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读书笔记 | 《什么在决定新闻》第三章
读书笔记终于回归了
这几天有点荒废读书的迹象
但是没关系
我活过来了
今天给大家推一首事后烟的K.
GN.
今天我们要学习到的是《什么在决定新闻》这本书的第三章,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进入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
还记得第一部分在讲什么吗?
99的读书笔记 | 《什么在决定新闻》第二章——新闻中的价值
甘斯在第一部分中从新闻中出现的新闻行动者、新闻活动、新闻价值等角度向读者展示了新闻中所存在的一些倾向和偏见,比如新闻来源精英化、新闻活动的选择也会受到种族、阶层和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如果说甘斯在第一部分是向读者给出了一个数学公式的结果,那么在第二部分的几个章节中,甘斯就从他的参与式观察中所获取的信息出发,向读者一步步地拆分推演的过程和步骤,以及分析新闻从业者如何工作。
OK,废话不多说,赶紧进入今天的第三章
新闻选择的架构
在这一章节中,甘斯通过对新闻组织机构运作中的观察,试图阐释清新闻组织中的某些因素对于新闻选择的影响,也就是说,新闻机构中的组织运行,包括新闻从业者职位的设定、新闻生产的考量等方面是如何使得新闻从业者可以在数以亿计的潜在活动中做出选择,他们又是如何将新闻选择任务置于可操作的范围之内的。
新闻选择的理论
关于新闻选择惯例化的理论解释有许多种,甘斯在本书中列举了四种:①以新闻从业者为中心,认为新闻是由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判断所形成的;②认为惯例化的根基存在于新闻机构内部,并借此展示出新闻故事的选择如何受到组织需求的影响;③以事件为中心,认为事件决定了新闻故事的选择,而记者们仅仅是向着这些事件竖起一面镜子,并将它们反射给受众(镜像理论mirror theory);④借助新闻机构之外的力量来解释新闻故事的选择,例如技术、意识形态、文化、受众、消息来源等等。
甘斯认为,这几种新闻选择的理论都有其合理性,但绝不是完全独立的,也就是说,新闻选择往往是它们之间的共同作用,所以也就更为复杂。
而甘斯所实行的对于新闻选择的研究路径是切入到新闻生产的信息传递的环形流程中去,即在新闻从业者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众的过程中,其实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线性传播过程,而是一个环形的多源交互的路径。
甘斯在此举了一个例子,“消息来源只有与新闻机构内的成员发生联系,才有可能提供信息;新闻机构也会选择它认为适合受众的消息来源;而那些想要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消息来源也会斟酌以选择合适的新闻机构。”
(99在这里打一个比方,举一个例子大家就很好理解了。比如今天有一所学校举行十周年庆,需要媒体报道宣传,那么他们就会去寻找在报社or电视台中认识的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的记者,但是他们在联系过程中也会选择适合报道这则消息的媒体,比如晚报、日报、导报等等。那么记者个人也会判断这个活动是不是具有新闻价值,是不是适合它的受众和媒体的编辑方针等等。这就是一个环形的多源交互的路径。)
理解了这个,我们就可以接下来看甘斯提到的“可用性与适用性”问题了
可用性与适用性
新闻故事的选择根本上由两个过程构成:一个决定新闻的可用性,并将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来源联系起来;另一个决定新闻的相适性,并建立起新闻从业者与受众之间的关联。
信息在变成新闻之前,消息来源与记者必须彼此接近对方;但这类接近机会的分布并不均衡,部分程度上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但更取决于他们各自握有的权力。
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强势者能够轻易获得接近新闻从业者的渠道,他们也更倾向于成为记者搜寻的对象;而无权无势者则较难被新闻从业者关顾,而且除非他们的活动制造出社会或道德失序的新闻,否则他们一般不会成为被报道的对象。(联系第一章的新闻中的“行动者”的内容就很好理解了。)
