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抻筋拔骨”论 马国兴
“抻筋拔骨”论
马国兴
“抻筋拔骨”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各门派、拳种皆存有的一种修炼“外形体”功夫综合方法的名称。在讨论“抻筋拔骨”方法之前,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传统拳术讲究内外兼修。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抻筋拔骨”就是修炼筋骨皮的方法。
《拳经》云:“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这是从拳术较技角度立论“抻筋拔骨”的效果。必能使自身筋骨处处开张,才是外形最大之动变“蓄势”状态。蓄势充足,才能有发放之威力。
《易筋经》云:“内清虚,外脱换”。其中,“外脱换”就是指“易筋、易骨”而说的。
因为,普通人的筋骨,并不适合拳术攻防较技。只有用“易筋、易骨”的方法,才能使自身筋骨从根本上转变,才能达到“脱胎换骨、脱壳换相”的不同功夫艺境。而能使自身筋骨能够适用于攻防较技之用。
而“抻筋拔骨”就是《拳经》中“补短截长”之说的“截长”。
所谓“截长”就是“截”去筋骨的僵拙之力,而使筋骨通灵。这就是《越女论剑》中说的“开门闭户,阴衰阳兴”里的“阴衰”。即“衰”其筋骨的僵拙,使筋骨通灵,才有攻防较技之用。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对人体“外形”最基本的要求是“柔弱无骨”。只有自身外形的“柔若无骨”才能适应拳术攻防较技时“随其变化而用招法”的法则。
柔者道之用,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对于外形体的要求,必须达到“至柔”。
老子曰:“骨弱筋柔则握固”,又因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乃中华拳道的法则。
只有自身形体达到“柔弱无骨”的至柔艺境,才能有“柔曲”的走化,才能达到攻击时率直的内气之至刚之用。才能有“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功夫之虚灵妙境。传统拳术的精髓亦在此。唐顺之说:“百折连腰竟无骨”。孙禄堂说:“形体应当似水流”。皆肯定了传统拳术外形的“柔弱无骨”才是真功夫。
为什么筋要抻,骨要拔?而抻筋拔骨又同时说?
前贤云: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与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糜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
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岂可容其人之筋:“弛、挛、糜、弱、缩、壮、舒、劲”者存焉。必修拳道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故先圣以力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合,筋缩者易之以长,筋糜者易之以壮,即棉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即形也。此所以有易筋之道理,有易筋之理,必然有伸筋之法。
前贤云:自身其所以坚硬如石者,“骨”也,之所以变化通灵者,“骨节”也。骨节者,骨之空隙也,乃人体之壑谷,转动之通灵敏捷,为神明所流注,“柔弱无骨”之艺境即指此而说。
言“节节贯穿的柔行气”的变化时;骨节处精神填实,则形如钢铸,如铁如石,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此即言“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的“刚落点”的发劲之时。
由此可知:骨质强度增大,骨坚如铁石,此乃由“意敛内气入骨”便可得之。而骨节的通灵变化,“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成最大的动变蓄势,以使自身即时做到外形的“接骨斗榫”,内劲的刚发之用,就需易骨功夫,包括各种“拔骨”功法之修炼才能得之。
以上述之论知道筋骨修炼之目的,而外形的筋劲骨力的修炼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前贤将“筋骨”的修炼常结合而说,故有“抻筋拔骨”的说法,早有“展筋拔骨”之说,又有“抻筋拔力”之说。总之,皆是一个意思。
必须清楚的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内气、外形”合一而以“以柔用刚”为用。内外匹配的完美合理是有层次之分的。修炼的层次不同,功夫艺境就不同,修炼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故“抻筋拔骨”也就适应各自内外匹配的层次,而是用不同的方法。
