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麻木的中医治疗

国际民间中医精英协会刘建红

肢体麻木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部位有面部、口舌、四肢、指端、皮肤、肩背、胸腹等处。主要表现为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痒、肉内如有虫行,甚则痒痛不知、感觉消失、如木之厚;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兹列举如下:

风邪入络 感受风邪、入侵面部等处脉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症见肢体、手足、颜面部麻木不仁,并可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恶风寒热、脉浮等。治以祛风通络。药用白术、乌药、天麻、白芷、木瓜、青皮、白附子、僵蚕、苏叶、甘草之类;恶风寒者加防风。

中气不足 脾胃虚衰、中气不足、气虚不运、肌肤失养。症见手足、肌肤渐渐麻木、感觉减退,并伴见神疲体倦、四肢无力、气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无华、脉象细弱等症。治以补中益气,佐以益血。药用北芪、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草等。若兼肺气也虚、肌肤不固、麻木汗出者加牡蛎、五味子,或加服玉屏风颗粒、生脉屏风胶囊之类。待症状明显好转后,可坚持服补中益气丸或六君子丸一段时间以巩固效果。

营血不足 营血亏损、血虚液燥,气血不能随之运行,肢体、肌肤失养。症见肢体挛急、麻痹不仁、伸缩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没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见酸软、面色无华,唇舌偏淡,或有头晕、眼花、心悸等,脉象细弱。治以补血和营,兼益气润燥。药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杞子、首乌、秦艽、黄芪、桂枝、大枣等。兼见心悸失眠者加枣仁、柏仁、眼肉、茯神;兼见头痛、头晕者加天麻、蔓荆子或白芷、蒺藜。

气机阻滞 痰湿或风湿之邪、闭阻经络、肌肤,致气机阻滞、脉络不利。症见肢体麻木不仁,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伴有肢节酸痛、得温热或按摩而暂减,或兼有轻度浮肿、胸肋不舒、下肢沉困等、舌淡、脉弱。治以除湿化痰、祛风通络、理气活血。药用羌活、独活、防风、当归、乳香、威灵仙、川芎、陈皮、香附、甘草等。风痰盛者加全蝎(用量不可多)、僵蚕、生姜汁;肢体麻痹而痛者加没药、鸡血藤、木香;湿盛者加法夏、苍术、白芥子、茯苓。

 瘀血阻络 气滞日久、血瘀不行或外伤积血、久而成瘀,瘀血阻络、脉络不通、经脉失养。症见麻木不仁、感觉迟钝甚则感觉消失。或兼肢端麻痛、面色黯晦、唇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不利等。治以活血行瘀,兼以理气。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香附、只壳、川芎、柴胡、桔梗、甘草。瘀血较甚者加乳香、没药;瘀血日久,正气不足者加党参、北芪以活血益气,使气足而无顽麻。

若只见一小处部位顽麻不已,遇阴寒尤甚者为痰瘀与寒湿内阻,除服药外,并可用血芥子15克研末,调生姜、生葱汁适量,外敷患处约4-5小时,常能取得良效。

浅析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

李士权:黑龙江省明水县中医院

中风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消失。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本病病位在脑,但和肝、脾、肾、心等脏器密切相关。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临床如能正确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之症俱在,乃瘀血、湿痰阻络而成,故治宜标本兼顾。结合笔者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大致可分以下几型,并需随证加减。

1、气虚血瘀型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如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 上肢偏瘫重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地黄、山茱萸等以壮筋骨,强腰膝。半身不遂较重可加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兼有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等化痰开窍。

2、肝肾阴虚型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0g,白芍10g,玄参10g,天冬10g,龟板胶15g,鹿角胶15g,阿胶15g,丹参30g,当归10g,红花5g,鸡血藤15g。

