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森林与农业的关系,给庄稼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森林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森林不但能够直接为我们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供应祖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各方面的需要,而且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好处。
森林是庄稼的“护身服”。在平原的风沙地区的农田里,营造护田林带,能够防风固沙,挡住“飞沙走石”的狂风,保护庄稼和肥沃的表土。根据历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实际观测,当风吹到林带的时候,风速平均降低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穿过林带以后,风速更大大降低,而超过林带树高的二十至二十五倍的距离以外的风速又会加大起来。因此,根据树木生长的高度,采取适当的距离营造林带,就能够大大减低风速,从而避免暴风剥蚀肥沃耕地的表土、刮走播下的种子、幼苗,刮倒或折断庄稼等危害,保障农作物的顺利生长和收获。
森林是调节雨水的“能手”。干旱是庄稼的死对头,造起护田林带来就能够起到田间抗旱作用,像能够“呼风唤雨”控制大自然的“能手”一样。冬天能使田间的积雪不致被风吹走,均匀地覆盖在耕地上,使全部的积雪变成了土壤中的水分,增加土壤湿度。由于林带能够减弱风力使风速降低,还可减少水分的蒸发。根据部分地区的观测,在有林地比无林地平均能够减少蒸发量百分之三十至三十五;林地上空空气的相对湿度,比无林地高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因而使潮湿的空气容易凝结成雨水落下来,这样在森林区的雨量,比无林区的雨量平均要多百分之十七点三。在林带保护区的田间空气湿度,要比在相同条件下的无林地区提高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七,林带保护区的农作物和土壤水分蒸发量,要比无林地区减低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在干旱的年度,在风沙地区或草原上,森林的这种作用更是明显。
森林是一架天然的“抽水机”。庄稼离开了水就不能生长;但是,积水多了,庄稼也不能很好地生长,营造护田林带就能够调节庄稼用水过多过少的矛盾。森林就像一架天然的抽水机一样,能够把地下水抽上来,送到空中,再降到地面上。这是由于树木生长着几十米甚至几百米长的须根,可以从土壤中不断吸进水分,通过树茎的内部组织,输送到枝叶,然后再从枝叶上蒸发掉,散布到空中去。据计算,每亩阔叶树在夏季能蒸发出一千六百多吨的水分。森林地区容易下雨就是这个缘故。在土壤水分较多的地带,通过树木的蒸发,进行生物排水可以防止地下水位提高,还可以使盐碱土的地下水位降低,减轻返碱现象。因此在低洼地区造护田林,还有排水和防止土壤盐碱化的作用。这就给庄稼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森林是水土保持的“尖兵”。如果在山区或是黄土丘陵地带,没有树林的保护,每年雨季,大雨来临,造成山洪暴发,就会破坏农田,冲毁庄稼,冲走肥沃的表土。大量泥沙,流到河里,抬高河床;流到水库里,影响水库蓄水。如果在河流的上游营造森林,就可以阻挡地表的流水,积蓄水源,防止雨水冲刷土壤,减少水旱灾害。因为雨水降到森林里以后,大约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被树枝和树叶挡住,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在林地的表面蒸发掉,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虽然穿过树木枝叶,降到地面上,但是,雨水打击的能力已经减少,而且其中的百分之十一左右的雨水,又被枯枝落叶所吸收,其余的雨水经过枯枝落叶层的阻挡和过滤,渗入地下,成为清清的泉水,或者再慢慢地流入附近的河流里。因此,森林地区溪水潺潺,细水常流,雨季河水不会陡涨成灾,旱季清水常流不息,形成常年土壤湿润,达到保土蓄水,使水养树,使树保土,从而促进庄稼的丰收。
植树造林对保证农业丰收有很大的作用。例如,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地区的彰武县双庙公社二台子大队,过去风沙灾害严重,土质瘠薄,生产极不稳定,历年都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耕地因风剥、沙压而毁种几次。经过营造千亩丰产林和改造了一千五百亩小型林网以后,两千多亩耕地减轻了风害,产量提高一倍多,使一千多亩的轮耕地变成了固耕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产量。科学实验证明,在大地上如果能有百分之三十的森林,并且均匀地分布生长起来,就能够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达到稳定丰收;在同样的条件下,林区内的庄稼比无林区的庄稼,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至三倍以上。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涝防旱,防风固沙。因此,植树造林,是逐步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保证农业稳定增产的重要条件。
森林与农业的关系(1964年)张廓玉
(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