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交中国朋友还是美国朋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美国大学里,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应该都是室友吧。我的室友戴莉莉是我的初中高中同学。高中时,我俩相依为命,一边学习国内高中课程一边啃托福sat。因为我们深厚的革命友情,我俩的大学室友生活简直是留学界的模范。
在刚到美国最难适应的第一个学年,我俩互相陪伴:一起结伴购置宿舍用品,一起到食堂吃甜点,一起研究看不懂的作业题。伤心的时候,两个人抱着哭一哭;不愉快的时候,互相发发小脾气,晚上睡觉之前又和好了。
当然,大一这一年,我还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相比在国内相识,在异国他乡的相识让大家都更加珍惜彼此。
说到留学美国交中国朋友,很多人不赞同。来到美国,就是为了感受美国文化,当然要想尽办法结交美国朋友。我同意这个观点。然而事实情况是,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很难在第一时间就交到知心的美国朋友。结交几个中国朋友,在异国便有了安全感。
对于我而言,这种安全感不仅是来源于语言,文化上的互通,更来源于更加清晰的自我认识。作为一个18岁的中国孩子,初到美国多元化的环境中,很容易因为语言不同产生自卑而感到不适。
多跟身边中国朋友聊聊天,就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我是一个中国人,英语和美国的文化环境感到不适应是正常的。这样的身份认同感也能使人在缤纷的环境中感到一丝心安。
因此,我不认为到美国先交中国朋友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是人自然的寻求安全感的天性。况且有些话题,只有中国学生能理解,比如留学生最常探讨的关于日后回国还是留在美国的问题。除此之外,独自在外,孤独和思乡的心情也只有中国朋友能懂。
春节的时候在美国看着朋友圈晒年货,放炮仗,一家团圆的照片,心里又痒痒又失落。每逢此时,跟要好的中国朋友在宿舍里煮点饺子或是一起去中国餐馆吃上一桌中餐,便成了治愈的良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然而,我也不赞同封闭在中国朋友圈而不结交美国朋友。在我身边有这样几个真实案例和大家分享:
小艾,一到美国人面前说英语就结巴,说不清楚也听不明白,干脆放弃沟通。有几次我见她跟美国的课友问作业,美国人正在努力听,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小艾就一脸通红地说 “Sorry. Sorry!” 然后拉着我就跑掉了。我问她为什么不继续问呢?她回答我说 “你没看人家都不耐烦了吗!”
靖宜,数学与经济专业学霸一枚。目标是研究生考进卡耐基梅隆大学。每天花费12个小时学习(或是跟其他中国学霸讨论问题,或是泡图书馆)。平时很少见她跟中国朋友在一起聚会,更何况是匀出时间结交外国友人呢......
菲菲,一到美国就成功认识了一个美国朋友,那就是她的室友。没想到两个月后两个人就到了撕破脸的边缘。美国同学大声放音乐,中国菲菲喊停。中国菲菲学习到深夜不关灯,美国同学喊停……
小王,因为在各大网站上看了太多美国大学的危险事迹(毒品,酗酒,枪支),内心拒绝和美国人深层次来往。
大一时候的小夏(没错就是我),很期望交到美国朋友,感受美国文化,但苦于没有结交外国朋友的途径。一般都是上课跟外国同学讨论下学术内容,下课就各自解散。这一个学年下来,英语口语没怎么长进,中国各地方言倒是学了不少…….
