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发红 | 周仁还能回府吗?
周仁还能回府吗?
——浅谈杨升娟夺梅板秦腔传统戏《周仁》
文/郭发红
大明御史、关学士子杨爵为民请命,犯颜直谏,虽人生坎坷,但名标青史。与杨爵同村人杨升娟,2021年5月13日在南京唱念做打,激情演绎大明朝周仁夫妇知恩图报、舍身取义的故事,喜摘中国戏剧梅花奖。6月30日,杨升娟领衔以夺梅板的《周仁》向广大观众进行了首场汇报演出,西安易俗大剧院座无虚席,掌声如潮。
《周仁》是百年剧社三意社,对上演了百年、秦腔名戏《周仁回府》的升级版。这里不说这部戏是如何的从剧本、音乐、导演和舞美等多方位提升打造,也不说第九代“活周仁”杨升娟又是如何震撼的进行艺术呈现,单看这剧本名称,只有“周仁”,没了“回府”,看了戏,果然是周仁没有回府,他要给妻子李兰英守墓。人们不禁要问,周仁还能回府吗?似乎周仁不回府(指官复原职,或加官进爵,或坐享清福)就不圆满,又好像周仁的那些委屈,那些哭声,那些泪水,还有人们对忠信仁义的推崇,对厚道实诚的褒扬,对好有好报的夙愿,都一下子落了空,委实有点茫然若失、惆怅满怀的感觉,这是咋回事啊?
原版《周仁回府》的故事梗概是,明朝嘉靖年间,严嵩专权,陷害大臣杜鸾,以致杜家被抄。危急中杜公子杜文学出逃,临行前将妻胡秀英跪托义弟周仁。周当年任兵部郎官,解粮上京于长江(一说黄河)风浪中落失皇粮银饷被问死罪,正是杜出手相助,得以生还,两人义结金兰。随杜公子逃亡的另一门客奉承东,也是落难书生,被杜公子收留,谁知他卖主求荣,杜被押入大牢。严嵩管家(一说干儿子)严年垂涎杜妻胡氏美色,遂与奉承东定计,赚来周仁,先强行与周冠戴(赐官),后逼周献嫂。周仁想着先救兄命,无奈应允。杜被开成活罪,流放岭南,而严年强纳杜妻却时不待人。周仁忠信为上,妻李兰英侠肝义胆,二人生离死别,李兰英代嫂慷慨赴难,杀贼不成即自刎身亡。后杜家平反及杜公子有战功凯旋而还,因不明真相而寻着忘恩负义的周仁雪恨,不想周仁找上门来,不容开口,便是一顿的饱打。周仁体无完肤,爬妻坟前哭诉。杜文学夫妻团圆,方知错上加错,急奔坟前请罪,杀严年及奉承东以祭亡灵,并扶起周仁一同回府。
《周仁回府》久演不衰,而且屡出名角多有大师。解放前三贤故里渭南下邽,四月八庙会上唱擂台戏,这边请来了西安易俗社的须生雒秉华,唱的正是《周仁回府》,呼啦一下子观众都倒向了他这边。再后任哲中得到东方莎士比亚、《三滴血》编剧范紫东先生指点,将周仁由须生改为小生行当,并扬长补短,遂成任派宗师。还有将《周仁回府》演出3000余场的李爱琴老师,华阴籍的卫赞成老师,他俩是秦腔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有梅花奖获得者李小锋、谭建勋等,他们今天仍活跃在舞台上,都是“活周仁”。年轻一代的“活周仁”当推八○后的杨升娟,她是李爱琴老师的关门弟子。
新版《周仁》,故事情节基本与原版《周仁回府》相符,该是受限于申报梅花奖规定的两小时原因吧,三意社将有关的过场戏和配角戏简化或删减了,如杜文学“托妻”、奉承东“献杜”、严奉二贼合谋“陷周”和杜文学流放“起解”的戏,增添了“悔路”中的“凤冠”道具,增加了“刺严”中周仁当主婚人和四个文武官员一面贺喜吃酒、一面嘲讽周仁的戏,尤其结尾出人意料,当杜文学夫妇邀请周仁回府时,周仁扶着妻子坟头的松树枝干,坚定地说,你们回去吧,我要为妻守墓。笔者以为,这可能是新版《周仁》与原版《周仁回府》的最大变化。
