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夺取术:你拿了他的东西,他还不能对你兴师问罪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九 · 汉纪一》

【原文】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又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于废丘,而遣诸将略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以其地为渭南、河上、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以迎太公、吕后。项王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

张良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项王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

【译文】八月,汉王领兵从故道出来,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兵败逃跑;在好停下来与汉军再战,又被打败,逃往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东进到咸阳,率军在废丘包围了雍王章邯,并派遣将领们去攻夺各地。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都投降了,汉王便把他们的地盘设置为渭南、河上、上郡。又命将军薛欧、王吸领兵出武关,会合王陵的军队去迎接太公和吕后。项羽闻讯,出兵到阳夏阻拦,汉军于是无法前进。

张良写信给项羽说:“汉王失去应得的封职,想要得到关中,一实现先前的约定就会停止作战,不敢东进了。”接着又把齐国田荣、梁地彭越反叛楚国的文书送给项王,说:“齐国想要同赵国一起灭掉楚国。”项羽于是因此无西进之意,而向北去攻打齐国。

分析

第一阶段,安抚情绪

1、选定人员

案例中,为何要指定亲信张良给项羽写信,而不是让其他人给项羽写信?这主要是出于可信度而言的,因为如果随随便便指派个人(比如说下层人员)给项羽写信,那么,可想而知,当项羽读到这封信时,其对于信的内容的可信度是低的,那么写信的目的就无法达到了;相反,如果写信的人指定是汉王身边的亲近的大臣,那么项羽就可以说对信的内容完全相信了,因为只有亲近的大臣才有可能接近汉王,他们的言行可以说是出于汉王的授意,所以,他们的言论就代表汉王的意思。

2、解释行为

在用人员初步获取项羽的信任后,下一步就应该对自己行为作出一个合理化的解释,即为何要平定雍地并向东进军到咸阳。案例中,张良对汉王的出兵是这么解释的:汉王失去封职,想要取得关中,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一旦实现就会停止进攻,不敢向东行进了。张良此番解释是出于两点考虑的:

其一,师出有名:解释行为合理化

历代战争,往往举着“师出有名”的旗帜,这不仅给自己减少阻力,还给自己标榜了正义之师的名号,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其二,作弱势状:强者往往同情弱者,起到了麻痹作用

“约定一旦实现就会停止作战,不敢向东行进了”,一句话即把自己包装成弱者的样子,而基于人性,作为强者往往对弱者是包容、同情的,所以,这就很好地麻痹了项羽。

第二阶段,转移矛盾

在第一阶段安抚住项羽后,张良就适时、巧妙地转移了矛盾:把齐国田荣、梁地彭越谋反的书信送给项羽。同时,还不忘附上一句:齐国想要与赵国一起灭掉楚国。张良此番行为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用意:

其一,指出危急程度

这主要是向项羽说明时间方面的紧急:刘邦这方面,只有单方面作战,并且约定一旦实现就会停止作战,不敢向东行进了;相反,田荣、彭越的谋反是联合作战,并且有灭掉楚国的用意。张良权衡之后,就事件的紧急情况而言,自然会认为田荣、彭越的谋反形势更危急,更需要立即着手去处理。最终,项羽的精力自然不在刘邦这里了!

其二,言明破坏程度

刘邦方面,仅仅是为了得到关中,而田荣、彭越的谋反是为了灭掉楚国,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样地,就破坏程度而言,项羽自然认为田荣、彭越的谋反对自己构成的威胁更大、破坏性更强,所以,项羽自然地把平定田荣、彭越的谋反认为是头等大事,那么,精力也就不放在刘邦这里了!

【职场启示】

1、敌强我弱时,不要直接对抗对手的不满情绪,而更多是要对其进行安抚;

2、适时、巧妙地转移矛盾,进而分散敌人精力,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3、为了避免对手单独针对己方,要适时地为对手树立对手:对手有对手,就直接利用;没有对手,就为其构造个假想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