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富贵”观念

《论语》中的“富贵”观念

-1-

千百年来,人们对富贵的追求从来们有停止过。

论语》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大意是: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就不会接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怎么能是君子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在孔子的观念中,对富贵的追求是每个人都应有的权利,孔子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而是反对不符合仁德而达到的富贵。

-2-

论语》中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大意是: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手执马鞭做一个车夫,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还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富贵的追求,应该符合到,如果不符合道,还不如做自己喜欢的事呢。

史记中记载:

季氏办事也竟然凌驾于鲁国国君之上,鲁国出现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因此鲁国自大夫以下都不守礼分,超越职权违背了正道。所以孔子不愿意再在鲁国做官了,退闲在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这些典籍,学生们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来自远方,无不虚心向孔子求教。

这是在孔子面对不符合道的前提下的富贵,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例证。

-3-

《论语》中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大意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可见孔子在推崇通过正当的方式获得富贵,否则对于他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4-

《论语》中: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大意是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这样可以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然富裕却又好礼的人。”

《论语》中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大意是: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富贵之时容易骄横、傲慢,贫贱之时容易谄媚。所以孔子说,富贵不骄横、傲慢,懂得尊重别人是很好行为;贫贱不谄媚,并且心中无怨恨,是很好的行为。

-5-

后世也提出来很多关于处富贵或者贫贱时的警示名句

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则弃诗书矣。

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享家业,则忘勤俭矣。

问祖宗之泽,吾享者是当念积累之难;

问子孙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倾覆之易。

富贵,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灾也。

声名,谤之媒也。

欢乐,悲之渐也。

富贵如传舍,惟谨慎可得久居;

贫贱如敝衣,惟勤俭可以脱卸。

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而其后必昌。

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则其福必臻,而其家必裕。

处富贵之时,要知贫贱的痛痒;

值少壮之日,须念衰老的辛酸;

入安乐之场,当体患难人景况;

居旁观之地,要谅局内人苦心。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奢者心常贫,贫者心常富。

贫贱时眼中不着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

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要得富贵福泽,天主张由不得我。

要做贤人君子,我主张由不得天。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

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慕人善者,勿问其所以善,恐拟议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

济人穷者,勿问其所以穷,恐憎恶之心生。而恻隐之心泯矣。

贫贱人栉风沐雨,万苦千辛,自家血汗自家消受,天之鉴察犹恕;

富贵人衣税食租,担爵受禄,万民血汗一人消受,天之督责更严。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贫贱忧戚,是我分内事,当动心忍性,静以俟之,更行一切善,以斡转之。

富贵福泽,是我分外事,当保泰持盈,慎以守之,更造一切福,以凝承之。

富贵家不肯从宽,必遭横祸;

聪明人不肯学厚,必殀天年。

炎凉之态,富贵其于贫贱;

嫉妒之心,骨肉其于外人。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

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奢者心常贫,贫者心常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