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自编自导的好戏所隐含的权谋思维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一 · 周纪一》

原文】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予以攻克,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何以知道?”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分析】俗话说,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诺大个国家,土地想给谁就给谁,很容易。但特殊时期,你不得不顾及臣言民情,即舆论。如何巧妙地化解或者说转移这种尴尬的处境,不得不慎重考虑。今天,我们通过魏文侯自编自导并且自己参与的事件,来学习其权谋策略,其策略主要分四步,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定人:事先安排两个唱黑白脸的人

在案例中,魏文侯在攻占中山国并把这里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后,他深感这件事要妥善收尾不是那么的简单:其一,这样做是否会导致上行下效;其二,舆论的影响不可忽视。基于这两点考虑,魏文侯觉得单靠自己肯定搞不定,得有人来配合他演一出戏,那么找谁呢?最后敲定的人选是:任座和翟璜。魏文侯事先跟他们说了一番悄悄话,大致意思是要他们配合自己演戏,让他们扮演黑脸跟白脸。

第二,定性:然后给自己戴个高大上的高帽

戏进行着,而且还进行得很好,魏文侯就分封自己的儿子的事发问了群臣,让他们表达对自己的看法,底下的群臣那是一个个拍手称好,个个夸魏文侯是仁德之君(实则暗地里不知道咋想的...),就在这时,扮演黑脸的任座冒了出来,严重表示抗议,对魏文侯的所作所为指指点点,显得很是不满,完全是说到群臣的心坎上啊,完全是代表最广大群臣百姓的心声啊,勇气可嘉可赏。魏文侯这边呢,可想而知,当然是大发雷霆,任座也不傻,赶紧跑路(这种局面就是魏文侯所想要的)。紧接着,魏文侯转问翟璜,扮演白脸的翟璜一上来就按原计划给文侯扣了个大大的帽子(注意:帽子不是绿色的),这个帽子很高大上,他是这么对文侯说的:臣听说国君仁德,其臣子就敢直言。大家想一想,这扣帽子的说辞有什么作用呢,分析了下,其作用是:转移话题,即从原先就封地事件来评价自己仁不仁德顺利转移到臣子直言与否与国君仁不仁德的关系上来,完美地转移了臣子们所关注的焦点。

第三,定辞:接着言辞要表达出最广大群体的心声

在扣高帽的时候,总不至于干巴巴的一直戴着吧,所以润润色也是必须的,至少理论要联系实际啊,于是,翟璜便连带着说出了刚才任座事件(真可谓是现学现用,危机利用专家啊,当然了,这还得归功于魏文侯这个导演编排得好),而任座事件归根到底是广大群臣的心声,略带一提,也算是考虑到了他们,这样可以让群臣心稳些,毕竟他们的心声没被忽视,其目的是间接地让他们感受到:你们群臣的心声(小不满)我文侯已知道了,不满归不满,但事已决定,以后谁再敢拿这说事,我拍死他。

第四,定事:最后间接完美地解决了自己的私事

在黑白脸相继出场后,最后再由大boss登场:魏文侯很高兴(必须高兴啊,任座和翟璜你俩家伙的演技是在是太好了),派翟璜去把任座召回来,还亲自(注意是亲自)下殿去迎接他,待他为上宾(这回任座该偷着乐了吧)。

魏文侯此行为有两点意义:

其一,对待群臣角度:间接的表明了我还是鼓励群臣进言的(注意文侯是亲自下殿迎接任座的行为),有利于国家的言论更应当直言不讳,说得好的还得有赏。

其二,对待自己角度:通过这么一出戏,黑脸白脸相见出场,本来自己出于私心的封地问题简直不值一提,在鲜明的对比下(从之前的大发雷霆到后来亲自下殿迎接任座的行为),自己的形象不降反升,一箭双雕,完美地解决了自己的事情,真可谓是高!

职场启示

第一,黑白相间

当依靠自己的单方力量无法解决事情时,或者可以解决,但后遗症太多,这个时候就得考虑借助外围力量,联合他们摆平自己的事。当然了,这个引入的力量必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手法大多是利用唱黑白脸的手法,如果能制造鲜明的对比,从而彰显自己良好的形象那最好不过了。

第二,自我标榜

心理学有个专用词:光环效应。意思是说,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先入为主,一旦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了。尽管科学上解释为认知偏差,但具体到人性上基本都是这样。在自我标榜的时候,不要通过自己的嘴巴来说明,而要通过第三方来表达,最好是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这样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了。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我们所要标榜的形象,通过他们的嘴巴传递出来。

第三,转移焦点

有时候,转移事件比解决事件的效果更好。这主要基于人性,基于民众是健忘的:当另一件事的可讨论的舆论点大于当前发生事件时,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它,并探讨它,而对之前的事件总是显得很健忘,或者无暇顾及。所以,如果当发生棘手的事情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它时,可以尝试引入另一个高舆论点的事件,盖过当前事件的舆论风头。巧妙的转移焦点,说不定就柳暗花明了。

第四,全局思维

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当有全局思维,切不可鼠目寸光。《孙子兵法》为何把《始计》安排在首篇?其目的就是为了教育我们应当进行全局庙算,宏观决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全局思维,我们应谨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