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自主研究中心 | 从零起步学看一篇论文:看论文的时候要做些什么?

大家好,欢迎来到论文自主研究中心。初次见面,作为研究中心负责人花花,我将为大家介绍论文自主研究室的一些不成文的可爱小规则:

1、 研究中心开放时间为每周六,如有重大论文发表会酌情增加开放时间

2、 本研究中心强调自主探讨、各自理解、只划重点不强制输出、不捆绑销售

3、 研究中心口号:论文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爱看不看

以上规则,望周知

本次研究样本:《意见壁垒:社会化媒介传播中的聚积效应与化解之道》

本次研究主旨:以该篇论文为例,讨论在初级阶段,阅读一篇论文的时候可以做笔记,如何以论文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次研究方法:手把手沉浸式带读

论文阅读三步走

㊀ 阅读标题,提出问题

㊁ 阅读全文,整理框架

㊂ 回到问题,标记重点,记录概念

标题:意见壁垒:社会化媒介传播中的聚积效应与化解之道

摘要:

阅读完成后提出问题:

1、 什么是意见壁垒?

2、 社会化媒体中的意见壁垒是怎么产生的?

3、 聚积效应和意见壁垒有什么关系?

4、 社会化媒体中的意见壁垒要如何化解?

5、 从摘要看,意见壁垒和传播隔阂有无区别?

6、 信息茧房在意见壁垒的形成机制中是如何作用的?

接下来就要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让自己的阅读更有针对性,而不是毫无目的的读,以至于读完了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读了个什么,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可能的问题答案,并同时整理论文的框架。

在多媒体传播时代,网络空间以其独有的传播生态衍生特有的人际关系,成为公共舆论形成的重要平台。社会化媒体的高速发展在给公众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将社会分割成为多个“圈子”群体。同一意见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观点相对一致,沟通频繁,而不同意见群体之间因观点不同,互不交流、甚至相互对抗,最终形成“意见壁垒”。这些壁垒为社会群体间的沟通、社会族群矛盾的缓和社会及个体决策都带来了消极影响。

诚然,多媒体的融合改变并引导了整个舆论生态,譬如,对于公共话题,微博总能展现出比微信更宽泛的舆论动员能力,而微信所聚拢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群,它对严肃内容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可见,微信和微博促进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具有“有限理性”特征的个体决策更加合理。媒介主体对异质信息的接触有利于削弱网络舆论极化现象,网络新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共识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既有的文献表明,学界针对不同网络意见圈子之间的“意见壁垒”现象较少有讨论。毋庸置疑,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微信和微博生态的复杂性对公共领域的建构起到了双向极化现象,一方面,多元传播媒介打开了民众参与公共事件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复杂的舆论生态难以消解不同参与群体的“意见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说,形成“意见壁垒”的舆论生态并不是线性的,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就必须在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下,培育网民理性人格,提升公众对网络群体事件的整体心理认知和网络话语竞争的适应能力。

【作为论文的开篇,一般目的是作为研究/文献综述或者介绍研究目的,通过阅读第二段可以直接明确的得出作者的研究目的,对于把握全文结构非常有帮助】

一、“意见壁垒”:管窥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另一侧面

——概念论述

社会化媒体让公众享有更多选择信息的空间,有利于其更好地实现信息编辑能力。公众在此基础上往往容易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个体借助于社会化媒体进行交流,强化了群体认同 。群体内部成员的兴趣爱好和立场观点趋同,而对于外部群体,则在思想意识上表现出趋异的显著倾向。群体认同促使个人采纳群内流行的意见,排斥外群异质思想因子 。由此,不同群体间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 “意见壁垒”。所谓意见壁垒,是指在社会化媒体中,不同圈子、群体之间的意见相互排斥,无法沟通和交流,像一个无形的壁垒相互隔绝。尽管意见壁垒现象在当前学界较少受到关注,但在社会化媒体情境中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传播现象。

【作为全文的开篇段落,这里系统的化的说明了意见壁垒的概念,并阐述了意见壁垒的形成原因,回答了上述我们提出的问题1和问题2,对上文的整个开篇做了补充,是后续段落阅读的基础】

二、“意见壁垒”现象:多媒体传播失序的多元表征

——产生原因论述

“意见壁垒”现象的形成首先来源于媒体传播中的“信息茧房”效应,随着社会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其需求和利益诉求也更加多样化。群体价值认知的归属是个体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过程,“意见壁垒”的形成反映出社会族群分化的现实。社会化媒体情境下“意见壁垒”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媒体传播中的“信息茧房”效应

