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节宏才,高山仰止——闽南英杰章文炳
“溪流东下潮声壮,山势西来地脉雄。”(明代漳州知府陈洪谟诗句)漳州地理依山面海,南边大海辽阔,北边群山耸峙。仁山智水,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明朝进士、重庆知府章文炳就是这样一个诞生在闽南大地的英杰。其高风峻节和出众才华动人心魄,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追思怀念,催人奋进。
章文炳(1576~1621年),字明会,号被龙,别号火苑,长泰县钦化里人(今长泰县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历升员外郎、郎中,后出守重庆,任知府。
根据族谱记载,章文炳父亲父章有猷从事杉木生意,“和睦邻里,救贫恤乏”(康熙版《长泰章氏族谱》)。母亲林氏“勤俭孝顺”,拾金不昧。夫妇有“天下之积德者”之誉。他们育有六子一女,长子为章文炳。古人取正式的名字都是郑重其事的,所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章文炳”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就是文章炳焕,有文采的意思,这似乎寄托着父母对他的厚爱和期望。章文炳果然不负所望,“自髻龄时,雅嗜经史,文章诗赋无不通晓”,早岁考取秀才,33岁中举,37岁金榜题名。
▲乾隆版《长泰章氏族谱》关于章文炳的记载
章文炳在考取秀才后,住在天柱山上继续攻读。天柱山位于长泰东南部,大小峰峦二十几座,最高点海拔九百多米,“高峰锁云,四面斗绝,下临尘寰,一目千里”“为临漳第一胜处”(曾循《天柱山记》)。《闽书》作者何乔远在《游天柱记》说:“漳多山,天柱最高,亦惟天柱最胜。”名士学者,多有慕名而来登临游历的,并留下了许多诗文,这些诗文里最突出的要数章文炳的《天柱山赋》了。
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一般要求押韵,大多还讲究对仗。押韵又讲求对仗的叫骈赋,押韵但少对仗的是文赋。在现代文学里赋几乎消失了,但是在古代,特别是汉代和魏晋时期,赋一直的是和诗歌并称的,所谓“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而与诗相比,赋,特别是大赋,篇幅长,纵横铺陈,驰骋想象,写作难度更大。作赋,对于一个人的才学是一种考验。张衡作《二京赋》,精思竭虑,十年乃成,可见其难。因此,在许多时候,赋的风头甚至盖过诗,特别是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司马相如一赋而封,左思赋成,洛阳纸贵。章文炳写的《天柱山赋》就属于高难度的骈赋,大赋。
《天柱山赋》洋洋三千余言,鸿篇巨制,大气磅礴,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天柱山险要的地理形势和山中种种壮丽的景观,涵盖峰峦、涧壑、岩石、洞窟、楼阁、山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泉水瀑布等景物,以及朝晖夕阴、四时景致。视线或俯仰或环顾,听闻有动有静、有远有近,穷形尽相,全景呈现,犹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
文章所写,基本是实有景象,但其笔触铺陈渲染,淋漓尽致,出乎尘表;其思绪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浮想联翩。如概写山之高之大:“是山也,肘腋三州,瞬睫千里;控引闽粤,衡岭与齿。重冈袭冢之所翳堁,累岩叠崥之所峢迤。日月为之蔽亏,鸿鹏为之折弛。”形容贴切而形象;写山中飞禽走兽:“则有羽族叶萃,毛宗麟比,飞游历乱,乍惊乍喜;彩文怪质,迅翮瞿视;啸弄清寂,翩翩逦逦。”描绘生动活泼;写山泉“杳冥黮漶,泉声暗澓。骤而听之,滴滴冷冷,若钟韵之既蹙;徐而审之,潺潺湲湲,若琴弦之初扑。倏如细雨之历阶,又如和风之敲竹,铿锵靡靡,商角盈耳。”联想丰富,比拟巧妙。至于条理清楚,错落有致,笔墨灵活,辞藻丰富,更是突出:由地理位置而山中景象,由宏观而局部,全文三千多字,有条不紊。文中辞藻之丰富,穷尽写山写石词汇,生字僻字之多,令人生畏。全文押韵对仗,笔力雄健,精神贯注。堪称才气横溢,力能扛鼎的稀罕之作。
