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说
嗨,我是哈哈大笑,欢迎阅读!
《四月未央》是我昨天敲就的一篇文章。想中途搁笔着,后又接续了起来。
我也试图叩问自己讲述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我把文字当作了心情的出口,还或者,我想袒露真实的自己。《教学机智》一书这样说——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一方面,教育者需要为了儿童的幸福随时准备站出来接受批评;另一方面,它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它必须愿意对它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随时质疑。
好多人在我朋友圈留言,我也找到了另一个潜意识,自己好像在寻求一种同盟。实际上,在共情之外,我也希望听到另一种不同的声音。我不缺少诤友,那个时常打压我的师兄就是其中一个。他幸灾乐祸地笑我:“看你越委屈,我就越想笑!”揶揄我是个不知道怎么“带”孩纸的“傻孩纸”。他给我写了长长的留言,我想我应该整理一下并把它分享给和我同样迷茫的家长。
医不治己
对于儿女的教育,“医不治己”是因为当事者对自己的孩子太心重,从无法做到“理智”的克制,不能客观地、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加上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高于“外人”,或者以自己当下(忘记了当初)的所谓经验、成就、观念、习惯而衡量孩子,以至无法容忍孩子异于自己的各种不同,才生出种种“不平”。
管不如疏
“管”,这个词,本就是无益于教育的,应该是引导和影响——大禹治水,绝不是硬堵……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考,他们的行为不适合父母,但不见得就是错的。
每个生命,只不过是通过母体来到这个世界,有她们自己必然要经历的经历,他们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独立和被认可,是他们逐渐成长所更需要的健康心理支柱!
所谓委屈
父母的所谓委屈,只是在不算智慧的情况下,一种内心深处潜在的自私。
因为,若是全身心、全方位地去为孩子考虑,无论怎样也不会觉得委屈。越是对孩子心重、望子成龙的父母,这种想法越是强烈,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自己单方面的付出,我为你如何如何,你应该如何如何,因为“攥”得太紧,无法呼吸,所以,选择远离,再所以,催生出“委屈”……
家里家外
他们在家里,由于亲情,就会放松自己,从而出现很多的“错”。但是他们在外边的时候,可能有着大人们所没有的、做不到的处世能力。允许他们去尝试,毕竟,是他们在走路。作父母的,不应该只着眼于成败,要在意孩子的安全,永远做那块等候在原地,既愿意接且有能力接着的"垫子”就好。
我们教育孩子,要学会“放风筝”和“打太极”——给他们自由,却一定要有度;在顺应孩子的“心理认可”的情况下,以柔克刚的去纠正他们……总有一天,他们会心无挂碍地一步步走向成熟。
知心朋友
一个孩子,是一项最难最庞大的工程,不是仅仅一腔热血就能搞定的……驯服长大的孩子,即便是表面“温顺”,也有怨气在体内郁结。真正能彻底“征服”孩子的“窍门”,其实是——体谅她、理解她、认可她!和他(她)成为知心朋友。
一味傻傻地、不讲策略地去“热爱”他们,而不从心里研究、体谅、换位思考,那将是适得其反的。去除这种貌似的真心实意、其实是无用功、适得其反的“关心”的方法就是懂得孩子成长的普遍性心理,真正用心地体会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而不优秀的,只有父母和老师!
师兄劝诫我,把“万金油”的聪明拿出一半来放到孩子身上,然后,我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母亲了。我想,道理我懂,只是当旁观者替换成当事人的时候,就不那容易了,但是,我愿意为之努力。
他发过一个蔑视的眼神——“当个好妈后,再来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