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白芍、玄参、天冬以滋养肝肾之阴,龟板胶、鹿角胶、阿胶等以补髓养阴,丹参、红花、鸡血藤以活血通络。如大便干燥加肉苁蓉、当归、火麻仁以滋液润肠;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以养血安神,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眩晕头痛者加钩藤、石决明、龙骨以平肝潜阳;肢体强痉拘急着可加入全蝎、天麻、僵蚕等以熄风止痉。

3、风痰瘀血型

证候:此型以实为主,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半夏10g,茯苓10g,白术1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天麻10g,香附10g,丹参15g,大黄5g。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脾运以化湿;又配以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热凉血,以防腑实,此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若半身不遂重者可加天仙藤、伸筋草、鸡血藤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力;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枝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泻火。

中风后遗症除中医的辨证治疗外,还可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及理疗等,同时应鼓励患者进行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

来源出处:本文摘自 《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8年第5期。

肢体麻木中医辨证施治

提要: 肢体麻木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部位包括面部、口舌、皮肤、肩背、胸腹、腰腿、四肢、指端等处。主要表现为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痒、肉内如有虫行,甚则痒痛不知、感觉消失、如木之厚;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中医临床以辨证施治效果最佳。

现列举如下:
一、风邪入络:

1、病因:感受风邪、入侵面部、肌肤等处的脉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

2、症状:多见肢体、手足、颜面部麻木不仁,并可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恶风寒热、脉浮等。

3、治则:以祛风散寒、舒筋通络。
4、治疗:药用天麻、白术、乌药、白芷、木瓜、青皮、白附子、僵蚕、蝎子、蜈蚣、防风、甘草之类。
二、中气不足: 
1、病因:脾胃虚衰、中气不足、气虚不运、肌肤失养。
2、症状:症见手足、肌肤渐渐麻木、感觉减退,并伴见神疲体倦、四肢无力、气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无华、脉象细弱等症。
3、治则:治以补中益气,佐以益血。
4、治疗:药用北芪、西洋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淫羊藿、炙草等。若兼肺气虚、肌肤不固、麻木汗出者加牡蛎、五味子、山萸肉之类。

三、营血不足:

1、病因:营血亏损、血虚液燥,气血不能随之运行,肢体、肌肤失养。
2、症状:症见肢体挛急、麻痹不仁、伸缩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没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见酸软、面色无华,唇舌偏淡,或有头晕、眼花、心悸等,脉象细弱。
3、治则:治以补血和营,兼益气润燥。
4、治疗:药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杞子、何首乌、秦艽、黄芪、桂枝、刺五加皮、大枣等。兼见心悸失眠者加枣仁、柏仁、眼肉、茯神;兼见头痛、头晕者加天麻、蔓荆子或白芷、蒺藜。
四、痰湿阻滞:
1、病因:因气机不畅、痰湿阻滞或风湿之邪、闭阻经络、肌肤,致气机阻滞、脉络不利。
2、症状:症见肢体麻木不仁,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伴有肢节酸痛、得温热或按摩而暂减,或兼有轻度浮肿、胸肋不舒、下肢沉困等、舌淡、脉弱。
3、治则:治以除湿化痰、祛风通络、理气活血。
4、治疗:药用羌活、独活、防风、当归、丹参、没药、乳香、威灵仙、川芎、陈皮、天麻、蜈蚣、香附、浙贝母、甘草等。风痰盛者加全蝎(用量不可多)、僵蚕、生姜汁;肢体麻痹而痛者加没药、鸡血藤、木香;湿盛者加法夏、苍术、白芥子、茯苓。
五、瘀血阻络: 
1、病因:气滞日久、血瘀不行或外伤积血、久而成瘀,瘀血阻络、脉络不通、经脉失养。
2、症状:症见麻木不仁、感觉迟钝甚则感觉消失。或兼肢端麻痛、面色黯晦、唇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不利等。
3、治则:治以活血行瘀,兼以理气。
4、治疗: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香附、只壳、川芎、柴胡、桔梗、川牛膝、甘草。瘀血较甚者加乳香、没药;瘀血日久,正气不足者加党参、北芪以活血益气,使气足而无顽麻。

