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巴国⑥ | 再说“錞于王”
一件古老的巴国重器
一段传奇的出土经历
一份绵长的祖源记忆
一曲永恒的巴渝赞歌
錞于是古代一种乐器,最初的功用主要是作为军乐器,《周礼》中记载西周时期:“以金錞和鼓”,也即錞于与战鼓配合使用。敲击时,其“声震如雷”,威慑敌胆。随着岁月流逝,其用途逐渐扩大,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战国——西汉早期的巴人社会,錞于广泛使用在战争、宴享、祭祀等场合都能见到虎钮錞于身影,堪称巴国“国之重器”。
这件虎钮錞于高1700px,重30公斤。是目前国内同类完整器物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錞于,故有“錞于王”的美誉,现陈列在三峡博物馆二楼的“远古巴渝”展厅。该錞于自从出土后,已先后有多位学者、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宣传,但仍有更多的故事鲜为人知,有更多的文物内涵有待发掘。
錞于王出土于重庆万州甘宁镇,1989年夏,洪水肆虐川江,位于支流的甘宁红旗水库不断开闸泄洪,某一天,趁关闸时,村民们从水闸下方河道的巨石缝中发现了这件绿莹莹的奇形怪状的东西,当地文物管理所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查看,确认这是一件国宝级文物——虎钮錞于。敏锐的专业工作者还发现这件錞于上的老虎尾巴没有了,但断口又是新茬,这说明是才断裂不久的。于是发动村民广泛寻找。当时,他们自己也没报多大希望。毕竟一个青铜小尾巴实在太小,可能埋藏的地点又太大,有可能是很远的上游,有可能是附近的高山。然而,最后的结果令人喜出望外,村民们在虎钮錞于发现地不远找到了老虎尾巴!细心的观众参观三峡博物馆时,还可以见到老虎尾巴与虎身的粘结点,请记住它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段传奇经历。
对于“錞于王”的出土地甘宁镇,大家是不是非常陌生又似有耳闻呢?没错,这里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甘宁的故乡,镇因人而得名。“錞于王”刚出土时,村民中广泛流传着甘宁将军的宝物重见天日的说法。其实,这件宝贝制作的时代比三国至少要早上500余年。它与巴人历史上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廪君有关。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了一段神奇的巴国开国之君的历史:“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则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之。”
这件虎钮錞于上的挂钮及纹饰图案代表了廪君后裔们对英雄祖先的怀念与记忆。《后汉书》中关于廪君魂魄化虎,巴氏“以人祠焉”的记载在錞于上真实地体现出来。在錞于盘面上醒目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的老虎作为挂钮,高高矗立的虎钮正是廪君魂魄的化身,遍布虎身的漩纹则将百兽之王进一步神化,以虎钮为中心,一周雕铸有独髻人头、羽人乘船击鼓、鱼、鸟、手心花蒂、云气等纹饰,展现了两千年前古代巴人的生活环境和生业方式。特别要注意的是立虎形钮与独髻人头的位置关系,张开的虎口下方正对人头,这正是巴人关于“虎饮人血”的祖源记忆,独髻人头则表达了“以人祠焉”的祭献。白虎也是巴人的图腾,并广泛刻铸在青铜器上。
虎钮錞于是巴渝文化最具代表性器物,也是最能代表巴渝人文精神的文物,从文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巴人缅怀先辈、虔诚奉献的息息乡愁,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处世哲学 ,“天性劲勇”、“质直好义”的英雄本色 。
展览名称:神秘的巴国
展出时间:2021年4月17日——8月15日
展览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四楼临展厅D
观展方式:免费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