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伟:从零到一,设计一所中国式学校
校长会核心导师简介:
齐鲁名师,全国知名教育学者,曾任职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考试与评价研究中心;主笔山东省新高考方案;主编多部高中、初中、小学教材及教师培训教材;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创校校长。现为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教育集团副总校长。
创校办学、中国式特色学校建设、课程与教学研究、国学教育现代化、区域与学校教育策划与成果提升等。
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课程范式》《教学发生》《学生乐之》《教师学记》《教育言无言》《教育言无邪》《教师成长:寻求自我超越》等专著20多部,多项成果获得省级高校、基础教育、社科成果一等奖。
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湖北省武汉市芳草小学、山东省临沂市半程镇中心小学等。
如有任何办学相关问题咨询导师,或有意邀请导师入校指导,请与我们联系,欢迎交流。
2020年,央视10套科教频道对齐鲁名师李秀伟进行人物专访,记录其将办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点滴故事,并播出《不走寻常路》。
cctv10《人物》不走寻常路—李秀伟
多年来,教育专家李秀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通过长期经验积累、沉淀,他指导并设计了一所“中国式”学校——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
学校地处国家5A级风景区罗浮山下,依山而建,环水而居,占地约68000平方米,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是一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由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创立并由其学生建设,在办学实践中融“国家标准”“国学根基”“国际视野”于一体,是一所真正的中国式国学学校。
作为创校校长,李秀伟如何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如果我问你,在你平时见到的学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情景是什么样的,你可能会说学古礼、穿汉服、诵经典,而这所学校却大不相同。
在李秀伟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在于教导人如何做人,因此在他设计的这所中国式学校便以“先学做人”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符合国家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构建教育体系,培育具有“中国式”学校特色的精神气质。
他说,先学做人,不是“教”,也不是“育”的概念,体现的是“教学相长”,就是师生“同”学做人,实现学校教育的“身教”与“言传”。老师先做到了,学生也要做到,将中国教育传统中“古之学者为己”的观念在学校里传承。
学校虽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并不是重视其外在形式,而是关注内涵。在构建教育体系时,学校充分关注人的综合发展观,旨在促进学生“德”“群”“智”“体”四大核心素质的发展,并以师生的“行”作为重心来一体关联素质发展的目标。
每一个素质都需要通过师生的“行”来体现,这也构成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本质——文化要通过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的行为来体现。
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做人教育”图谱
经过系统思考,李秀伟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德为本,做人为先”。这一理念体现的不仅是以“行”为核心的发展系统,而且充分关注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思想。
其理念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基于学生立场建设中国式的人文学校空间,让学校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与人融为一体,致力于建设最美和最具亲和力的学校。
将中国人做学问的方式融入学校工作,设计一所“问学”学校,每个人都是学习者,以法则不变、策略多元的理念,促进人的发展,进而推进学校发展。
建立中国式的学校管理与运作法度,其核心是生长而非控制,因此学校法度的三原则是:敬楷模,建立彰显楷模、敬畏圣贤的法度观;顺义理,尊重人学、社会学、管理学、知识学、心理学原理;适人情,发乎情,止乎礼,实现学校法度实现人人共赢、志同道合的总体建构。
“以德为本”正是学校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每一个上德的人从心开始,从行开始,有着“道”的自在本性。
如今,关于学校制度标准化的倡议不绝于耳,但李秀伟认为,学校是人与人灵魂相触碰的地方,因此,学校内的制度体系应以最大限度符合人的需要为宗旨。
在这所学校,他积极落实践行“王道管理”理念,以仁义治校。“王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之一。
“中华”是一个生长的观念。国学名家曾仕强认为:中华既要守中,也要变化。意为有原则地应变,不是没有原则地乱变。“中”指的是合理,“华”,是华丽的意思,也有变化之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持经达变”的教育。“经”在哪里?“经”是根,是“先学做人”这一理念的根本。
因此,从管理与制度层面来讲,作为一所学校,校长首先要持守这个根,校长应该是办学过程中最底层的那个人,这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第一要义。
注:学校组织结构图
校长为老师服务,老师为同学服务,同学间相互服务,这构成了一个综合的生生不息的生长式教育结构图。
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制度建设逻辑体现“合理”“合情”“合法”,每个人都以敬畏生命的状态来敬畏工作,以此形成学校发展的“合力”。
“中国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材与教学的问题,也就是课程的问题。”李秀伟感叹,学校行为系统的建设必须从课程着手。《易经·蒙卦》记载:“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清晰地表述了中国人一以贯之的以学生问、教师解为基本顺序的教育之道,这构成了学校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逻辑。
一所学校不论其培养目标为何,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课程与教学中。李秀伟认为,在如何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上,国家、地方政府、学校这三者中,学校能够发挥的空间很大。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从教导学生做人出发,结合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国际视野的目标,将各类学科校本化探索与实施。
注:学校“关联万物”的课程体系
李秀伟基于对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发展历史的研究,认为学校应该实施“精神物质并重教学”的模式,即:在课堂教学的选择上,以精神课堂为方向,以物质世界为对象,实现中国人作学问的方式。
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师生倡导五阶段教学法。
第一阶段“获得性学习”:学生先学习的体现,师生共同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模式,学生借助学习单、微课、互助成长书等工具,实现学生个体、集体的先学习,先获得,先自由创造。
第二阶段“反馈性学习”: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及习得成果,这不仅仅是交流,对学生来说,更意味着对自己发现、思考、认知、创造等过程的系统化,在反馈过程中促成自信心的生长。
第三阶段“组织化学习”: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交流学习结果后,相互之间的问学与探究,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实现综合化的学习方式。
第四阶段“反思性学习”:融反馈、巩固、指导、提升、评价于一体的学习过程,为的是学习主体的知识建构与达标,是指向于教的价值引领与学的自主建构的一体化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阶段。
第五阶段“设计性学习”:教学重新启动的阶段,也是承接上一个学习过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学习参与,是将学习过程首尾相接、天然融为一体的基本过程。
如此看来,学习并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教学设计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而是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
因受到国学名家曾仕强的启示,李秀伟认为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应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思维,实现学校硬件与软件无痕的统一,内在的交融。他指出,物质系统不仅仅是建筑与设施,而是体现学生立场的一种教育关怀。
第一,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各种学生活动场所和硬件设施都带有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神韵。“论语广场”上,孔子像庄严肃穆;“易经广场”上,64卦整齐排列;“道德经广场”上,五千字全文刻满整个广场……
第二,学校的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中国建筑特点,力求体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学校的设计力求还原出教育情境的本来面目,充分挖掘并发挥环境资源,处处结合学生学习实践的需求。比如,校园里可以野营,楼顶上就能“摘星辰”,既培养了学生脚踏实地、独立自主的能力,又陶冶了仰望星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校园一角——食堂
第三,学校的每个角落体现了“体贴入微”的教育关怀,将有限的空间、时间,发挥出无限的作用。至此,学校成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场所,也成为每一个进入学校者能够获得幸福感、归属感的地方。
曾仕强先生在《易经的奥秘》中留下这样一段话:
人生只做三件事,知道此生为何而来,这是目标,知道如何完成,这是方法,知道如何做得更好,这是改善。三件事听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需要付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
办学、做教育,更是一份需要付出一生的情怀与责任。
如有任何办学相关问题咨询导师,或有意邀请导师入校指导,请与我们联系,欢迎交流。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江光满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