在社会化媒体情境中,意见的自由组合是一个显著现象。表面上看,人们借助网络交往似乎更加自由开阔,而实际上则很可能陷于自我选择的特定人际群落。这些群体内部之间信息共享,解读趋同,观点逐渐固化和强化,对不同的意见则会排斥。群体中的社会个体在接受信息和表达意见时,往往基于自身原有的经验,或者受到所处群体意见的影响。久而久之,在信息茧房效应不断增强下,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加分明,壁垒也愈加显著。

(二) 群体心理认知的价值归属与排斥

个体在群体环境下往往会出现不理性的行为,与之相应的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倾向于保持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但对别的群体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我、他”的区隔意识。社会化媒体时代,这种对“我群”的归属和对“他群”的排斥现象更易凸现出来。

(三) 现实族群分化的投射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个体的自主性增强,收入水平、文化差异、政治权利等不同使得族群分化明显。在社会化的媒体中经过自由的“化分”和“化合”,从而形成各种异质性的网络圈子。社会化媒体为公众表达诉求提供了便利,不同族群的公众带着现实中既有的观点和立场进入到社会化媒体中,往往容易形成意见壁垒。

【这一段是非常规整的原因分析,原文的论述会更长更繁琐,我节选了重点部分,如果大家想要做笔记,在能够理解小标题的情况下可以只摘抄小标题,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小标题的意思,就可以简单摘录我提取出来的部分,帮助自己日后看笔记的时候理解小标题】

三、传播失序:“意见壁垒”对多媒体交往社群的冲击

——意见壁垒带来的影响

(一) 意见沟通受阻影响社会个体决策

社会化媒介情境下所产生的“意见壁垒”现象,让社会公众形成众多相互隔绝的信息圈子,不同意见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进一步影响到现实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之观点固化、封闭化,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决策行为。

(二) 群体极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化媒体情境下“意见壁垒”的存在,促使公众很容易走向思想和行为的“群体极化”,越来越“倾向于”坚持自身所在群体的意见,排斥其他群体的意见,甚至对别的群体中的个体进行人身攻击。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就会产生一种对立的情绪,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三) 社会粘性削弱社会共识达成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粘性越强越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价值取向相同的观念、兼容并包的社会心理是社会粘性形成的重要基础。社会化媒体情境下所产生的“意见壁垒”使得不同意见缺少彼此交流和博弈的机会,理性的意见难以跨越不同群体。社会从整体上被分解为不同的意见部落,在重大社会议题和有关整体利益的问题上,社会成员很难形成较为一致的主导性意见。

四、秩序重构:“意见壁垒”聚积效应的化解之道

——意见壁垒的解决措施

(一) 破解信息“茧房”效应

1、发挥舆论领袖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公众挣脱“茧房”的束缚,破解信息“茧房”效应。

2、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拓宽意见表达渠道也是破解信息“茧房”效应的有效方法。

(二) 强化主流媒体传播的跨群体性

破除意见壁垒,需要主流媒体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感召力,提供权威性跨族群的信息和观点。

(三)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意见壁垒”的形成也与现实的社会矛盾有关——社会的急剧变化,现实矛盾的不断积累和固化,使现实社会人群不断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分化,形成不同利益和思想的群体,并越来越具有分离趋向。社会化媒体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思想情感提供了便利,成为民意表达的晴雨表。社会化媒介为现实中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充分表达提供了可能。要消除意见壁垒,必须从解决现实矛盾入手。

作为本研究中心的第一个样本,本篇论文比较简单,而且框架是最为经典的——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怎么办框架,每一个分点都一一对应,逻辑/结构都清晰易懂,作为入门论文而言非常适合。

大家在之后阅读论文过程中,也要尝试首先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接着根据论文本身的小标题理出大致的框架,并对一些小标题进行部分概念的补充,最后回过头来再去看看自己的问题,看看是否能解决自己的困惑

在阅读完成之后,可以将论文进行简单的归档,比如这篇论文主要是和社会化媒体相关的,就可以将它归档在社会化媒体/网传这部分中,以便日后回过头来重温的时候,可以想到这部分知识点。

所谓的归档,可以是电子论文的归档,也是可以是手抄笔记在活页本上的归档,按照个人习惯。

本周自习室关门啦

下周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