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就用附子、干姜?不,一味温阳不可取!

导读

有的人看到“怕冷”这个标题,也许会不屑一顾,怕冷不就是阳虚吗?用附子、干姜之类的温阳药不就得了。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

怕冷(小肠经不畅,心阳不宣)

基本情况

李某,女,23岁,温州人。

主诉

胃部以下至小腿怕冷2年。

病史

患者平素夏天爱吃冰冻食品。发病前经常上夜班,工作疲劳,后即出现怕冷症状,以胃部最怕冷,从胃以下至双侧下肢均怕冷。平素无胃痛,容易有饥饿感,饭后常觉胃胀,无反酸,胃部喜温喜揉,口干苦,晨起刷牙时觉恶心不适。胃纳佳,睡眠好,无心烦,大便三日一行,小便黄。平时夜晚睡觉时腿容易抽筋。患者多处就诊,中药处方多以温阳为法治疗,但是效果都不理想。遂于7月22日来诊。

舌象

舌尖红,有芒刺,舌苔偏白。

脉象左寸沉,浮取不得,左关郁滑。右寸上越,右关濡弱。脉整体细而数。

处方

火麻仁20克  猪甲10克  艾叶5克  苦参5克

鸡矢藤30克  红藤20克  柴胡10克  黄芩15克

法半夏20克  生姜20克  红参片20克  大枣5枚

炙甘草8克   泽泻30克  淫羊霍20克  肉桂5克(后下),

小伸筋草15克  3剂

分析

此案病机当为小肠郁滞以致心阳不能下达温煦中下两焦,脾虚土不制水以致寒水上攻,肝火犯胃,胃气上逆,致浊阴上犯。

《脉经·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有载:“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王月即冷上抢心。”指出左寸脉浮取不得,即为无阳脉,表明小肠腑气不通。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之阳气,入则行于心,出则达于小肠,小肠经气不畅,则心阳不能向下宣达,导致下焦失于温煦。而心阳是胃火的主要来源,郑钦安《医理真传·君相二火解》有云:“(君相)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该患者胃部最怕冷,正说明心阳不能下达温煦为该病主要病机,大便三日一行正是小肠不畅的表现。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中见到的很多胃部或者双侧膝盖以下冷,双腿无力等,都是因为小肠不通,气机不能下达导致的。俗语称“表解一身轻,里通浑身劲”,就是这个道理。舌为心之苗,小肠不通,心经阳气不能宣达,郁在心经而化热,故见舌尖红有芒刺。故方中以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鸡矢藤、红藤这组老师常用的通肠药通小肠腑气,从而令心阳畅达。这个药组老师用得非常频繁,我们都把它简称为“肠六味”,临床上但凡是见左寸浮取不得,又兼有大便异常的,效果一般都很好。肠六味中,火麻仁润肠通便;艾叶、苦参一苦而寒,一温而香,搭配使用能运转下焦气机,除下焦湿浊,升下焦阳气;红藤这味药我自己品尝过,味道偏酸,善于收敛上焦浊气,下归于冷肠;鸡矢藤气臭如鸡屎,故善导浊气,味道却甘爽,故能入脾经,为除脾胃积聚、通肠道浊邪的要药。红藤、鸡矢藤均为藤类,因此还能通肠道经络,这是其他大多数通肠药物都不具有的优点。有的肠道问题是由于肠道经络不通引起的,就必须要用这两个药物,效果才好。猪甲因其为猪蹄甲,故长于下行,通肠之外还能达于下肢关节而能用来治疗风湿关节痛。其味道特别臭秽,因此长于排浊气。记得我曾经试过用约3克猪甲冲了足足1000毫升水来喝,味道仍辛臭无比,喝了几口就觉得胃中上下翻腾,打嗝矢气不止,可知它力量强大。这六味药物搭配,润肠、祛湿、排浊、通络兼俱,有升有降,有寒有温,照顾周到,搭配平衡。因此,用来治疗各种便秘,尤其是顽固性便秘,效果都不错。

左关郁滑,右寸上越,提示肝经郁火,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故患者出现口苦,晨起刷牙容易恶心,这种脉象正合小柴胡汤病机,故方中予小柴胡原方,而改人参为红参者,因为红参性温善入心经而扶心阳。

右关濡提示脾虚,土弱不能制水,加之心阳不能下达,下焦寒湿泛滥可知。患者夜晚小腿抽筋,也正是寒湿侵犯肝脾两经所致。故方中以淫羊霍加小伸筋草专治腿抽筋,以泽泻利水以扶阳,肉桂温丹田之气,引火下行。

二诊

患者3天后复诊,诉胃冷基本消失,但大腿以下仍觉怕冷,大便变得通畅,一日一行,已经无腿抽筋症状,诉服药后有少许咳嗽,咽部稍觉干热不适。

处方

火麻仁20克  猪甲10克  艾叶5克  苦参5克

鸡矢藤30克  红藤20克  柴胡10克  黄芩15克

法半夏20克  生姜20克  红参片20克  大枣5枚

炙甘草8克  泽泻30克  苏梗30克  肉桂5克(后下),

香附l5克  7剂

分析

患者复诊胃冷明显好转,说明治疗思路正确。因腿抽筋已控制,故去淫羊霍及小伸筋草。咽喉稍觉得干热,是阳气循环运转的表现,同时也提示阳气下行力量还不够,因此加苏梗行气宽中降气,用大量至30克者,使其量重更能下行。取苏梗降气而不用代赭石、枇杷叶等,是因其中空,降中有通达之力,既合胃“以降为顺”,更合六腑“以通为用,实而不能满”的特点。且与香附合用,能疏理肝胃,更能宣透气机,与患者“心阳不宣”的病机相宜。

8月2日电话随访,患者诉病情基本痊愈,腿轻微冷,偶有抽筋。

评注

见胃凉肢冷而不用干姜、附子,却能收到好的疗效,这说明了辨证用药的重要性。本案的关键点在于患者舌尖红有芒刺、口苦这些“火”象,同时又有小肠不通的证据。说明患者怕冷不是因为阳气温热不够,而是阳气郁闭不能宣发导致的。本病案如果一见胃凉肢冷即用干姜、附子等大温大热之药,势必会导致咽干疼痛等上焦火热的症状。因为患者小肠腑气不通,单用阳热之药,虽然能补充温热之气,有可能使得怕冷之症暂时缓解,但如果小肠不通的病根不除,其温热的药力必不能下达,因此效果不好,容易反复,甚至温补之力不能下行而浮于上焦化热而为患。所以,我们平时所讲的阳气,完整地来说,应该包括温热之气和宣发之性。我们临床补阳气,如果只知道补温热之气,不知道顺其宣发之性的话,则补而不通,补益的力量反而会化生热邪,助长病情。

同时,这个病案也是对那些爱吃水果,爱吃冰冻食品,爱穿短裙的人们一个警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习惯会导致下焦肠道受寒,使得肠道经络郁闭。而肠道是五脏六腑排出浊气的重要通道。肠道经络郁闭以后,浊气停留,阳气不通,就会化生痰热。肠道痰热郁久郁重以后,就会逆传五脏,日久就会发病。现在很多疾病,如子宫肿物、不孕不育,甚至部分恶性肿瘤,都和这有关系。这时候,患者因为内有郁热,就会更喜欢喝冰冻饮料,喝凉茶,习惯吃水果等,结果导致肠寒进一步加重,热加深,形成恶性循环。治疗的话,单用温热药物则热力不能宣发,也会加重郁热。只有把肠道气机宣通,让阳气流通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任之堂医案讲习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董雪峰 张宇编著),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