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安钟鼓楼

西安钟鼓楼是西安钟楼和西安鼓楼的合称,位于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市中心,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

西安钟楼是一座体现明代中国民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宝顶通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我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屋檐四角飞翘,如鸟展翅,由各种中国古典动物走兽图案组层的兽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衬托下,给人以形式古朴、艺术典雅、色彩华丽、层次分明之美感。高处的宝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使这座古建筑更散发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魅力。

由钟楼北侧台阶而上,一层大厅天顶"万道霞光"的圆形彩绘图案首先映入眼帘,四周伴有184块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鲜亮艳丽、栩栩如生。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这三块牌匾由于钟楼2楼展厅装修的原因,已经被展柜遮挡住了)将钟楼的价值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色彩给予恰如其分的体现和评价。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

主持修建鼓楼的有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重修后的鼓楼,面貌崇隆敞丽,灿然一新。登楼远望,闹市风光、秦川景色历历在目。

西安鼓楼: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悦耳之声了。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基座宽38米,长52.6米,高7.7米,通体用青砖砌成。南北正中辟有券洞,供人车出入,高、宽均为6米。鼓楼主体建筑位于基座中心,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上覆盖绿琉璃瓦,属于重檐、歇山项式。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层次更为分明。以前在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乃是在重修鼓楼竣工后巡抚(陕西)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80年)所题,北面为"声闻于天",字大盈间,苍劲挺拔,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额毁于"文化革命"之中 。折叠

每个老西安人都清楚记得在鼓楼南北屋檐下曾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业务科长喻军说:"'文革'时期两块巨匾被摘下砍断并焚烧殆尽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一个是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另一个就是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 就只有一匾了两块牌匾被毁后不但是对陕西省文物的巨大损失而且也成了西安市民心中的缺憾。为了给后人一个交代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从1982年起所就萌发了恢复两块牌匾的念头并开始了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此后的1988年以来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就在呼吁两块牌匾的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进来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及'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及老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2004年7月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

两块牌匾的恢复不仅了却了文物工作者和广大市民长久期盼的心愿和缺憾更为鼓楼增添了灵魂和神韵它将随着历史的延续永存史册无论为勉励后人或是为文物价值本身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步形成方案后所配合西安市文物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审议工作收集了近百张有关老照片从恢复方案的雏形、探讨到初步决定经过了无数次不懈努力与商讨和磨合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恢复牌匾的事情就只有先搁浅了……"折叠

(0)

相关推荐

  • 紫禁城的晨钟暮鼓(上)

    路过鼓楼上百次,从来没有想过,那地方会是一个景点.宛如当年住在紫禁城的人,他们也不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所在. 假如没有钟鼓楼,谁知道四九城什么时候关门,什么时候开门?白天困在城里可以依靠太阳的高度 ...

  • 西安钟鼓楼——西行散记(54)

    西安钟楼.鼓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是明清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万 ...

  • 话说西安城隍庙

    西安城隍庙是明.清时期风格的坛庙建筑,天下三大都城隍庙之一,与北京.南京城隍庙齐名,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东侧,占地约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66平方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城隍庙是中 ...

  • 话说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西安明 ...

  • 陕西7|西安——钟鼓楼、兵马俑及大唐芙蓉园

    又是一年的夏天,自驾车去北京途中路过西安,当时包茂高速达州至安康段还未通车,走的是210.316国道,经镇巴住一晚上后,在城固上京昆高速到西安,穿越秦岭隧道,秦岭服务区修得很有特色. 第2天(8月9日 ...

  • 帖真人隶书《十大名楼诗文荟》 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南京阅江楼、昆明大观楼、山东蓬莱阁、山西鹳雀楼、长沙天心阁、西安钟鼓楼、宁波天一阁

    帖真人隶书《十大名楼诗文荟》 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南京阅江楼、昆明大观楼、山东蓬莱阁、山西鹳雀楼、长沙天心阁、西安钟鼓楼、宁波天一阁

  • 《西安钟鼓楼》

        <西安钟鼓楼>                   张帆 钟楼,鼓楼 两张嘴巴,相互诉说 或者,两只耳朵 相互倾听 夜色欲将其淹没 数百年历史欲将其淹没 那个叫明的朝代 从洪武  ...

  • 钟鼓楼广场 美食街一瞥——西安行系列(7)

    西安钟鼓楼广场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广场东侧屹立着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钟楼,西侧屹立目前所存在全国最大的鼓楼.钟鼓楼广场是一项古迹保护与旧城更新的综合性工程.环境艺术设计沿着"晨钟暮鼓 ...

  • 话说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 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 ...

  • 西安打算将有关烟草烟雾危害的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为了创建无烟环境,减少吸烟的危害吸烟对公共健康,保护公民的健康权以及建设高质量的宜居城市,27日<西安市吸烟控制条例草案>已提交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初步审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