老中医提示:若只见一小处部位顽麻不已,遇阴寒尤甚者为痰瘀与寒湿内阻,除服药外,并可用血芥子15克研末,调生姜、生葱汁适量,外敷患处约4-5小时,或者用“冷火灸敷贴法”常能取得良效   
中医分型辨治手脚麻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肢体麻木症 )

2012-05-25 14:54

治疗方法:

基本处方:黄芪50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栆6枚,路路通15g,桃仁15g,鸡血藤15g,川芎15g。加减:头晕、乏力、心悸、间断麻木,手指屈伸不利,脉微等气虚较重者加人参、白术、重用黄芪。

肢端发凉、苍白掣强、持续麻木,此为阳虚阴盛,加附子、肉桂。肢端枯燥,劳累后麻木加重者宜加当归、熟地。

有抑郁不舒,气壅胸胁而致胁肋胀痛者可去黄芪加香附、柴胡、枳壳。如麻木持久伴肢端紫暗而有刺痛,手指活动不利,浅感觉消失,肢体掐之不痛,日轻夜重,此为瘀血或死血,加丹参、红花、赤芍。

麻木日久,脉滑者,加陈皮、半夏、云苓、苍术。加引经药:上肢麻木、手指拘急加桑枝、姜黄。下肢麻木加牛膝以活血通络。蚁行感加全虫,僵蚕。

最常见的证候是气虚,血滞、气血双虚,外挟风寒、以及风湿,寒湿等。气不得血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凝而不留,气虚则阳气不运,血虚则不能营养四末;

加之风寒湿痰侵入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均可产生麻木症,至于能引起麻木的疾病及诱因有末梢神经炎、贫血、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闭经、慢性肾炎,酒精中毒、糖尿病等,其中以末稍神经炎为最多见

手足麻木及治疗基本概述
       手足麻木 ,证名。主要表现为手足或四肢麻木,可伴有疼痛,无力感,四肢肌肤感觉减退或消失。麻者,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则痛痒不知,真气不能运及,如木厚之感。《丹溪心法》卷四:“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

