寸(炙微赤,锉)。主治:小儿冷热痢,心神烦渴,腹痛,胸膈滞闷。用法用量: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放温,不拘时候服。制备方法:上锉细。附注:乌梅散(《魏...

乌蜜煎《仙拈集》卷一:方名:乌蜜煎组成:乌梅7个,蜜7钱。主治:瘟疫。用法用量:水2碗,煎汤服之。

乌硫茶乌硫茶以硫磺、茶叶、乌梅为主要原料,具有消肿去毒的功效,用于诸毒疮久治不愈者。原料:硫磺1克,茶叶15克,乌梅3个。用法:先用硫磺研末敷疮口,再将乌梅烧灰,与茶叶共为碎末,贴敷疮口。功效:乌硫茶具有消肿去毒的功效,用于诸毒疮久治不愈者。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湿乌梅荔枝汤《百一》卷二十:方名:湿乌梅荔枝汤组成:乌梅30个(大而有肉者,先以汤浸3-5次,去酸水,取肉碾烂,与糖同熬),桂末半两(入汤内),球糖1斤(临时添减,与乌梅同熬得所即止),生姜半斤(取汁,加减多少用)。功效:解渴。用法用量:用汤或水调点。制备方法:上熬成膏,看可便住火。

款花膏款花、茯苓、杏仁、桑白皮、五味、贝母、紫菀、乌梅各等分。制法:将乌梅蒸过,杵烂去仁,余药为末,与乌梅和匀,晒干,再共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痰嗽久不止。用法用量:姜汤磨服。摘录:《痘疹金镜录》卷上

宁肺丸《外科正宗》卷二:组成:乌梅(蜜拌蒸,取肉)8钱(捣膏),罂粟壳(去膜,蜜拌炒,为末)1两。主治:久嗽咯吐脓血,胸膈不利,咳嗽痰盛,坐卧不安,言语不出,甚则声音哑嗌者,烦闷多渴,或吐臭浊。用法用量:每服2钱,乌梅汤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用乌梅膏加生蜜少许,调为丸。

桂附乌梅四物汤:白芍3钱(醋炒),熟地5钱,乌梅5个,桂心1钱(研),附片1钱,当归身5钱(炒)。功能主治:血虚经乱之证兼寒者。各家论述:于四物汤中,除去川芎之散,加以乌梅之敛,名曰乌梅四物汤,施之血虚经乱之证;其兼寒者,暂加桂心、附片,名曰桂附乌梅四物汤。摘录:《医门八法》卷四

生姜乌梅饮乌梅肉生姜各10克红糖适量制法:将乌梅肉、生姜、红糖加水200克煎汤。功能主治:和胃止呕,生津止渴。适用于肝胃不和之妊娠呕吐。用法用量:将乌梅肉、生姜、红糖加水200克煎汤。摘录:《经验方》.

乌梅散:乌梅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之乌梅散:方名:乌梅散组成:炒乌梅肉、黄连、炙甘草各半两,柴胡一两半,秦艽、炒杏仁各一两。乌梅肉半两(微炒),柴胡1两半(去苗),秦艽1两(去苗),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桔梗1两(去芦头),黄连半两(去须),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

加减养心丸:当归身5钱(生),醋白芍3钱,大生地5钱,大乌梅5个(用肉),干麦冬5钱(去心),酸枣仁5钱(炒),辰砂5分(为衣)。制法:上为细末,乌梅四物汤熬膏为丸,如芥子大。功能主治:便血。用法用量:每服2钱,开水送下。摘录:《医门八法》卷三.

