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二一)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把理中丸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解释以及临床上的运用,这一节我们来谈谈理中丸证与平胃散证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呢?因为这两个方子在临床上会往一块碰。
高建中老师曾经考过他的学生,问理中丸和平胃散这两张方子如何鉴别?于是,他的学生立即反驳,说这两张方子不需要鉴别。真的是不需要鉴别吗?
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治疗脾胃虚寒证的。
平胃散:厚朴,苍术,陈皮,甘草。治疗湿滞脾胃证的。
脾胃虚寒可以引起泄泻,湿滞脾胃也可以引起泄泻。那同一个患者的泄泻,我们如何辨别他是理中丸的胃虚寒证还是平胃散的湿滞脾胃证呢?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就有鉴别的必要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病案
刘某,男,43岁,2012年2月15日初诊。近两月来纳差,腹胀,溏泻,精神欠佳。自服“氟哌酸胶囊”,“黄连素片”、“蒮香正气水”等药有效,但不能痊愈。诊见体瘦,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细缓。
我们看到这个病案,一看就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如果我们在临床上碰到,应该如何思考?是虚证还是实证?是寒证还是热证?精神欠佳,应该是虚证,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细缓,应该是寒湿,病位在脾胃,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难点。
那么我们治疗起来,应该是采取补还是泻呢?用哪个方剂是最好的呢?理中汤行不行?
诊断:中焦寒湿证,温化寒湿为先,平胃散加减。
方剂:炒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9克,干姜9克,焦山楂15克,炙甘草3克,14剂。这个方剂就是平胃散加干姜和山楂。里面没有用到参。
2月29日二诊,药后纳增,腹胀不显,大便已成形,日一次,口中和,无四逆。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
吃了药以后,饮食也好了,肚子也不是那么胀了,大便也成形了,苔从白腻转为薄白,脉从细缓转成沉细。
诊断:中焦虚寒,温补中焦为法,理中汤加减。
方剂:党参12克,干姜9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2克,炙甘草3克14剂。
这个病案就是,先用平胃散后用理中汤。如果我们把它颠倒过来行不行,先用理中汤后用平胃散,这样肯定是不行的。由于舌苔白腻,用理中丸,是肯定不能消退舌苔白腻的,也就是说,理中丸不能祛寒湿。寒湿祛不了,这个病就很难根除。
前面他自己吃了蒮香正气水,黄连素片都有效,就是好不了,当然,如果我们先用理中汤也是有效的,但是依然是好不了,舌苔白腻没有退,湿没有去,党参和白术把寒湿留在了中焦,我们前面说过:“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所以,先用理中汤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