而各种不同的“抻筋拔骨”的方法,现在又同时流传在习拳者之中。因习拳者处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习拳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适时采用相应的方法。然而,这对于习拳者来说对各种“抻筋拔骨”的方法认识不清,不知遵从何法为好。
下面把功夫层次匹配的“抻筋拔骨”方法分析清楚,以便习拳者参考而用之。各门派、拳种,基本上皆以此为练功时的准则。故习拳者应遵“循序渐进”的法则,及时取舍,才是最简捷的道路。
外形修炼为主的抻筋拔骨:
由于初始习拳,崇尚筋劲骨力的用招攻防变化,内劲功夫尚未存在,于此相适应的方法就是以一般外形体的修炼为主,如踢腿法、劈叉法、活腰涮腰法、活臂八法,肩胯、手足的对拉拔长法等等。这种外练法,每一个习拳者都要练习,拳决云:“练拳先练形。”即外练法的抻筋拔骨之目的是为了“整形”。只有抻筋拔骨,才能将拳形作的正确。
此种练法,处于初期的强化筋劲骨力的阶段,以追求“拳势刚猛”之运用。《少林拳正宗》中说:“初期练拳要有力”正是此意。在此阶段内气运用尚不自觉,拳势刚猛有力,故存有“受力”被击的不足之处。因此,在这种练法的后期,当自身有了一定的内气周身运行的能力时,就要及时转向“以内气濡养筋骨”的抻筋拔骨练习方法。
由外练转向内练,向着“柔弱无骨”的方向前进,这是一次质的变化,即由外形为主转化到以内气为主的练法,完成这个过程,对于习拳者来说越早越好,转化的时间越快越好。只有这次的转化,才能踏上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正路”。
以内气运行的抻筋拔骨:
崇尚的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以内劲运行修炼为主。
开始时,有意导引内气在筋膜、骨膜、骨关节间隙中运行,而外形要由轻微的“拉伸”之动作意识以配合,乃属“有为”。
此法持续一段时间后,内气、外形配合逐渐默契。待能达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则筋抻骨关节自然伸展拔长,自己又不觉用力,只感到是内气运行自然使筋骨有“对拉拔长”的感觉时,则为内练的“有为法”功成,应继续转向“无为法”修炼。
而在此阶段可以明显体会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则形的筋劲骨力亦到”的艺境。故可知“气到力到”之说,其“力”乃指“抻筋拔骨”之艺境而说的。即外形以“力”言。
专注于内气运行的抻筋拔骨:
所谓“无为法”就是只专注于“内气”在自身体内运行,如能“意敛内劲入骨”者,就是专注于内劲在骨中运行,而形体不作任何拉伸的配合。
“无为法”的抻筋拔骨之艺境,是内气运行于自身各个部位时,骨段本身都有节节对拉拔长之内景象,这是内劲运行时骨膜的膜起、膜张的景象。只有达到此功夫艺境时,才达到了“抻筋拔骨”的目的。此时有筋肉与骨膜脱开的内景象,术名“脱骨力”即指此而说的。
功夫到此,则自身内外无牵扯、无障碍。要达到自身拳势“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功夫艺境,这种是“无为法”修炼是必须经过的功夫阶段。只有经过这个功夫阶段修炼成功,外形才有柔弱无骨,才能真正做到“以柔用刚”的真艺境。
以上述内练法“抻筋拔骨”,存在有多种形式,如“桩功修炼法”,就有站桩、坐庄、卧桩等三种形式,而三种练功形势又各有特点,站桩就有“静态桩、动态桩”的区别。尤其是“卧式”练法,可有全身的各种自发的“抻筋拔骨”之景象,是站桩、坐桩所不能体验到的。
站桩动式法,又名“动桩”。是修炼内气导引的“抻筋拔骨”的方法,法式不定,以双足虚实的倒换,双手的开合,起落的环绕动作,内气随形体动作而运行;或以内气运行支配形体运动,皆可以达到“抻筋拔骨”内练效果。而又能由此法进一步步行式动练法,效果极佳。最终要落实到攻防招法中去,才能运用。
打拳修炼“抻筋拔骨”,绵掌拳的练法,就是内气运行,配合拳势变化而达到“抻筋拔骨”的目的;太极门的各种拳术套路中的“催僵求柔”的练法,皆有“抻筋拔骨”的修炼存在其中了。由此可以推论,任何一种拳招姿势,反复修炼,都具有“抻筋拔骨”功夫的修炼。
由此得出:“抻筋拔骨”可以由外练法修出,也可以由内练法修出,亦可以内外齐练而修出。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抻筋拔骨”功夫的立项修炼内容不同,故“抻筋拔骨”的功夫本身就存在着层次的不同,亦应由初级向高级升华。
通过对“抻筋拔骨”的功夫艺境之内含、目的、内外练法都作了阐述、分析,,可以知道“抻筋拔骨”是自身外形的功夫,是为了在攻防较技中充分发挥自身外形之良知,方能“以柔用刚”而必修的功夫内容。
如果只有很好的外形之“抻筋拔骨”功夫,而没有内劲功夫;又没有“内气、外形”的匹配合一的运用之能力,不知道“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也不能在较技攻防中充分发挥“外形”之良能的。那“抻筋拔骨”的练、用位置也就摆正了。
由此可知“抻筋拔骨”只是外形体攻防运用的“基础功夫”内容,也就不要过分的夸大其作用。但必须正确的运用“抻筋拔骨”练出的形体“柔弱无骨”之功夫。“抻筋拔骨”和“柔弱无骨”是存在“方法”与“功夫”的区别的。习拳者能如此区别对待,便见功夫,就这样简单!
