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生书法
我不会写字,但喜欢看字。文雅人戏笑我是“叶公好龙”,不文雅的人怼我“光说不练假把式”。他们说的对,看的准,在这方面我就不是个把式。
小城里的书法展览活动很多,而且规格比较高。我得着信息,经常赶去凑热闹瞎看。其实,字这东西,会写不会写,只要爱看会看,也蛮有趣的。我就对看字乐此不疲。
大约是在十五六年前吧,那时候钟楼里面书法展比较频繁,春节、国庆、中秋等重大节日必有书画展览。那是春节期间的一个书法展,我在进门口处看到了一幅书法作品,是一首七言唐诗,竖行排列。诗的内容我记不起来了,但字是记住了:出于颜真卿,又杂糅了二王的特点。
我那个时候也拿个字帖胡划拉,学的是欧阳询《九成宫》。“欧体字的特点是內紧外放,颜体字的特点是内放外收。”我对这两种字体的区别,也就仅此而已。
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相机,遇到好的字就站在那里不停地看,揣摩。从落款,得知作者是长安王党生,脑子里就有了他的影子。
后来,多次在展览上见到他的字,在《书法报》《书法导报》和其他刊物上,也屡次看到他的作品。就向其他人了解:王党生是谁呀?长什么样子?
“长安人,邱家庄的。”熟识他的人给我介绍。“个子不高,话不多。”
于是,在我的脑海里,王党生这个人就是这十四个字所描述的样子。不过,我心底里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话不多,说明不是那些喜欢四处宣扬的华而不实的主儿。一个长安人,能在文化底蕴如此深厚,书画氛围如此浓郁的小城里扎住根,而且还弄出了这么大名堂,没有一身硬功夫,是不可能的。由是,我对他还产生了点儿好奇。时不时地就注意他的作品,从他的作品慢慢阅读他这个人。
我这个人其实也属于比较木讷的,不喜欢主动跟人拉扯,尤其是名人和领导。但是,对于那些在字上用功夫不在宣传上搞事情的时候,我特别欣赏。因此,对于他,我就远远地观望,一点一点地了解。慢慢得知他搞了个墨缘堂,就在小城府兴巷那条小巷子里。
府兴巷是小城著名的花卉市场,一走进小巷,马上会有一种被花包围被花香裹挟的感觉。在这里搞书法的人,一定有着特别的心境。——我从这里多次路过过,但没有进去过。毕竟,我们还不熟悉,不便冒然造访。
后来我在惠安中学的时候,学校里搞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些书法作品装裱,是在他那里做的。那时候有了点儿接触,我对他很注意,他对我没印象。这样的情况更好,更利于我真真切切的了解到他这个真人情形。
他在墨缘堂研究书法,教授学生,也在老年大学带书法。对于书法,他主张要“吃百家饭,但更要有主饭。”要教授书法,他必须遍读百家帖。但实际上,他的字有主攻:取了《颜勤礼》的朴拙敦厚,又搀入二王的洒脱秀美,就成了他自己的书法特色。
冯骥才先生说:“艺术家的工作是把艺术个性化。……艺术没有超越,只有区别,成功者都是在千差万别中显露自己。艺术家的个性魅力成了他的艺术特色。”
书法这门艺术,不同的字帖造就不同的书法家,不同的人研习同一本字帖也演变出各自风格的书法家。究其实,跟书法家这个人有很大关系。天资禀赋,文学修养,用情专注等等,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基本功时是不是扎实。有句话说的好,“最硬的功夫就是基本功。”这几句,在书法方面一样重要,每日临帖,是许多大书法家的每日必修课。
党生跟外面的拉扯比较少,代课之余,就蜗居在墨缘堂里研习。
前几天,我写了《南山白丁造庐记》。他看到后甚是喜欢,就拿了王羲之小楷书写了一遍。498字的小楷,出来就是一个大作品。这是我见他的第一个楷书作品,尤其是小楷,它的用笔要求更精到,要于毫末处见功夫,于纤微处见使转见力道,大有《核舟记》的精妙。
“把时间和功夫用在正经事上,不要今天明天的到处胡拉扯。”这是贾旭老师给我的教导。这一点上,党生跟我脾性相投,话少拉扯少,有充足的精力做书法。他的字,以我目前阶段的接触和认识,觉得路子正,挖得深,有自己的意思但又有很好的传承。“没有撇开前人,又有了自己的味道。初入眼平和,细揣摩味厚。耐看!”
(作者简介:陈启,平时扫地,闲时打球,偶尔写作。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陕西中考语文专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