这篇赋,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为人传诵,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名士曹学佺、林古度游天柱山,即慕名拜访在山中读书的章文炳,并请他当导游,一同游览天柱胜景。事后,将此事写入其游记《天柱山记》中。此时,章文炳27岁,已考取秀才,但还没有中举。《天柱山赋》很可能就写于他在山中读书的时候。因为就住山中,对于山中的景物十分熟悉,了然于胸。这篇赋也说明,章文炳读书,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书。他读懂了天柱山雄伟雍容的气度,也读懂了山水的品格与情趣。父母的仁德与天地的博大共同滋养了章文炳的心灵。
章文炳在山中潜心读书,日与诗书山水为伴,届期参加科举考试。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考中举人,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登癸丑进士(二甲第23名)。考中进士后,经考核,初授户部主事。据《长泰县志》(乾隆庚午版)记载。章文炳在任上,“差理明智,草场疏,革弊蠹”,随即升员外郎、郎中。之后,章文炳出守重庆,任知府。
明代,重庆府隶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辖2个州、11个县、1个厅,府治在巴县。重庆的地理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至今仍有石柱、秀山、酉阳、彭水4个自治区。民族关系一直是重庆的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明朝建立后,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统治沿袭了元代的土司自治制度,“不废土司,因俗而治”,因此受到各土司的拥戴。但是,皇帝朱元璋对于这些少数民族仍存有不信任、疑忌心理,一直希望能“改土归流”。“土”就是“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自治制度,“流”就是朝廷派任流官,由政府派出官员管理地方事务。到了明代中后期,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自治,特别是对土司的继承关系干预过甚,世袭土司经常要向流官行贿,如天启初年,水西安位继承祖父职位,贵州分守兵备副使邵应祯就向安氏索“金银常例不下两三千金”。而不纳金者,“承袭有积至二三十年不得职者”。万历年间奢氏首领奢效忠死后,奢效忠亲弟奢崇明与效忠庶子奢崇周争夺土司职位,永宁总兵郭成、马呈文即利用双方混战之机,出兵趁火打劫,将“奢世九世积财,搜掠一空”。而在奢崇明代理永宁宣抚使后,流官仍以“行堪未定”为由拒绝认定其合法地位,并多次向朝延议请将永宁地区“改土归流”,对土司施压。吏治的腐败使得明统治者与土司矛盾日趋复杂、尖锐。明宣德、正统以来,湘、黔、川三省边境少数民族与流官的摩擦不断。
在这样的吏治背景下,章文炳可以说是个异数。据《长泰县志》,章文炳上任后,“急於兴利除害,神于发奸摘伏,关节谢绝如包阎老,兴贤育才如汉文翁,士庶口石皆碑,两台奖章交荐。”文中提到的“包阎老”,就是宋代名臣、开封知府包拯,人们熟知的“包公”。司马光在《涑水记闻》(卷十)说包拯“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吏民畏服,远近称之。” 汉文翁是指汉代名臣、蜀郡郡守文翁。据班固《汉书·循吏传》载: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奖掖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后来汉武帝因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文翁也因此被称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校长”。他去世后,“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以包拯的清正,文翁的教化之功比拟章文炳,足见章文炳为官的作为和声誉了。