临床症状  
        轻者指(趾)端麻木,重者可延伸至整个手掌及足部、四肢,甚至全身。感觉麻木困胀、屈伸不利、运动不灵活,“蚂蚁爬一样”或“针刺样感觉”,部分患者有“袜子”“袖套”型异常感觉,自觉皮肤变厚一样,感觉迟钝。不少患者常于夜间睡眠时发作,以至麻醒,或者早晨起床后双手困胀,麻木不适僵硬感,稍作活动后可缓解。以上症状在受寒,劳累后往往加重。伴有神疲乏力,手脚怕凉等表现。个别患者还有一些复杂的异常感觉,脚底如踩棉花或鹅卵石样异常感、或者触物刺痛感、烧灼感、触电感。病程严重可有肌肉萎缩。但多数患者病情初期肢体运动功能可以正常,一般不影响工作生活,化验检查神经系统也无明显损害病变(个别患者肌电图异常)。本病呈慢性进展过程,可延续数年至十余年。
病因病理
  麻木一证属气血的病变,临床上常见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复杂变化。多因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所致。麻木一证,以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及痰,瘀为标。麻木病因虽有多端,而其病机皆为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流通,以至皮肉经脉失养所致。气血不足、寒气阻滞、血脉不通、气血不能濡养经络是麻木病症的基础病因。
  手足麻木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相类于西医的多种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类风湿疾病),营养障碍疾病(如维生素缺乏症),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等)以及其他疾病(如感染、肿瘤),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多发性神经炎,及周围神经损害。一些关节劳损性疾病,如腕管综合症、网球肘、颈腰椎疾病等,也常以麻木、胀痛为主要症状。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病变,也常以麻木作为主证或兼证。
西医西药治疗
  西医对本症的发病原因并不完全清楚,治疗以对症用药为主,常用药物如下:   
①维生素B1、B6, 维生素B12、维生素C、芦丁片、弥可保、甲钴铵、安维胶囊。   
②静脉输液:胞二磷胆碱,654-2、丹参注射液等   
③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5-15mg)加入5-10%葡萄糖液静脉点滴,疗程1月左右后,逐渐减量。   
④地巴唑,辅酶Q10 ATP、辅酶A,细胞色素C。
中医辨证治疗
风邪入络   
【症见】素有手足或半侧颜面麻木不仁,可突然发生口眼歪邪,语言不利,甚则流涎,或伴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以解表通络为主   
【方剂】牵正散加减,药用:全蝎5克(研末冲服),僵蚕5克(研末冲服),白附子10克,羌活、防风、独活各15克,苍耳子12克,天麻5克,甘草3克。水煎服。
气虚麻木   
【症见】手足渐至麻木,倦怠少食,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便溏尿清,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气养血   
【方剂】四君子汤加味,药用:人参 5克(另炖服),炒白术 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10克,防风、黄芪各 15克,桂枝5克,桑枝 5克。水煎服。   血虚麻木   
【症见】肢体掣强麻木,伸缩不利,肩背或腰腿麻木,面部、口唇和指甲淡白,眩晕眼花,舌淡,脉细。 
【治法】补血生精   
【方剂】四物汤加味,药用:熟地20克,白芍15 克,赤芍10克,当归15 克,川芎5克,独活、桑寄生各12克,牛膝10 克。水煎服。  
气滞麻木   
【症见】肢体酸麻沉重,活动或按摩后则舒,或伴有胸胁满闷,善太息等气滞之症,舌苔薄白,脉弦,多见于女性病人。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养筋。   
【方剂】以逍遥散为主,药用:柴胡10克,白芍 15克,人参5克(另炖服),当归5克,白术10 克,茯苓12克,甘草3 克,通草3克,桑寄生 10克。水煎服。   瘀血阻络   
【症见】麻木不仁,痛觉消失,口唇青紫,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为主   
【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10克,红花5克 (后下),当归10克,赤芍 12克,川芎5克,生地 15克,络石藤12克,鸡血藤20克。水煎服。   
湿痰阻络   
【症见】麻木不仁,或痛觉消失,四肢困重,首如裹,恶心呕吐,舌胖苔白腻,脉滑缓,多见于肥胖者。 
【治法】化痰利湿,通络养血。   
【方剂】导痰汤加减,药用:半夏10 克,制南星10克,枳实 12克,茯苓12克,陈皮 5克,天麻10克,薏苡仁 15克,水煎服。
预防护理
  注意按时作息。做到饮食有节,尤其不可过食肥甘厚味,预防“三高”血症。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跑步、保健操、户外运动等,以增强体质,并使气血流畅。   
中年以上,尤其是体型肥胖者,如见食指、中指或舌根麻木,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中风的发生。   
麻木遇阴天雨湿而加剧者,应注意保暖防潮,尤其注意保暖、身体过度受凉、受寒,或严寒的气候往往会加重麻木的症状。
引言:手脚麻木,指的是四肢肌肤感觉减退或消失。麻,不是痛也不是痒,就像身体里像有虫在爬一样,止不住;木,则是不知痛痒。疼痛与麻木不同,前者以痛为主,一般无麻木感觉,后者像有虫在体内爬行一样,甚者不知痛痒,二者迥然有别。从中医来讲,麻木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风邪入络型:

常常是手足或半边脸感到麻木,可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至流口水,或伴有怕冷发热,舌苔发白。治疗以解表通络为主。药用:全蝎5克,僵蚕5克,研末冲服。或白附子10克,羌活、防风、独活各15克,苍耳子12克,天麻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严重者:独活可加至30克以上,再加威灵仙、当归、川穹、白术、苍术各15克,老鹳草30克、茜草20克、乌梢蛇12克。寓血行则风自灭之意。

气虚麻木型:

手足慢慢感到麻木,常常觉得累而且吃得很少,不想说话且声音很低,便溏尿清。治疗宜补气养血,药方用四君子汤加味。药用:人参5克,炖服;或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10克,防风、黄芪各15克,桂枝5克,桑枝5克,水煎服。黄芪可重用至30-60克、加炒苍术30克、炒白术20克、老鹳草30克、生地10、当归15、川穹15.