连胆丸:黄连5钱(猪胆汁浸),瓜萎根2钱,乌梅2钱,莲肉2钱,杏仁2钱。制法:上为末,牛胆汁浸糕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小儿五疳。用法用量:每服5丸,乌梅、姜、蜜煎汤送下。摘录:《医学入门》卷六

黑附散:干姜1两,乌梅1两,棕榈2两(烧存性)。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妇人产内用力过度,或产内使性气,或食生冷,血海虚损,淋沥不断,心腹疼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陈米饮调下;煎乌梅汤下亦得。如血过多,加阿胶、艾,水1盏,煎至7分,空心服。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

苏乳汤《鸡峰》卷二十五:组成:紫苏叶1两,乳糖4两,甘草3钱,盐2两,乌梅2两,生姜1两。功效:解渴生津液。用法用量:上将乌梅、甘草、紫苏为末,先以姜丝拌,次入糖,用垍器收点之,水亦可。

乌梅八珍汤《医门八法》卷二:方名:乌梅八珍汤组成:大乌梅5个(囫囵),党参5钱,白术3钱(炒),茯苓2钱,炙草1钱,当归身3钱(炒),白芍2钱(醋炒),熟地3钱。主治:泻止之后,阴虚之甚。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乌梅红糖水:乌梅9克红糖适量制法:将乌梅、红糖加水1大碗,煎至半碗,去渣饮用。功能主治:收敛,止血。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用法用量:每日2次,温热饮服。摘录:《民间方》

肠红丸:黄连1两,百草霜1两,乌梅1两。制法:先将乌梅蒸烂去核,加余药打和焙干,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痔疮,便血。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温开水送下。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

乌梅定痛汤《点点经》卷一:方名:乌梅定痛汤组成:乌梅3个,杏仁(去油)7粒。主治:小儿虫痛,妇人气痛,胸膈连腹俱痛者。用法用量:以上共打碎,用滚水泡服。

乌梅顶《串雅补》卷一:方名:乌梅顶组成:乌梅10枚,青黛3钱,牙皂(炙)3钱,朱砂3钱。主治:痰毒。用法用量:大人3丸,小儿1丸,清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白蜜为丸,如芡实大。

固源汤:条芩钱半,臭椿根皮2钱,灶心土1钱,当归头1钱,熟地黄1钱,白芍药1钱,地榆1钱,川芎1钱,艾叶5分,荆芥(炒)5分。功能主治:血崩日久不止。用法用量:加乌梅煎服。摘录:《简明医彀》卷七

如金散《普济方》卷三九七:组成:甘草半两(炙),乌梅半两,罂粟壳30个(蜜炙),陈皮1分(一方有枳壳,无乌梅)。主治:小儿泻痢频并,不食多渴,脓血相杂,腹中疼痛,里急后重,心燥身热。用法用量:3岁1钱,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制备方法:上为散。用药禁忌:忌食鱼腥、油腻、肥甜、肉食。

茵陈乌梅汤《松峰说疫》卷五:方名:茵陈乌梅汤组成:茵陈(九九尽日,茵陈连根采,阴干)5分,乌梅2个。主治:瘟疫。用法用量:上2味打碎,水2钟,煎8分,热服。汗出即愈。

梅实膏《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方名:梅实膏组成:乌梅14枚(取肉),大蒜14头(去皮,切),屋尘(细筛)3合,盐3合。主治:干湿癣。用法用量:以醋调成膏,取涂癣上,1日3-5次,即愈。制备方法:上先研乌梅,次下大蒜、屋尘、盐等,和研令细。

栝楼散《圣济总录》卷一四二:方名:栝楼散组成:栝楼实(大好者)1个,乌梅肉10个。主治:肠痔下血。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制备方法:上2味,先将栝楼切下盖,少取瓤,以乌梅肉实其中,却盖定,用黄泥固济,候泥干,以火煅存性,取出,去泥细研为散。

乌梅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一六五:方名:乌梅黄连丸组成:乌梅(去核,炒)1两,黄连(去须)1两,当归(锉,炒)1两,阿胶(炒令燥)1两,蜡1两半。主治:产后赤白痢,肠腹痛。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1日3次。制备方法:上药除蜡外,捣罗为末,炼蜡乘热为丸,如梧桐子大。

