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过去是发配的地方,现在的宁古塔村民过年,喜欢干这三件事

提到“宁古塔”三个字,可能不少读者都会略有耳闻,它正是清朝发配罪犯的地方。然而,现在的宁古塔却只是一个小村子,村中村民过年的时候,还喜欢做三件事。至于这三件事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现代影视剧种类繁多,尤其是清宫剧更是层出不穷,无论是朝堂上君臣的明争暗斗,还是后宫中妃嫔们的相互算计,失败者终究躲不过一个共同的命运——发配宁古塔。一旦宫斗失败者听到“宁古塔”三个字时,往往会痛哭至崩溃,甚至要求皇帝速速赐死自己,免得到宁古塔遭受折磨。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作为“清朝官方发配流放地”,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以至于令宫斗失败者如此恐惧?宁古塔是清朝吴兆骞抵戍所宁古塔旧城,位于今黑龙江海林旧街一带。相传在很早以前,有满人六兄弟来到此处,并于此繁衍后代,最终才有了满人族群。满语中的“六”读作“宁古”,而“个”读作“塔”,因此宁古塔并没有塔,只是地名“六个”的意思。

众所周知,我国气候最寒冷之地就是东北三省,而东北三省中最冷的地方就是黑龙江。在此之前,黑龙江一带虽然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但当地人靠狩猎捕鱼为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在宁古塔城内外仅有住户三百家,村落十分荒凉僻静。顺治十八年时,吴兆骞曾在《上父母书》信中描述过宁古塔的苍凉景象,信中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由此可见,宁古塔的确实是苦寒之地,令江南人士望而生畏。

时隔数百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宁古塔也从当年令人可怖的“地狱”变成了一个现代化村落,该村归属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管辖,更名为古城村,成为东北地区数十万村落中普通的一员。

作为历史中一处不可忽略的地点,宁古塔同样也有旧城遗址,著名的清初古城址就坐落于此。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乡古城村西侧,有一处面积为29000平方米的旧城遗址,为1663年至1666年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是清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宁古塔分内外城墙,内城为正方形,周长664米,现仅存东墙全部和北墙110米。城垣用黄土和石块混合垒筑,曾出土陶片,灰布纹瓦和青花瓷片等,对研究清代东北边疆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如今的宁古塔村落,俨然已经成为当地的“模范村”,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建设下,家家户户盖起了红砖房,土地增产增收,生产收入显著提高,或者安稳而幸福的日子。每逢过年时,家中的妇女们都要忙活起来,煮上一锅红豆,用黏面包豆包,还要取出户外冻得邦邦硬的豆腐,与白肉、白菜炖上一锅香喷喷的菜。至于男人们都在做什么?他们的任务更加艰巨,不仅要在院子中杀掉肥头大耳的“年猪”,还要将猪血用盆收集起来,放些盐巴等佐料灌上血肠,准备大年三十的晚上好好享用一番。

杀年猪,灌血肠,包粘豆包,就是宁古塔人最喜欢干的事情。“宁古塔”的名字虽然没有改变,可是随着国力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谈“宁古塔”色变。人们对宁古塔印象的转变并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只有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世间便没有可怕的“地狱”,反而那些可怕的“地狱”也会变成“天堂”。

参考资料:《大清宁古塔》东北出版社出版 郑秀文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