周仁不愿回府,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周仁急需要陪伴亡灵,与妻诉说。之前以李代桃,保护嫂嫂逃亡奔命,晓宿夜行,最害怕暴露而功亏一篑,即便在“夜逃”的“冷凄凄荒郊外”,也不敢走近坟头,只是远远的小祭一番,朝着书写“杜文学之妻胡氏秀英”的墓碑悄悄地“哭妻几声”。现在杜公子衣锦还乡,自己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大大方方的陪伴亡妻,祭典亡灵了。再者,周仁期望妻子天上有灵,地下有知,能够彼此聆听各自的委屈和无奈。周仁明白,妻子是替自己去死的,他欠杜文学的恩情,是妻子为他还的,如今“情也尽了,义也全了”,但妻子慷慨赴死,她的内心也会有挣扎和无奈啊。同理,周仁陪妻子前去,而且还当主婚人,虽然这是掩人耳目,但他的内心是如何的煎熬和难堪啊!还有,之后周仁在“刺严”酒宴上遭遇文武官员的冷嘲热讽,在那个“夜逃”遭遇老仆人吕忠的怒骂拐杖,和在惊魂未定中见到哥哥,不容开口便遭一顿鞭打(新版是兵卒鞭打,原版是杜文学棍打),这多日的郁闷和委屈一股脑儿地都要说将出来,他需要倾诉,需要从头说起。“愿已偿债已还无有遗憾,问贤妻今夜晚魂归哪边。生不能常恩爱百年相伴,九泉下与贤妻共话团圆。”如此这般,岂能一走了之。
其二,周仁厌烦了官场,不想自陷泥淖。官场结党营私,尔虞我诈,虚情假意。想我(指周仁)当年押运皇粮,浪中翻船,本是天灾,竟被人构陷,差点丢了性命,即便在杜门屋檐,也是沾泥带水,险象环生。再如杜公子一身荣耀,也不免飞来横祸,杜公子没有死,但我妻李兰英安在?大明王朝啊,狱案堆积如山,冤案层出不穷。像我一介书生,只知忠厚仁义,不好虚与委蛇,势必仕途坎坷。再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即使当了官,何时才是头?如果再来一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话,岂不葬送了卿卿性命?“叹人间多荆棘世途艰险”,想我妻“孤寂寂埋荒丘隐恨长眠”,故不回府者安。
其三,即便周仁回了府,又能如何?他已被这个世事折腾得失魂落魄了,没有精气神了,他与李兰英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现在阴阳相隔,再让他每天见到杜公子夫妻和美,不免越发悲伤,所以还是远遁的好,“李兰英秉侠义人神共鉴”,有此心灵栖息之所,夫复何求!
但笔者还是和较多的戏迷一样,认为周仁回府才得圆满,这倒不仅仅是此文前面提到的一些原因,其主导因素是儒家倡导的自强不息、愈挫愈勇和社会担当。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秦腔传统戏,为什么就把主人公叫“周仁”呢?周,周朝周公之“周”,周公制礼作乐,周人以德治国,易中天在其《中华史》中说,周公是“文化的始祖”,周朝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周人谐音周仁,这个“仁”恰是儒家的思想精髓,它与周公创立的礼乐文明和德治思想一脉相承。《论语》出现“仁”字达109次之多,“仁者爱人”即仁爱之心,大爱无疆,问题是如何落地?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仁者本有牺牲精神,还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咬定青山不放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吧。
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周仁”称谓凝聚中华文化,自是小我服从大我,小溪汇入江河,这就要求周仁回府,如此名副其实,正如东汉徐干《中论》所言“仁爱普殷,惠泽流播”,也不枉周仁之委屈,不枉观众之关切了吧。
作者简介:郭发红,陕西渭南人,渭南市作协会员。有书稿《结草衔环话感恩》《穆如清风读诗经》,其他豆腐块文章散见于相关文学平台。愿“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努力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