血虚麻木型:

肢体麻木,伸缩不利,肩背或腰腿麻木,面部、口唇和指甲淡白,眩晕眼花。治疗宜补血生精。药用:熟地20克,白芍15克,赤芍10克,当归15克,川芎5克,独活、桑寄生各12克,牛膝10克,水煎服。独活可重用至30克

气滞麻木型:

肢体酸软麻木沉重,活动或按摩后有所舒缓,或伴有胸闷,舌苔发白,多见于女性病人。治疗宜疏肝解郁,通络养筋。药用:柴胡10克,白芍15克,人参5克,炖服。或当归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通草3克,桑寄生10克,水煎服。可加枳壳6克、青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等

瘀血阻络型:

手脚麻木,痛觉消失,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治疗宜活血化瘀为主。药用:桃仁10克,红花5克(后下),当归10克,赤芍12克,川芎5克,生地15克,络石藤12克,鸡血藤20克,水煎服。 可加些理气之药 如柴胡、枳壳、香附 、香橼等

湿痰阻络型:

手脚麻木,或痛觉消失,四肢很重,恶心呕吐,舌胖苔白腻,多见于肥胖者。治疗宜化痰利湿,通络养血。药用:半夏10克,制南星10克,枳实12克,茯苓12克,陈皮5克,天麻10克,薏苡仁15克,水煎服。 炒苍术30克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肢体麻木症肢体麻木的中医治疗

  肢体麻木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部位有面部、口舌、四肢、指端、肩背、胸腹等处。主要表现为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痒、肉内如有虫行,甚则痒痛不知、感觉消失、如木之厚。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兹列举如下:
  风邪入络 感受风邪,邪气入侵面部等处脉络,致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症见肢体、手足、颜面部麻木不仁,并可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恶风寒、脉浮等。治以祛风通络,药用白术、乌药、天麻、白芷、木瓜、青皮、白附子、僵蚕、苏叶、甘草之类;恶风寒者加防风。
  中气不足 脾胃虚衰,中气不足,气虚不运,肌肤失养。症见手足肌肤渐渐麻木,感觉减退,并见神疲体倦、四肢无力、气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无华、脉象细弱等症。治以补中益气,佐以养血。药用北芪、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草等。若兼肺气虚、肌表不固、麻木汗出者加牡蛎、五味子,或加服玉屏风颗粒、生脉屏风胶囊之类。待症状明显好转后,可坚持服补中益气丸或六君子丸一段时间以巩固效果。
  营血不足 营血亏损,血虚生风。气血不足,肢体肌肤失养。症见肢体挛急、麻痹不仁、伸缩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没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肢体酸软,面色无华,唇舌偏淡,或有头晕眼花、心悸等,脉象细弱。治以补血和营,兼益气润燥。药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枸杞子、首乌、秦艽、黄芪、桂枝、大枣等。兼见心悸失眠者加枣仁、柏仁、龙眼肉、茯神;兼见头痛、头晕者加天麻、蔓荆子或白芷、白蒺藜。
  气机阻滞 痰湿或风湿之邪,闭阻经络,致气机阻滞,脉络不利。症见肢体麻木不仁,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伴有关节酸痛,得温热或按摩而暂减,或兼有轻度浮肿、胸胁不舒、下肢沉困等,舌淡脉弱。治以除湿化痰、祛风通络、理气活血。药用羌活、独活、防风、当归、乳香、威灵仙、川芎、陈皮、香附、甘草等。风痰盛者加全蝎(用量不可多)、僵蚕、生姜汁;肢体麻痹而痛者加没药、鸡血藤、木香;湿盛者加法半夏、苍术、白芥子、茯苓。
  淤血阻络 气滞日久,血淤不行或外伤积血,久而成淤,淤血阻络,脉络不通,经脉失养。症见麻木不仁、感觉迟钝甚则感觉消失。或兼肢端麻痛、面色黯晦、唇色青紫、舌有淤点或淤斑,脉涩不利等。治以活血行淤,兼以理气。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香附、枳壳、川芎、柴胡、桔梗、甘草。淤血较甚者加乳香、没药;淤血日久、正气不足者加党参、北芪以活血益气,使气足而无顽麻。
  若只一小处部位顽麻不已,遇阴寒尤甚者,为痰淤与寒湿内阻,除服药外,并可用白芥子15克研末,调生姜、生葱汁适量,外敷患处约4-5小时,常能取得良效。

