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稿》美轮美奂还是不及《兰亭序》厉害

发表于 2020-8-17 06:21: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如何欣赏这个书法作品?”颜真卿的《祭侄稿》被书法史上评价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在中国书法史上,能够得到“书圣之下,万家之上”的这样书法地位,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我们说,如果王羲之是书圣,那么颜真卿就是亚书圣了。

事实上如果把王羲之的《兰亭序》与颜真卿的《祭侄稿》拉在同一个时代比较的话,我们认为那么颜真卿的《祭侄稿》完全要比《兰亭序》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成就要高得多。因为颜真卿的《祭侄稿》,它代表着一种雄强的力量,而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没有这样雄,没有这样强的力量。

颜真卿的书法地位在宋代以来就非常崇高,这应该说跟苏轼对他的推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苏轼把颜真卿的书法,韩愈的文章,杜甫的诗歌,吴道子的绘画相提并论,推崇备至。

他在元丰八年(1085)写的《书吴道子画后》这篇文章里说: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我之所以把苏东坡的《书吴道子画后》这篇文章都全文给大家贴出来看,是因为苏东坡的这篇美学文章写的非常精彩,尽管他是以评论唐代人物画大师吴道子的绘画作为重点的,但是这里边的美学思想却是非常的丰富,例如,他评价吴道子的绘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也常常用于对书法有创造性成就的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赞美。

同时,苏轼还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颜真卿的书法,并且把颜真卿的书法推向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居然与杜甫诗歌,韩愈文章并驾齐驱,这都已经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古人虽然重视书法重视书法家,但是把书法的地位提高到与诗歌与文章相提并论,甚至于与宋代最崇尚的文章大师韩愈和诗歌大师杜甫相提并论,这是无法想象的。

因为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还是文章。文章是文人价值的第一标志,因为文章写得好,就就证明他有盖世的才华。

文章写的好的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具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才人俊杰。没有说因为书法写得好就可以安邦治国的。

历朝历代的文人把10年寒窗的读书,然后科举进士作为最大的骄傲资本,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个书法家把苦练10年书法作为最大骄傲资本的,因为你是练了就是20年书法,也不是骄傲的资本,因为书法毕竟与文章的地位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如果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只有书法写的好,那叫徒有才情。

因此,在古人以人生价值而论抑或以社会意义而论,文章才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附属的第二位的,甚至于谈不上什么地位的,例如像绘画基本上谈不上什么大的文化地位。

这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本位的价值观。

但是苏东坡一扫古人的文本位的思想偏见,他把书法,绘画,诗歌,文章相提并论,认为这是人间最重要的创造。

事实上,自从苏东坡以来,或者更早以来的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确确实实就体现在诗、书、画这几个方面,那么落实在具体的实处就是诗歌,文章,书法,绘画,这样一些文化艺术的创作。这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崇尚文化当然是没有任何错误的。

所以苏东坡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颜真卿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就是一个“创物”者,所谓的创物者,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发明家创造家。历代学书法的,都要以颜真卿的书法为楷模,可以说,颜真卿的“述者”岂止一时人物。至今,颜真卿仍然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主要大师之一。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成就是非常辉煌的,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就很欣赏他的书法才华。

例如我们大家都很熟知的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多宝塔》,就是唐玄宗亲自资助千福寺的一项工程,这个工程当中,宝塔的塔碑就是由颜真卿奉命书写的,这足以证明颜真卿的书法成就能够受到皇帝的欣赏,已经说明他是当朝杰出书法家了。

颜真卿本人还跟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张旭有师生关系。经过宋代苏东坡这样的文化巨匠的推波助澜之后,他的文化地位,其实是越来越高了。

颜真卿之所以能够在王羲之之后登上书法辉煌之巅的地位,因为他的书法成就具有两个特色,第一是他的书法创造能力超越了古人,第二是他的为人品位堪称古今第一。

他不但为人正直,是一个杰出的忠臣良将,而且能文能武,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崇高的楷模人物。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稿》就是睹物深生情的一个杰出的证明。

所以,这里对《祭侄稿》到底好在哪里,我想说如下说几点。

第一,《祭侄稿》历史文献的价值

第二,《祭侄稿》的文学创作价值

第三,《祭侄稿》的书法创新价值

下面我围绕着这样三个方面简单说说。

现在流传于世的《祭侄稿》不是刻本也不是摹本,而是一个书法真迹墨本。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祭侄稿》就是1300多年前颜真卿亲笔写的文字。这就是一个历史实物。

像1300多年前唐代的任何一个实物,就是出自普通人的书法墨迹,也都值得珍藏,因为就是普通人的书法,也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在里面蕴含着。何况颜真卿的这个书法墨迹,它是一个具有记载历史的一份历史遗物。

《祭侄稿》中的主人公,颜季明是颜真卿的侄子。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月,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跟随叔父平原太守颜真卿与父亲常山太守颜杲卿共同参加了抵抗安史之乱叛军的战斗,但是在战斗中,寡不敌众,常山被叛军攻破,不幸与父亲同时被俘,父子二人宁死不屈,惨遭叛军史思明部的杀害。

当时的战斗是非常惨烈的,因为安史之乱叛军是以破竹之势从范阳一路杀向了河北,但是这一路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有效抵抗,叛军长驱直入,有一部分已经杀进了河南。

只有在河北的平原,颜真卿指挥了乡团,顽强的抵抗,这种抵抗对于大唐的军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钳制了叛军的一部分战斗力,拖延了叛军进攻的速度,给唐王朝争取了抵抗安史之乱叛军宝贵的准备时间。