这些问题只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遇到的众多状况中的小部分例子。大一的时候,我也抱着这些顾虑和疑虑,一度难以接近美国人。
但幸运的是,大二的春假,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活动。(这个志愿者活动分散在全美12个州,我参加的是俄亥俄州的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志愿者活动)。在这次活动当中,我第一次深层次接触外国人,感触良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们的志愿者小分队有八个人。其中有包括我以内的四个中国人,一个韩裔美国人,两个墨西哥裔美国人,一个荷兰和意大利的混血美国人(真正的多元环境…) 。按照活动要求,我们要在有限经费下一起生活9天:自行驱车到俄亥俄,住在一个山间的小木屋里,一起做饭,一起制定志愿者行程并参与活动。
第一次要跟外国人这样近距离长时间的接触,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但出发第一天的路上,我的紧张就完全打消了。没有开车的同学一起玩游戏。Andrea和Jess作为本次旅程的两个leaders给大家带了各种零食。
累的时候我们静静地听车里的音乐。几个美国人开始随着音乐自然地韵律起来。我和另一个中国姐姐一开始不太好意思,不过自然而然也跟着韵律,摇晃着身体哼着歌。大家边吃边玩,很快就熟悉了。
这是美国朋友和中国朋友很大的区别之一。美国人当中慢热的好像比较少(当然也有,比如我们旅程中的Jess), 大家喜欢大方真诚的把自己介绍给其他人,并很快熟悉起来。而我们中国人相对含蓄,喜欢细水长流地接触,慢慢熟悉。
于是,这九天成为了我来到美国以来最特别的九天。我和这些跨国朋友们互相起外号,叫对方起床,抢小木屋里的厕所,为对方做饭,为简单的小事激动相拥,也会在夜晚时分玩Jetga(美国的一种游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成为亲密的朋友。
在接触过程中,我也经常因为听不明白而反应慢半拍,或是表达不清楚闹笑话,但是他们从没恶意地嘲笑我,或是不耐心。相反,她们会哈哈大笑,然后开心地拥抱我并告诉我正确表述。在他们看来,闹英语笑话是一件很可爱的事情。
就这样,我慢慢放下忌惮并交到了最难忘的几个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交换了一封信。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日常最要好的伙伴之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每次在校园里看到我,Andrea就会大声喊我的外号(tofu)然后狂奔而来。我们定期聚集在一个人的宿舍里,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情。于是,在这个校园里,我又多了一群知心朋友。
当然,我在这些朋友身上学到了很多美国文化。要说怎样更了解美国?交几个美国朋友吧!
首先,美国朋友无形当中成了我们最好的英语老师。了解美国人运用英语的习惯对我们留学生是非常受益的。在这九天当中,我的口语突飞猛进,比大一一年的收获还要大。到最后一天的时候,我自己都震惊为什么能无意中与朋友们熟练的讲故事和开玩笑。
再比如今年的期末考试季中,因为一篇社会学论文写的太匆忙,我只好发短信在八人群中,希望有人帮我修改一下。没想到不到一分钟,Mercedes就回复并帮我修改了文章。
第二,美国朋友可以带领我们体会美国文化,比如参观节日活动或运动赛事。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是美国爱尔兰后裔庆祝爱尔兰国庆的节日。每到这天,美国人穿戴绿色服饰,到各个重大街道举行游行。
今年的圣帕特里克节,Andrea, Mercedes还有Jess带着我参加了波士顿地区的游行。这次游行让我真正感受到美国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若不是Jess (一个有荷兰血统的女孩)的讲解,我恐怕很难体会到这个节日的意义和趣味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最后,与美国朋友的沟通交流让我逐渐了解并学习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在住宿舍期间,我的邻居是跟我同学院同年级的学生(有一节课我们还是同学)。当我遇到英语问题实在焦头烂额的时候,便会敲她的门询问。她不忙的时候,会非常热情地解答。然而,在她没有时间的时候,也会非常直接地说“对不起Sophie, 我现在很忙,你的问题我现在不能回答。” 然后她微笑一下,就将门关上了。
一开始得到这样的答复我还会感到尴尬,但慢慢的我认识到,这是美国人思维的一部分—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在与中国同学的交往中,即使自己没时间也会碍于面子去帮助别人,或是做错事情一样别扭地拒绝。但在美国的思维世界里,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当然,了解到美国朋友的思维和做事方式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改变。我们可以保持自我,但不要闭塞自己。不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安全空间),很难有所学习和收获。充分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开放包容地感受世界。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来美国这个机会。
其实,结交美国朋友和中国朋友不是冲突的。有一些话题,只有中国朋友能理解。而有一些话题,跟美国朋友沟通能学到更多。
古人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准备出国留学的小伙伴们,不用害羞,不用迟疑,勇敢地结交几个美国小伙伴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