治疗肢体疼痛麻木的特效方“逐痰通络汤”

组方:牛蒡子12、白僵蚕10、白芥子6、炙地龙10、泽漆12、制南星12、土黄芪12、丹参10、全当归12、川牛膝15、生甘草10
功效:逐痰利水,通络消肿
主治: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
方解:牛蒡子具有豁痰消肿,通十二经络之效,白僵蚕化痰散结,两者相配为君。白芥子化痰理气,以去除皮里膜外之气血凝滞聚集之痰。泽漆、土黄芪化痰消瘀,利水祛风。制南星以加强化痰解痉之功。丹参、当归活血化瘀,地龙活血通络,川牛膝活血、引血下行。纵观全方重在逐痰利水,通络消肿,以期使神经根水肿消失。
出处: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石氏伤科教研室
从络辨治"中风麻木后遗症“ 久病入络” 是历代医家在络脉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病机理论,由于外感六淫或者七情内伤入侵人体,久而不愈邪气从表而及里,由皮毛而及脏腑,自气血而达经络,日久不愈所致。临床可表现为患处麻木、刺痛固定不移,舌暗脉涩不畅等等,医家以虫蚁搜络,治之就是用土鳖虫、蜈蚣、全蝎等等这类血肉有情之虫类药来治疗,以达到通利经脉,邪出而愈的目的。
中医络病是一个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中风麻木后遗症正符合中医络病之“ 久病入络、久麻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 的病机特点。常因素体本虚,阴阳失却平衡,气血逆乱,寒湿、痰瘀日久阻滞络脉,肢体筋脉失养所致,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本病临床表现为或左或右侧半身麻木,或头面或手臂或腿脚麻木不仁。亦可伴随有肢体的瘫痪或无力。发病在6个月之内的多数患者可通过常规治疗得到治愈或好转。但发病大于6个月的,多数患者即使通过多方面的积极治疗也收效甚微,甚至长时间治疗无效。临床上通过遵循中医“ 从络辨治” 理论进行辨治取得良效。
1、痰瘀阻络麻木
肌肤麻木迁延日久,或伴痛觉减退,头重如裹,四肢困重,不欲饮食,舌胖质暗,苔白腻,脉沉涩,多见于肥胖者。治宜化痰利湿,通络养血,方药用:地龙10g,全蝎6g,金钱白花蛇1条,土鳖虫6g,蜈蚣2条,当归12g,鸡血藤15g,川芎l O g,红花8g,丹参12g,桃仁10g,络石藤12g,木瓜15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肝气郁滞阻络麻木
肢体沉胀酸麻,活动或按摩后则舒,或伴有胸胁满闷,善叹息等气郁之症,舌苔薄白,脉象弦。治宜疏肝解郁,通络养筋,方药:乌梢蛇12g,僵蚕10g,柴胡10g,枳壳10g,白
芍15g,当归l O g,郁金10g,川楝子10g。情绪不宁、心烦,加栀子10g,淡竹叶6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3、气虚血瘀阻络麻木

肌肤麻木,神疲乏力,面白少华,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涩。治宜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方药:地龙10g,甲珠10g,黄芪、鸡血藤各30g,丹参、当归、桃仁各10g,川芎、桑枝、桂枝、红花各12g,牛膝15g,甘草6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中草药治疗中风后遗症分型

