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话】那都不是事儿
那都不是事儿
一、么事
浠水文艺大咖周白老师创作的一则方言相声中,有句经典的台词。说的是丈母娘给新过路的女婿夹菜时候的一句客套话:“细伢嘞,冇得么事宴哈。”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孩子啊,没有什么好菜下饭哈”。
浠水话中“么事”,不指任何事情,相对于疑问代词“什么”——其实几乎整个湖北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这个词,也大都是这意思。凡是用“什么”的地方,浠水人基本上说“么事”。
“你还不是跟我得一样扒土卜出身,匠个么事人?”(你还不是和我们一样种地出身,装什么人模狗样儿?)
“看看你得做的么事事,把人哈得集了。”(看看你们做的都是什么事,把人都得罪完了。)
“咩嘞,真昼夜歇有么事过夜?”(妈吔,今天晚饭有什么好吃的?)
“细伢嘞,冇找到你来七饭,冇得么事宴,你莫谦哈!”(孩子啊,事先不知道你要来吃饭,没有什么下饭菜,你不要客气哈!)
浠水话里,“什么”一词说起来拗口,“么事”则顺口多了。您要是一定要用“什么”,而不用“么事”,只能证明您有文化,但是不接地气。
二、故事儿
2017年立春一到,刘家塆就玩起了故事儿。十几年没见过如此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场景了。塆中塆下的男女老幼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承头儿的刘甲做了一件大好事。哦,忘了跟各位讲刘家塆今年玩的是么事故事儿。今年玩的是一条二十一节长的龙灯。
浠水民间把过年期间玩的传统娱乐项目统称为“故事儿”。比如舞狮子、滚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骑竹马、戏蚌精,既可以单叫各种玩法的名字,也可以笼统地叫做“故事儿”。道理很简单,每一种娱乐项目都是先祖们玩了多少代传承下来,把狮子、龙、马、蚌壳、车船等事物变成了过年玩乐的道具,这里面一定是有故事的。
比如龙灯进村了,大人鼓动孩子们去“穿龙”,就是在一节一节的举灯人之间穿梭,说是穿过龙的孩子可以在来年得到龙的保佑,无病无恙;还比如,纸糊的龙灯篓上,各色彩纸装饰的“龙鳞”常常是主妇们抢着去撕的部分,拿回家去放在抱鸡(孵鸡)的鸡婆屁股底下,不会出现寡鸡蛋。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这两种说法背后肯定是有故事的。
巧的是,40年前刘家塆也是停了十几年之后恢复了玩跑旱船的“故事儿”。那时候刘甲的父亲刘家勤还只是个初中生,因为长得俊,被推举为旱船里的“船娘”,扮相好看极了。
三、供事儿
“供事儿”也叫“贡事儿”,就是供(贡)祖人或拜祭菩萨、神灵时候所用的物品,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祭品”。小时候上坟或者到庙里进香都是跟着大人去的,自己从不知道要带什么物品,只管磕头就行,所以也不知道有“供事儿”这么一个说法。
某一年春节假期结束,我准备返杭上班,正巧那几天浑身不好过(不舒服),在母亲建议下我去位于天子岙的庙里进香,还特意起了个大早就往庙里赶,母亲连忙叫住我:“么不带供事儿?”我不知道“供事儿”是么事,一脸的茫然,母亲从屋里提出一只篮子,有香烛、黄纸、水果、糕点,交到我手里,原来这就是“供事儿”!
“供事儿”不是千篇一律的。平常百姓到佛家庙里、道家观里进香上贡,带上适量的香烛、一点水果和糕点就差不多了;进祖坟山祭祖,还得带上酒肉饭菜;在家里祭祖,则要摆上一桌菜肴(多为九碗,每只碗里象征性地摆上一样贡食),焚三炷香,筛三巡酒,叩三顿首,才算得上是一整套的“供事儿”。
奉祀于先人和神灵的“供事儿”是可以带回来吃的,只是一般人心生敬畏,不敢吃。2016年5月我去黑鼠庙一趟,适逢住持月明师傅从斗方山做功课回来,也带回来一些了“供事儿”,师傅便分了一些给我吃了,很甜。是新鲜的李子和龙眼,都是五月新上市的。
四、福事儿
佛,浠水话念“福”,所以“福事儿”本应该写做“佛事儿”。佛事,本来指的是佛家弘扬佛法的各种事情,但是浠水不是佛教信徒遍地的地方,所以浠水人口中的“福事儿”应该跟弘扬佛法无必然关系。
我妄断,在浠水话语境中,佛事儿可能是指佛像。因为佛像都是活人根据想象雕出来的菩萨的造像。所以,福(佛)事儿的意思一延伸,就是模子、模样、相貌儿的意思。佛像中,大多数菩萨的造像是安详仁慈的,但也是僵化的、不生动的;所以福(佛)事儿也就不会用来形容妩媚的、喜形于色的相貌的。
常听浠水人用“福事儿”来形容身边人的长相或者模样儿,而且是那模样不太好的状态的时候说出来的——
“你个细叼壳儿,不化妆还好看,化了个妆,果个鬼福事儿,嚇死人!(你这小妖精,不化妆还好看,化完妆,这个模样儿,吓死人!)”
“你看你个活福事儿,自噶不收拾自噶,么早说得到人噶啰。”(你看你那活宝样儿,自己不打理自己,什么时候能嫁出去啊。)
“鄂的福事儿搁到屋里放心,不像立的仙女放不下。”(我的丑相貌儿老婆放在家里我放心,不像你老婆长得天仙似的,你放不下心。)
......
列位,有谁知道今天我在这里啰嗦了一堆么事问题?管他么事!反正有一条:故事儿、供事儿、福事儿,那都不是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