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养”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

01
如今第一代被鸡娃的人都长大了,成了家长,又日复一日地把他们的孩子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娃的未来已经昭然若揭。
所有的事都有迹可循,今天抑郁的80后,以为遇到了「中年危机」,其实他们是三十年前被鸡的娃。
他们的今天,就是目前鸡娃的明天。
近几年,大学生频繁抑郁,40岁的中年人频繁抑郁,已经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问题了,原因在三十年前,但已经很少人会把当时的情况和今天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不鸡娃,只要娃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很可能反而是以后的赢家。
02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小说《平民之宴》里,描写了一种“怪兽家长”。
“怪兽家长”是指那些为孩子成绩抓狂的家长。他们有些曾经坚信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
然而当孩子刚读小学一年级,功课跟不上,考试垫底,他们关于教育的自信瞬时垮塌了。
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竞争这么激烈,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居于人下?
结果却是这样的怪现象,越是负责的父母,就愈会养出不负责任的孩子。越是关注孩子点点滴滴的父母,越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196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指标:“回应”与“要求”。
此前的研究大多认为,理想的教养模式是父母在“回应”和“要求”两个方面的程度都比较高,即父母一方面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孩子的需求进行回应,而不是漠视、放纵;
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拥有责任心与独立的人格。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较高的安全感。
03
“过度教养”的父母往往都表现出过高的回应程度。
高回应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生活的中心,认为孩子的需求至高无上,将与孩子相关的活动放在家庭活动的第一优先级;另一种高回应的父母则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永远正确、优秀,从而不能接受学校老师或他人报告的缺点和错误。
他们用一种近乎窒息的手段,将孩子的人生控制、绑架、按自己的意愿强行改造。
之前很火的朱雨辰妈妈,每天凌晨4点起来为儿子煮梨汤,哪怕儿子过度肥胖或上火也不肯停下。
另一方面,他们会将自己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在各个方面控制孩子的行为。尤其表现为侵入孩子的隐私,比如溜进孩子的房间偷看日记,检查孩子的短信和电话,并趁孩子不注意时突然出现,看孩子在做什么等等。
对孩子过度教养,可能一时间让孩子更爱父母,但是等他们长大之后,问题就来了。
因为孩子长大之后,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会去组建自己的家庭,他对爱如何定义、如何输出、如何感受,都和小时候的经历息息相关。
04
父母应该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教养与保护。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足够的心理空间。
避免过度教养首先要给孩子空间,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孩子,适当“远离”,要有“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的边界意识。要让孩子明白,你除了他之外,你也有梦想,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黄磊的女儿多多13岁染发、打耳洞、戴戒指,黄磊曾在一个采访中回应,“我从未把她当成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
给孩子空间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学会让父母在严与慈之间找到平衡,父母最需要学习的是:在恰当的时候,让孩子慢慢变成自己往前走,而父母对孩子,则是从抱着,到领着,到在身边陪着,再到不在身边但也陪着,直到只在心里陪着。
带孩子看世界,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与他们一起亲近大自然,把他们的一生当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场考试。你快乐了,你的孩子也更容易快乐;你幸福了,你的孩子也能看到你的这一种幸福。
06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怀着今天多努力一点,孩子未来就过得顺利一点的初衷,父母在教育上花费的财力和精力也越来越多,生怕不能给孩子最好的。
那么,父母究竟能在教育上为孩子花多少钱?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过腾讯副总裁的吴军,在《见识》一书中写过一句话:“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是,用上一辈的思想教育这一辈的人,如何去迎接20年后的未来。”
拼父母的学历高低、收入高低,就像在沙漠里挣扎,只会越陷越深、越拼越焦虑。
唯有父母心怀阳光、富足的心,才能照亮孩子未来的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