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得生方治疗黄褐斑

妇科得生方是黄毓息先生的一首经验方,由益母草、白芍、当归、羌活、木香、柴胡共6味药组成。功能调经化瘀、解郁和肝。已故京城名中医刘奉五先生对此方也十分推崇,他善于用此方加减治疗黄褐斑。笔者汲取前辈经验并经过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把此方作为基础方加减治疗黄褐斑,确有实效。

1 辨证心得

黄褐斑多见中青年女性,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深褐色色素沉着性斑块。属中医“蝴蝶斑”、“黧黑斑”等范畴。患者皮损对称分布于面部,尤以前额、两颊、鼻、唇口等处多见,褐斑初起一般发展迅速,而后长年固定不动,不易消散。临床上根据皮损部位可分为4型:(1)蝶形型:皮损主要在两侧面颊部,成蝴蝶型对称分布。(2)面上部型:皮损主要分布在前额、颞部、鼻部和颊部。(3)面下部型:皮损主要分布在颊下部、口周。(4)泛发型:皮损泛发在面部大部区域。此病一般无自觉症状及全身不适。很多妇女在月经前后色素沉着可加重,本病常兼见于一些女性生殖系统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乳腺增生等,大多与女性内分泌激素的代谢紊乱有关。此外口服避孕药、日光照射、泛用化妆品、微生态失衡、遗传、情志不畅等亦是黄褐斑发病的常见因素。

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诸病源候论·面黑侯》谓:“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发生黑皯。”笔者认为黄褐斑系因肝气郁滞、瘀湿内阻、风邪客于肌肤、肝肾不足、气血失和所致。根据临诊心得,将黄褐斑分为5种常见类型:(1)气血不足型,宜用妇科得生方合八珍汤等加减;(2)肝郁气滞型,宜用妇科得生方合桂枝茯苓汤等加减;(3)脾虚夹湿型,宜用妇科得生方合四君、木通、瞿麦、泽泻等加减;(4)肝肾阴虚型,宜用妇科得生方合二至、六味地黄汤等加减;(5)瘀血内阻型,宜用妇科得生方合桃红四物汤等加减。

2 方药论治

2.1 妇科得生方组成

药物组成:益母草25g,白芍15g,当归15g,羌活10g,木香10g,柴胡10g。

2.2 妇科得生方方义

本方功用调经化瘀、解郁和肝,与本病病机恰合。方中益母草、当归养血活血,补肝之体,行血之滞。柴胡味辛,疏畅气机,宣通肌肤腠理。木香理气和胃,行气消痞,泄其瘀滞,促使气血运行正常。白芍味酸,养阴柔肝,柔和经脉有利于气津流畅。特别指出羌活一味,既能消风散瘀,促进局部气血流畅,疏散气血瘀滞;又能引经,面部居于高位,唯风可到,风性轻扬,方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此外,本病应处在一个相对“静”的稳态环境中,当结合动静理论之观点,巽卦之象理,佐以少量躁动之风药,可取风能动之性诱启阳气,又取风能胜水湿之理。

2.3 随症加减变化

根据症状表现加减:若月经量多、色暗红者,选炒栀子、丹皮等;若经行腹痛者,选川芎、元胡等;若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者,选酸枣仁、茯神、龙骨、牡蛎等;若潮热盗汗者,选黄柏、知母、枣皮、浮小麦等;若手足肢冷、腰膝酸软者,选鹿角霜、肉苁蓉、续断、怀牛膝等;若五心烦热、口目干涩者,选二至、鹿衔草、枸杞子、桑椹等;若带黄量多、异味者,选鸡冠花、茜草、乌贼骨、椿根皮等;若乳房胀痛者,选佛手、郁金、橘核、香附等。

根据皮损部位加减:蝶形型者,选牛角腮、桑白皮、生黄芩、枇杷叶等;面上部型前额甚者选黄连、淡竹叶、丹参、茯神等,鼻部甚者,选苍术、白术、薏苡仁、陈皮等,颞部甚者,选茵陈、栀子、泽泻、车前仁等;面下部型颊部甚者,选青皮、化橘红、枳壳、槐花等,唇周甚者,选覆盆子、白芷、白扁豆、白术等;泛发型者,选紫石英、川红花、鸡血藤、黑故子等。

3 病案举例

李某,女,42岁,已婚,2014年7月初诊。患者颧部、鼻部出现深褐色色素沉着性斑块3月余,前额散在浅褐色斑片。血压80/50mmHg。平素性情急躁,常感疲倦乏力,蹲后起身出现头昏晕,面色无华,下眼睑苍白,月经常推迟7日左右,量少色暗有血块,带白量多,无异味,纳食一般,失眠多梦,二便正常,脉细弱。余无特殊。辨证属气血不足,肝郁瘀滞。治以疏肝解郁,调经化瘀,补养气血。方药:益母草25g,白芍15g,当归15g,羌活10g,木香10g,柴胡10g,牛角腮10g,南沙参50g,酸枣仁10g,鸡血藤25g,仙鹤草30g,白术15g,甘草3g。水煎温服,2日1剂,日服3次。嘱患者忌生冷饮食,停用化妆品,经期停药。服药7剂后疲乏好转,头昏晕减轻,白带减少,面部褐斑略见色淡,余无特殊。效不更方,服药1月后血压105/65mmHg。述月经量增多,已无血块,头昏晕基本消失,守方3月后血压115/75mmHg。精神尚可,睡眠改善,颧部、鼻部色斑已分散,颜色明显变淡,前额浅褐色斑片消失,余无异常。上方微调继服以观后效,服药半年后褐斑基本消失。

本文摘自《湖北中医杂志》2016年第7期第50-51页。作者 / 刘佳衡 四川省新津县永商镇公立卫生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