在中医看来一切脑血管意外均是中风的表现,引起中风的原因有风中经络与肝阳化风、气虚血瘀与肝肾亏虚、痰火内闭与痰湿内闭、阳气虚脱与阴脱阳浮等原因,中医重视人体阴阳及五脏六腑的协调运作,对中风的认识有别于西医,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医是怎么看待中风以及各种类型中风都有什么表现。

①风中经络

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疏松,风邪乘袭,风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患者素体痰浊内盛,外风引起痰湿流窜经络,而引起半身不遂,其特点: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言语謇涩,多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舌苔白腻,脉浮弦等。

②肝阳化风

由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水不涵木,风阳内动,上扰清窍,夹痰走窜经络而致半身不遂;其特点:既素有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之症状,又有气血上逆的现症,如头痛目眩,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舌红脉数等。

③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者,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循行而痰阻经络,其症状特点为:自汗神疲,肢体倦怠,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淡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④肝肾亏虚

由于肝肾不足者,多因年老体衰,或病后体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所致,其症状特点为心悸气短,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5痰火内闭

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炽,炼津成痰,以致内风夹痰湿,横窜经络,形成半身不遂之症。与痰湿内闭半身不遂。因痰火内闭者,多见面红气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6痰湿内闭

多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其特点: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因痰湿内闭者,多见面白唇紫,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沉。

据权威医学报告调查显示,约75%的中风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肌张力异常、活动受限、语言不利、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等表现,中医对于这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中风后遗症进行了辩证分型并且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

症候:半身不遂,瘫软无力,或肢体麻木,口舌斜,语言不利,或手足肿胀,气短乏力,自汗心悸,食少便溏,脉细缓,舌黯淡或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色黯等。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丹参、鸡血藤各30克,当归、赤芍、桃仁各10克,川芎、桂枝、红花各12克,地龙、牛膝各15克,甘草3克。偏于气虚,重用黄芪或太子参;血瘀偏重加三棱、莪术、水蛭、三七;口眼歪斜加牵正散;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者加桑枝、蜈蚣;言语不利者加远志、菖蒲、郁金;素体阳虚,手足不温者加附子、肉桂;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加党参、白术、茯苓;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或番泻叶;小便失禁者加熟地、山茱萸、益智仁、桑螵蛸。

2.阳虚血瘀 

 症候:除气虚血瘀症状外,还有肢冷畏寒、关节冷痛、便溏腰酸、脉沉迟或沉细等。

治法:益气活血,助阳化瘀。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芪各30克,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石斛各12克,远志、菖蒲、麦冬、牛膝各10克,五味子、制附子、全蝎各6克。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  

3.阴虚血瘀  

症候:半身不遂,可兼患侧肢体强痉,屈伸不利,或偏身麻木,或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眩晕耳鸣,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腰痛腿软,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补肾化瘀。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克;玄参、生地、夏枯草、生麦芽各15克,黄芩、栀子、川芎各10克,生甘草6 克。偏肾阴虚,骨蒸劳热者加桑枝、鳖甲、地骨皮。

(二)言语不利

1.浊痰阻络

证候:语言不利,吐字不清,反应迟钝,苔腻,脉弦滑或沉滑。

治法:化浊涤痰,宣窍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肾虚精亏

证候:语言不利或不清,腰酸腿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沉细等。  

治法:益肾利窍。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3.瘀血阻窍  

证候:语言不利,吐字不清,舌体活动不灵,舌质紫黯,舌下脉络曲(粗)张,或见瘀点瘀丝,脉多细或沉涩。

治法:活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后遗症期以虚(气虚、肾虚)、瘀、痰为主,而虚益甚,瘀更重,痰更顽,变化较慢,取效较难。也有患者可虚与痰、瘀相兼为病,也有的患者数年之内复发中风,成为不治之症。治疗时要有信心,坚持长期用药,病情变化不大时可用基本方做成丸剂常服,并辅以针灸、气功、按摩、药浴、等综合治疗,注意生活起居,调理饮食,畅其情志,可望逐渐有所恢复。