平胬丹《药奁启秘》方。处方:煅乌梅肉、硼砂各4.5g,轻粉1.5g,冰片0.9g。乌梅肉(煅存性)4.5克月石4.5克扫盆(轻粉)1.5克冰片0.9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共研极细末。功能主治:功能腐蚀平胬。主治反花疮,胬肉突出。用法用量:掺疮口。每次用少许掺疮口,上盖薄贴。摘录:《药奁启秘》

姜茶乌梅饮:生姜10克乌梅肉30克绿茶6克红糖适量制法:绿茶、生姜、乌梅肉切碎共放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半小时,再入红糖。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止痢消食,温中。适用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用法用量:趁热顿服,每日3次。摘录:《世医得效方》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

慧心治病,良心做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疗效至上,医德永存。

(0)

相关推荐

  • 姚梅龄 | 根治子宫腺肌症,厥阴血分阴阳错杂证解析及论治

    编者按:本为源自姚梅龄老师讲课内容:妇人腺肌症"中厥阴寒热错杂证实案分析和问题探讨: 一.腺肌症 1.定义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的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子宫腺肌病.当具有" ...

  • 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诸症

    交感丸:香附,茯神.调气安神. 2.红糖与吴茱萸同煎,缓其燥性.(蒲辅周) 3.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诸症取用乌梅丸.叶心清括其主症:面白,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苔薄白不燥,脉沉细不数.我在处理肝经的病很 ...

  • 乌梅的副作用(乌梅丸有什么副作用)

    乌梅为梅的未成熟果实,含有柠檬酸, 苹果 酸,琥珀酸,糖类,谷甾醇,维生素c等成份,具有理想的抗菌作用. 看书上说乌梅有很多好处,那有没有副作用呢? 多少钱乌梅的副作用有:1,据<日华子本草&g ...

  • 《伤寒论》之厥阴病与乌梅丸的奥秘是什么?

    张仲景六经论治,厥阴经是针对心包(又名:心包络,心的周围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肝胆,及至牵扯脾,肾,一系列病症的描述与治疗,但厥阴经病症复杂,反复多变,寒热虚实不定,其中也牵扯到营分,血分病症. ...

  • 心绞痛,厥阴病,乌梅丸

    一.变异性心绞痛与厥阴病 变异性心绞痛往往在半夜或凌晨发作,而且很多病人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常常表述为心中烧灼感.和厥阴病的心中疼热有些相似.可能是因为病人平时心包络阴亏,夜半以后,阳气发用,心包中的 ...

  •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

    下面按照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把厥阴病进行阐述,重点从三个方面:一个是厥阴主证病机特点,这个我们要深挖其内涵,就像李老用四逆汤治疗阴证一样,他对格阳证有独到的认识:第二个是厥阴主方用药特点:第三个是寒温 ...

  • 乌梅丸主证病机 加味乌梅汤治秋燥案

    乌梅丸和加味乌梅汤的方义探讨及临床应用 乌梅丸是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 原为蛔厥而设, 兼治久利, 其药味组成比例如下:乌梅 (三百枚) .细辛 (六两) .干姜 (十两) ...

  • 厥阴病第一大主方乌梅丸 – 经方派

    作者/宋柏杉 文字整理/王珓.炳程 <伤寒论>的写法,有的是详于前略于后,有的是略于前而详于后,我个人认为读<伤寒论>一定要前后互参,提纲里面的内容涵盖了子纲里条文的内容,子纲 ...

  •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 [组成]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细辛.青椒(去目).人参.当归 [方歌]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 ...

  • 【胆结石——可用乌梅丸】乌梅九出自《伤寒...

    [胆结石--可用乌梅丸]乌梅九出自<伤寒论>,由制附片,细辛,肉柱干姜,花椒,黄连, 黄柏,党参, 当归, 乌梅组成.可健脾散寒,清肝化湿. [适用]胆石症.慢性胆囊炎,属脾胃虚弱.肝胆寒 ...

  • 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

    <伤寒论>的六经病,最难的是厥阴病,有人说,中医真正的高手在厥阴病这里,确实如此.今天我们聊一聊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 学经方的人都很熟悉乌梅丸,它寒热并用,清上温下,还能驱虫.貌似遇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