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微者不危
来自:前线客户端
《淮南子·人间训》说:“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所谓“敬小慎微”,是说对待细小之事,也持谨慎的态度,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尤其面对私利,是否慎微关乎着一个人的品行操守,只有慎微,方能行稳致远,正应了《老子》“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道理。
慎微,就是做人须注重小节、细节,凡事皆存防微杜渐之心。微者,细小、轻微也。细小,可以渐变向大;轻微,也能衍化成严重。然而,倘若头脑清醒,时时处处做到慎微,治“疾患”于初萌,断诱惑于起始,就会远离危险,“可以修久”矣!犹如初见蝼蚁之穴,立即严堵,则千里之堤不溃;突隙方有火星迸发,便迅捷彻底灭阻,“百尺之屋”亦不能焚毁。
难怪,历史上诸多贤能之士,无不把慎微当作修身养德的终生必修课。两汉至晋代,便涌现出一批克己慎微的典范。
“不燃官烛”的巴祇,时任扬州刺史,为官清廉慎微,不仅不接家眷到任所,而且自己用度也精打细算,晚上于黑暗中同客人交谈。有人问,为何不点烛照明?巴祇说,官家的蜡烛是办公事用的,我会朋友是私事,怎么可以燃官烛呢?会稽太守刘宠,以慎微而成大治,让郡治黎民过上太平日子,百姓送其雅号“一钱太守”。吴郡太守乃一肥缺,争位者甚众。偏偏不争不抢的邓攸被授此官,赴任时他自带糙米,之后不取俸禄,以表慎微决心,其任上治域风清气正。后人赞曰:“到来只饮官中水,归去惟看屋外山”,崇敬他两袖清风,不谋私利分毫。
一些载入史册的廉洁官吏,何以“逆势而为”,慎微得近乎苛刻?凡古之贤能之士,甚为崇尚名节,并且欲有一番作为。他们深知,“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从政为官,倘若不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注重细微小节,不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成就不了任何事业,而且很可能作奸犯科,身陷囹圄,弄得身败名裂。为此,贤能者严苛律己,将贪念私欲统统扼杀于萌芽状态,慎微者不危的信念十分坚定。
无数事实证明,很多贪腐之人走上不归路,也并非最初就贪欲爆棚,而是从人情往来的最细微处开始疏忽,从看似无伤大雅的小节打开缺口——起初,吃吃喝喝,收受年货节礼、土特产和红包,觉得“烟酒不分家”,小来小去,“感情很朴素”。一旦麻痹大意,就不再质疑“朴素感情”是否真的“朴素”,警惕性放松,必然忽视“钩匿饵内”,进而慢慢滑进围猎者精心布下的陷阱。由小而大,由量变而质变,终以公权谋取私利,贪赃枉法,堕入深渊。还有一些人,将慎微同开拓精神对立起来,认为慎微就是没有魄力缺乏担当,错把不拘小节当魄力,公车私用,私车公养,以公款宴请私友,甚至竟把江湖义气当魄力,“酒杯一端,凡事好办”,久而久之,其结果,已经不言自明。其实,慎微与魄力并不矛盾,慎微是律己,克制私念;魄力是依据政策法规,大胆开拓进取。恰恰只有慎微,才可使魄力大增,正所谓“打铁更须自身硬”。
而今,从政慎微,既是修养追求,也是规矩要求。因此,对慎微者不危的道理,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将廉洁修身、慎微至上作为自觉追求,而且要时时自省:小节失守,节操不保,逾矩滥权,灾祸必至。这不仅仅是践行初心使命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自己及家人要担当的责任。
作者:张树民,辽宁省杂文学会副会长编辑: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