简言之,媒体接近权反映出新闻室之外的社会结构;而且这个结构本身是等级制的,那些有关美国各个部门的信息变成新闻从业者的“可用信息”的几率分配也就是等级化的、不均衡的。
而“相适性”则是新闻从业者在可用信息中筛选出在有限的广播时段、杂志版面内刊载或播发的消息。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甘斯将会对他称之为新闻选择中的“考量”的各种因素进行讨论,例如消息来源、实质内容、产品与价值考量;商业、受众与政治力量。这些考量因素也是对于“可用性”和“适用性”的判断和支配。
每一则有潜力的新闻故事都必须在几种考量——其中某些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基础上被判断。
也就是说,“考量”就是影响新闻选择过程的种种因素。
新闻组织
新闻机构是由专业人士构成的官僚系统,他们实践的是环环相扣的新闻生产,因为每一则新闻故事在到达受众之前都要经过好几位新闻从业者之手。
接下来甘斯介绍了(美国)全国性新闻机构中所包含的层级与角色:政策制定者、首席编辑、部门主管、记者与撰稿人、调研者。而各个职位参与新闻生产的频率也是逐渐增长的。
新闻选择与生产中的具体作业情况
选题的责任被正式指派到记者头上,他们被要求追踪发生在他们所负责的新闻“专线”或者
所在分部辖区内的事件,而对他们的考评,在部分程度上就是基于提出适当的新闻故事选题的能力。
同样,新闻故事的建议者们还依赖于那些持续供应的“可预期的新闻”(anticipated stories),即消息来源预想安排好的必定会发生的时间,譬如新闻发布会、演讲等(比如99上午所举的栗子。)它们通常被称作媒介事件,因为其中某些事件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为了被新闻媒介报道。
(还记得媒介事件的名词解释吗~之前的读书笔记中有提到喔~“为国人乃至世人所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那么是谁提出来的呢?它所涉及的三个部分要素又是什么呢?奥运会算不算媒介事件呢?)
那些想要进入新闻并且能够预先安排活动的消息来源甚至新闻从业者对可预期的新闻的依赖,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回应——举例来说,他们会在活动之前提供相关信息,以便故事选择者针对这些活动是否能够成为值得报道的适当的新闻做出判断。
99补充:但是,这种媒体选择的“惯例”也会为一些消息来源所利用,1961年,美国学者布尔斯廷就提出了“伪事件”的概念来指称为了得到媒体报道而人为制造的事件。
想要“伪事件”的进一步详解,请移步今天的第二条微信推送喔
一旦故事建议者完成了他们的工作,新闻故事者就会拍板决定,哪些故事选题可以分配给记者和摄制组(拍板者往往是高级制片人、高级编辑或资深编辑)
当故事选择者作出决定后,就会将任务分配给记者、撰稿人与调研者。但是在其生产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闻选择者的督导和把关。
(现在知道了吧,一篇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是存在诸多把关环节的,这也是新闻控制的一大研究内容。)
从信源出发和从受众出发的新闻从业者
该机构的职员可以被非正式地划分开来,其中一边是从消息来源的视角判断一则新闻故事取舍的新闻工作者(主要是记者),另一边的高级制片人、编辑等人则从受众的视角审视。
卖家、买家——以及卖点
参与到新闻故事选择过程中的人们可以被看做是一场准商业交易活动的参与者。在这场交易中,新闻故事提议者是卖家,他们将点子兜售给充当买家的新闻选择者。
实际上,故事提议者最关心的就是“卖掉手上的新闻故事”。
因为新闻从业者在一个“供应—需求”的环境之下运作。
这场买卖交易所牵涉的不仅仅是新闻故事的选择,还包括故事内容的形塑,因为卖家在都收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出选题的亮点:他们挑选出特定行动者或活动的出彩部分,剔除那些无法引起买家兴趣的常规的或者可以预见的部分,无论它们是不够重要、新奇、戏剧化,还是很么其他的原因。
在整个新闻选择与生产流程中,对亮点的挖掘以一种螺旋形的方式向前推进。
就此而言,发表出来的新闻通常都是亮点中的亮点。
购买与兜售活动使得新闻从业者建构出一个被强化的现实,或者说是对于被观察到的时间的夸大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