中草药应以临床辨证为基础,活血化瘀为本,选用桃仁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或四藤汤等。如瘫肢疼痛、麻木、关节挛缩拘紧者应侧重选用桂枝、牛膝、天麻、伸筋草以消除疼痛,减轻麻木,缓解瘫肢拘紧之症;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以上中草药的应用治疗,同时配合针灸运动疗法更会使其疗效倍增。

(0)

相关推荐

  • 脑供血不足中药处方有哪些

    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中药处方有龙胆泻肝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血府逐瘀汤合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左归丸等. (1)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火上冲,脑络失和型:表现为头晕,眩晕耳鸣,头胀痛.失眠多梦,易怒,面红赤, ...

  • 肢体麻木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肢体麻木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症之一,中医认为,单纯肢体麻木与平时过度劳累.血瘀气虚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治疗时采取辩证用药法能得到明显的效果.可同时配合穴位推拿.针灸等方法辅助治疗,以加快恢复速度.下面详细介 ...

  • 【肢体麻木,黄连温胆汤治疗】|中医常识

    龙女士,34岁,恶心,头晕,两下肢麻木10余年.反酸,胃脘上胸骨下处按则嗳气且有声,不按得无.平素易受惊吓,睡觉不稳易醒,左下肢肌肉萎缩,右上肢疼痛,其近肩处麻木,口腔右颊内溃疡疼痛,纳呆. 舌象见下 ...

  • 高血压中医治疗,分三型。1.水不涵木型治...

    高血压中医治疗,分三型. 1.水不涵木型 治疗:滋水涵木,平肝熄风 方药:枸杞子,白菊花,生地,黄精,天麻,川芎,泽泻,川牛膝,生杜仲,桑寄生,石决明,钩藤(后下). 注意: 杜仲应生用,生用阴阳双调 ...

  • 听说了吗?中医治疗肿瘤也很牛

    大多数的患者发现肿瘤后 切瘤心切 第一时间想到的 可能是手术或放化疗等方法 一般到了中晚期 才会想到中医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走进中医门诊寻求帮助 其实这对中医药治疗肿瘤 是一种误解 在肿瘤治疗当中 中 ...

  • 名老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几则验方

    (一)张赞臣方 [辨证]卫阳不固,肺气不宣. [治法]扶正祛邪,宣肺通窍. [方名]辛黄汤. [组成]薄荷(后下)3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辛荑花4.5克,黄芪9克,白术9克,牛蒡子9克,百合 ...

  • UC头条:年轻男子肾炎争取中医治疗康复, 这4个经典中药方可治疗疑难肾病

    点击加载图片 慢性肾炎就是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中青年男性高发,是以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疾病,但是大部分患者的病因并不明确.有研究表明,慢性肾炎和链球菌感染没有明确的联系,仅有大约20%的慢性肾炎从急性 ...

  • 疏肺散斑汤治疗黄褐斑疗效卓著 二、夜间磨牙的中医治疗

    方名:疏肺散斑汤 来源:袁尊山,<新中医>,1982:(9):21. 组成:荷叶6克,防风10克,蝉蜕6克,桔梗10克,百合10克,浙贝母15克,淡竹叶10克,木通10克,栝蒌皮10克,法 ...

  • 纯中医治疗牛皮癣

    牛皮癣因其皮损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得名.西医称之为"银屑病". 一.<病因>: 1.风湿热三邪蕴阻肌肤所致. 2.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养而成. 3.常与情绪 ...

  • 那些中医治疗伤口不愈合的验方

    外伤久不愈合方剂 1,民间传播方 百草霜6克,花椒15~20粒(去椒目),雄黄1克(研极细),麻油适量. 用法:以完全浸泡三种药,上方露出1cm左右的油为宜.上药混合搅拌均匀,瓶装备用.用于治疗外伤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