两个月之后的次年,叛军史思明攻破了颜真卿堂兄颜杲卿治下的常山,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是常山的行政长官太守,常山被叛军攻陷以后,颜杲卿和他的儿子颜季明一起被捕,并且被叛军残酷杀害。

颜真卿家族在抵抗安史叛军当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颜氏一门,包括堂兄颜杲卿和他的儿子颜季明,死去了300多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也就是颜真卿写《祭侄稿》这篇文章的乾元元年(758),颜真卿收敛了侄子的尸骨,为了安葬侄子,按古人葬礼的惯例,要为死者写祭文悼念,颜真卿就亲笔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祭侄稿》。

颜真卿的这篇《祭侄稿》充分的体现了颜真卿文学上的造诣,因此也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由于这是草稿,所以在这篇文献当中也有很多的涂抹之处,反复的涂改之后才,把这篇文章写完,可见颜真卿为了写这篇文章也是披肝沥胆,才情并茂,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非常感人甚至催人泪下。

然而后世对颜真卿《祭侄稿》评价最多的还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因为颜真卿是唐代最伟大的书法家,所以他的书法的成就历来就被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例如元代大收藏家张宴收藏到《祭侄稿》以后,他四处征求有鉴赏能力的学者文人对颜真卿《祭侄稿》的评价。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我们今天看来都是非常中肯的,比如他说:“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

  • 颜真卿《裴将军诗》局部

张晏元代是有名的收藏家,以藏怀素《食鱼帖》、颜真卿《祭侄文稿》、 李白《上阳台帖》等传世名作品最为有名。

同时我们也看到,张宴不但是一个大收藏家,他也是一个大鉴赏家。他对颜真卿《祭侄稿》书法的评价可谓非常中肯到位。比如他说“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张宴这里所说的心手两忘,正是颜真卿《祭侄稿》从书法创作的意义上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又能够恰到好处,又不是能够多见的。

其实颜真卿的书法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有创造意义,他的创造意义价值,早在唐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眼中就看得出来,例如唐代陆羽对颜真卿的书法创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说:“徐吏部不受右军笔法,而书体裁似右军,颜太保受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盖徐得右军皮肤眼鼻,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

任何一个书法家没有创新,他就永远活在古人的世界里,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大书法家而崛起,颜真卿他不是这样的书法家。

  • 王羲之《兰亭序》建立行书体系的中和之美,对于复杂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正是颜真卿书法创新成就能够自立于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

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他生活在唐代与他的成长过程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颜真卿家族他们最早是在南方定居发达的,但是,后来他们又迁移到了北方,居住在长安一带。

但是颜真卿在12岁的时候又被母亲带到了南方苏州,在外祖父家足足居住了10年,然后他从苏州参加科举。

南方是王羲之书法流传最广泛的一个地方,具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苏州也是隋唐之际非常发达的一个城市,他们居住在这里,不但在文化上,而且在经济上都有着良好的成长环境。颜真卿早年学习书法也是从二王入手的。

二王书法主要的特色,用赵孟頫总结的话来说,就是“雄秀”二字。颜真卿早年也是沿着王羲之雄秀二字,这样一种美学风格在学习书法的。但是这样一些风格的限度,远远不能满足颜真卿的胸怀所望,尤其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政治环境大突变,颜真卿的思想境界和书法风格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所以安史之乱以后,颜真卿的书法风格里边所吸收的雄强的风格就开始突显出来了。

这些风格的突出,表现在楷书《东方朔画赞》与《多宝塔》的迥然不同。如果说《多宝塔》还非常秀美的书法风格,那么,《东方朔画赞》就开始体现出颜真卿雄强博大的“大唐”精神来了。而《东方朔画赞》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仅仅只有一年。这个作品的产生,显然是为他安史之乱以后书风大变设下了很好的伏笔。

  • 颜真卿创作于天宝十三年的楷书《东方朔画赞》,距离他创作《多宝塔》(天宝十一年)仅仅两年书法风格大变

从颜真卿的行书上来看,《祭侄稿》的书法风格明显是雄强博大的新气象。

例如书中出现的枯笔飞白,以及浓墨线条和细丝线条,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好像千军万马在激烈厮杀一样,这样的风格在颜真卿以前的书法作品中是根本看不到的,即使到后来的一些书法中我们也看不到。

颜真卿的这些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的追求,完全打破了二王以来的以雄秀为主的书法美学,这是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创举和创新,所以,《祭侄稿》不仅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屈居第二,实际上他早已引领了书法未来向博大精深的美学上的延伸,这正是颜真卿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弘扬和发展。

我们以前回答过网友们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一千多年以来,有没有人超越过王羲之呢?

我们曾经对此也做过一个回答,什么回答?就是说王羲之他创立了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新的书法框架体系,这个框架体系唐代以来,谁都没有突破,但是,就在这个框架体系之内,颜真卿无疑是对这样一个框架体系有丰富和发展的推动者,他的代表之作无疑也就是《祭侄稿》。这就是颜真卿在二王书法体系里边所作出的创新的价值。

与赵孟頫同时代的元代书法家、诗人陈深(1259-1359)跋《祭侄稿》云:“颜鲁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画雄秀,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前辈云:书法至此极矣。《祭侄季明文稿》一纸,详玩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苏文忠谓:'见公与定襄五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公忠贤,使不善书,千载而下,世固爱重,况超逸若是,尤以宝之。”

陈深虽然延续了苏东坡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价,但是他说的颜真卿《祭侄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的评价,不正是颜真卿书法的创新,而二王书法所不到之处吗?(本文4885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