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新理念,解读CDS 2020版新指南更新要点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理解《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021年4月19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后简称为2020年版指南)重磅发布[1]!前面的文章已经列出了指南更新10大要点(《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终于发布,10大更新要点来了!一文速览),本文将介绍其中的更新要点的背景以及对临床的意义。
图: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发展历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上HbA1c已被广泛用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2]。2011年,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HbA1c≥6.5%[2]
鉴于HbA1c检测在我国尚不普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HbA1c的仪器和质量控制尚不能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要求,因此在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未推荐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2]。近几年来我国HbA1c标准化工作推进速度迅速加快,随着对HbA1c认知程度和测定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已完成HbA1c检测的标准化工作,此次指南更新将HbA1c≥6.5%作为补充诊断标准[1]
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促进多维度的血糖管理
 
HbA1c虽然是血糖监测的“金标准”,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不能反映低血糖,不能反映血糖变异性,不能反映HbA1c个体间差异等问题[3-9]。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可从高血糖、低血糖、血糖变异性的多维视角完善解析血糖控制状况,对HbA1c进行有效补充[10-11]
糖尿病治疗领域对于TIR的关注与认识不断增加,大量研究发现TIR与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妊娠结局等显著相关,基于中国人群的前瞻性研究就发现,TIR与2型糖尿病(T2DM)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呈负相关[12-13]
图:TIR与T2DM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负相关
随着持续血糖监测(CGM)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快速发展,血糖管理的全新指标TIR的监测也越来越便捷[1]。共识对TIR的推荐逐步完善,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1型糖尿病(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14]
本次CDS指南的更新中提到:“TIR应纳入到血糖控制目标中(B)”[1]
糖尿病防治新理念
推动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或)慢性肾脏疾病(CKD)不但是T2DM常见合并疾病,也是T2DM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15]。中国一项为期7年的前瞻性研究也显示,心血管疾病是T2DM患者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6]。因此,指南越来越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心血管风险评估为先的理念[17]
图:中国糖尿病患者死亡率
对此,2020年版指南在治疗路径上也做了一定的调整,针对合并有ASCVD(或高危因素)、心衰、CKD的患者,在生活方式+二甲双胍干预之后,即使患者的HbA1c已经达标,也建议使用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1]
图:2020年版指南的糖尿病治疗路径
此外,2020年版指南中再次强调了联合治疗的重要性——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1],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对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指南强调不仅限于新诊断T2DM患者,有一定病程且药物治疗或诊断时存在显著高血糖症状(HbA1c≥9%),可直接给予短期(2周至3个月)强化胰岛素治疗,可选择基础+餐时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或胰岛素泵[1]
创新推动降糖药物的进步
近些年来,新型的降糖药SGLT-2i和GLP-1RA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型降糖药物陆续展开的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发现,部分降糖药不仅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还能带来心血管获益[1]
胰岛素制剂也在不断的突破与创新,新型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越来越长,控糖越来越平稳,疗效与安全性越来越好[1,18]。其中,德谷胰岛素半衰期可达25小时,作用时间长达42h,作用曲线更加平稳,且变异性更小。实现了超长、平稳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更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1,18]
另外,创新药物双胰岛素类似物首次纳入中国指南,作为全球首个双胰岛素制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是由70%的德谷胰岛素和30%的门冬胰岛素组成,两种胰岛素组分在制剂中和体内均能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有效控制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3]
此次指南更新指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一般从0.1~0.2U·kg-1·d-1开始,于主餐前注射,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剂量直至达标。肥胖或HbA1c>8.0%的患者,可选择更高剂量起始。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每天1次治疗,剂量达到0.5U·kg-1·d-1或30~40U餐后血糖仍控制不佳,或患者每天有两次主餐时,可考虑改为每天注射2次[1]

除此之外,指南首次将GLP-1RA与基础胰岛素的复方制剂纳入指南,如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复方制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1]。在胰岛素使用剂量相同或更低下的情况下,降糖效果优于基础胰岛素,并且能减少低血糖风险,避免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1]

小结

该指南基于糖尿病诊断、评估及药物治疗方面的新理念和循证证据,依据国内外糖尿病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立足我国国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权威性、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特色,必将对提高和规范我国T2DM的诊疗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7-411.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10(1):4-67.
[3]Tamborlane WV,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Oct 2;359(14):1464-76.
[4]Bolinder J, et al. Lancet. 2016 Nov 5;388(10057):2254-2263.
[5]Bergenstal RM,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7 Jul 18;167(2):95-102.
[6]Battelino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Aug;42(8):1593-1603.
[7]Umpierrez GE, et al. Am J Med Sci. 2018;356(6):518-527.
[8]Zinman B, et al. Diabetologia. 2018 Jan;61(1):48-57.
[9]Wysham C, et al. JAMA. 2017;318(1):45-56.
[10]Agiostratidou G, et al. Diabetes Care 2017;40:1622–1630.
[11]Danne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7;40:1631–1640.
[12]Weiping Jia.et al.Diabetes Care. 2018 Nov;41(11):2370-2376.
[13]Jingyi Lu.et al. Diabetes Care. 2021 Feb;44(2):549-555.
[14]Battelino T, et al.Diabetes Care, 2019. 42(8):1593-1603.
[15]葛均波,等.中国循环杂志. 2020,35(3):231-238.
[16]Bragg F, et al. JAMA. 2017 Jan 17;317(3):280-289.
[17]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 Care. 2021,44:S111-S124.
[18]郭立新. 基础胰岛素的历史变迁:更长、更稳、更安全. 药品评价, 2018, 15(11):14-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