外家拳法的抻筋拔骨,是为了强化筋劲骨力的“尚力之拳法”。自然追求“拳刚势猛”的运用为法则。拳论云:“刚势者,以千钧之力破百钧。”典型的大力打小力的拳法。虽其拳势亦讲究势正招圆,刚柔相济,圆机活法,亦有尚巧之运用。而其“伏机”只是“外形”的单控机制,故存有“受力”易被击溃的不足之处。故外家拳法讲究练而得养之方法。(可观拙著《论伏机》一文)
内家拳法的抻筋拔骨是为了形体的“柔弱无骨”而达到以柔用刚、顺随为法的善变无形又无穷的尚巧之拳法。自然追求“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拳势刚柔相济,柔行气,刚落点”的运用为法则。曲中求直、以柔用刚为技术方法。
拳论云:“柔势者,以百钧之力破千钧”。典型的小力打大力的拳法。故其拳势之势正招圆,刚柔相济,圆机活法,而“伏机”是“内气、外形,阴阳逆从”的“双控机制”。故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不受力而能借人力”的特点。此乃中华传统拳术的独特功夫。
“拳道”艺境,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最高艺境,亦名“无上艺境”、“虚灵妙境”、“拳道合一”。
“抻筋拔骨”功夫,已经在“内家拳法”的“内练法”中完成了。故“拳道艺境”也就没有“抻筋拔骨”方面的修炼内容了。这从拳道艺境的“形体应当似水流”、“无形如大气”的论述中,就知道“拳道艺境”乃功臻化境之极,神明艺境!又从太极的“全体透空”,无极的“无形无象”的说法中,就知道“外形”在拳道艺境中的位置了。故“虚灵妙境”就无需抻筋拔骨了。
故此可知:“抻筋拔骨”的修炼,只能存在初期的外家拳法和中期的内家拳法的修炼之中,而不存在于“拳道艺境”的功法修炼中,乃是事实。
外家拳法,基本上是“以练达到养的目的”;内家拳法,基本上是“以养而达到练的目的”;拳道艺境,从简从易,故“养”是其宗旨,当然练在其中了。拳谚云:“十年练功,十年养气”正是此意也。
由此论可知:“抻筋拔骨”的修炼和应用之内容,皆不神秘,人人皆可按法修炼而得之,循序渐进,功必有成。而对已修成的“抻筋拔骨”的各层次功夫艺境,确实存在运用上的区别。而又决定其攻防较技功夫之艺境。
有人“抻筋拔骨”功夫练的相当不错,但是运用于较技中,却又不能体现出“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来。这说明“抻筋拔骨”功夫和拳术攻防时之运用,存在“练用有别”的特点。这只是有人不知“抻筋拔骨”的功夫在较技中如何运用而已。
而有人没有“抻筋拔骨”的功夫,却想在拳术攻防较技中达到“柔弱无骨”之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运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由此可知“抻筋拔骨”练法而达“柔弱无骨”功夫艺境之重要性了。习拳者,必须精熟“抻筋拔骨”功法之修炼!形体柔弱无骨功夫,舍此而别无良法。
只有明白“抻筋拔骨”之功法,练出柔弱无骨之艺境,才能有较技攻防的“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之运用,才能具备“随其变化用招法的神拳艺境”;才能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大成功夫,而功成艺就。当然,这需要“内劲”的修炼,并以内劲为主,形体为宾才能达到以柔用刚的真功夫艺境。。内劲的修炼方法在此不论。
此文只以“抻筋拔骨”的练、用而立论,毫无神秘之处,希望习拳者细心观看文中精法,以得“抻筋拔骨”功夫以为用。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