不幸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重大的事变发生了。
事情得从努尔哈赤起兵反明说起。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叛军接连攻占了沈阳和辽阳,边事紧急,朝廷募兵支援,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自请调拨军马前去支援,获得朝廷赞许。奢崇明就遣女婿樊龙和部下张彤等人领兵到达重庆。樊、张的军马到达后,在重庆驻扎下来。四川巡抚徐可求到重庆催促发兵,樊、张“百计支吾。初则止报三千,继而愿增一万。”(朱燮元《督蜀黔疏草》)同时,樊、张还索要高额“安家银”,但是当时国库空虚,朝廷无法发饷,地方只得“搜挪捐借”(同上)。为筹饷,身为知府的章文炳“捐俸犒给”,把自己的薪俸都捐献了。
九月十七日上午,徐可求在教场检阅点兵,道臣孙好古、骆日升、李继周,知府章文炳等官员等陪同。点核时发现听候调遣的兵员虽然增多了,但是里面有许多是老弱没有战斗力的。徐可求于是要求先淘汰老弱兵员,然后发兵发饷(部分)。饷银不足,又欲行淘汰,而樊龙、张彤对朝廷已久蓄不满、愤恨,于是“乘机呼噪,统众溃乱,拥上帅台,手刃巡抚,并杀陪巡道骆日升”(乾隆庚午版《长泰县志》),局面失去控制。作为知府的章文炳“挺身正言理论,亦遇害。”(同上书)事变中被杀官员二十多人,前面提到的孙好古、骆日升、李继周等官员全部遇难。
樊、张部属督令夏允中发觉知府章文炳也在乱中被杀了,深为痛悔,急忙令部下并章文炳家人寻找其尸体收殓。在检点章文炳的家当行囊时,发现只有几件破旧的衣服而已,皆叹息不已。让人找了一具上好棺木厚殓,并派人护送上船,出城安置。
这时正逢孙好古的尸体也先行出城。当时女中豪杰、忠于朝廷的秦良玉代理石砫宣抚使,而孙好古为四川按察使,前后在蜀凡十年。石砫宣抚使在其管辖之下,与秦良玉有上下交谊。秦良玉闻孙好古死讯,觅尸装殓,运送出城,洒泪祭奠。闻知知府章文炳也被杀,于是一并祭奠,悲泣痛哭。消息传出去,远近百姓,都来相送,两岸皆白,哭声震天。《明史》为章文炳为立传,褒赞章文炳“治行廉洁,吏民爱之”,并记下了感天动地的一幕:“丧出江上,夹岸皆大哭。”
发生在边远地区重庆的这件事情,还是传到了朝廷,太常寺卿朱光祚、兵部左侍郎陈邦瞻认为章文炳“清风惠政,感动民夷”,奏请朝廷赠恤,朝廷依奏下旨,“命赠炳太仆寺卿,萌一子本卫副千户世袭。”并在圣旨中赞誉章文炳“读书能见三代,守己无愧四知。”“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远古的朝代;“四知”是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是东汉杨震拒绝属下私送厚礼时说的话。赞语的意思就是说章文炳学问渊博,上及夏商周三代,为官清廉,律己有如汉代的杨震。
章文炳的事迹感动了百姓,感动了朝廷,甚至感动了叛军的首领,但又不止于此,到了清朝,雍正皇帝也被章文炳的事迹感动,特诏令奉祀章文炳于忠孝祠。
天下依赖百官来治理,官吏的良善与否,关系国家存亡,更关系百姓祸福。章文炳堪称清官、好官。他为人“忠孝友爱”,“ 凡族中叔兄弟侄贫乏不能娶者,送白金与之娶之”(族谱);为学勤勉专注,才华卓著,文章驰名;为官尽职尽忠,清廉睿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风雨飘摇的明末,吏治的腐败已经不可收拾,而章文炳,这个出自我闽南大地的英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异类感其诚,举朝高其节”,其才华的出类拔萃,其品格的伟岸崇高,犹如巍巍天柱山,屹立于天地之间,令人仰止。
文图 | 林炳春
图文排版 | 徐世庆
审核 | 林志宏
关注闽南文化研究会
共同复兴闽南文化
历史 | 文化 | 生活
—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