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清水河县公立教育的创始人屠义源
清水河县公立教育的创始人屠义源
文/刘建国
清水河县最早具有学校意义的是乾隆年间在关帝庙(现清水河城关一小)建立的义学。义学是旧时各地用公款或私资助办的免费学校,招收的学生多数是贫寒人家子弟,以识字写字、作文、学算为主,学习内容单调。义学条件非常简陋,几乎没有专门的教舍,老师束脩微薄,仅能糊口。清水河兴办义学,由官民捐资修建了四间土木校舍,办学经费由学田收入和学生家长承担。
现在的城关第一小学
清水河地处高寒,四境多山,土质贫瘠,更无广田沃野以来垦殖,穷年劳碌,率皆耕耘,仅免冻饿。贫寒人家子弟入学只是一份奢望,真正实现者并无几人。多数生活于乡下的适龄儿童,“至五、六岁,终年不着衣着,比比皆是。及至九、十岁时,不为牧童,则为粪夫刍樵,牲畜赖其喂,皂火依其燃…”。义学虽由当局提倡,加上一些平民教育者积极推动,但此地风气闭塞,民化不开,“传统迷信思想,相沿既久,牢不可破,祈神问卜,以决旨意。巫盅谬术,遍布全境,狐仙敬供,比户皆然”。因而义学从出现时起就注定了不景气的命运。
清水河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兴办义学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办官学,历经一百五十余年,关帝庙经几任通判或添建或重修,扩大为“两廊十殿”规模。
乡村寺庙曾经的学堂
清末归绥官学是在“书院”的基础上出现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归绥兵备道道台衙门筹办了一所教育机构叫“古丰书院”。书院成立后不仅规格较高,而且办学师资雄厚,其原因是受到归绥道台衙门和湖北商会官商两界的鼎力支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全国废除科举实行教育改革,要求省会城市及府道以下按照清朝政府准奏改教方案,将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水河抚民同知吴书麟(湖北人)获知有同乡毕业生到绥远任教,致函归绥道台胡孚宸(湖北武昌人),请求选派一名毕业生来清水河筹办公立小学堂。于是湖北孝感的屠义源奉令来到了清水河。
屠义源于光绪十年(1884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六岁入私塾,表现聪颖异常,十七岁时考中秀才,不久便入武昌两湖书院进修,专攻政治经济学,兼习农村水利知识。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屠义源毕业时适逢绥远都统(相当于省长)致函湖广总督张之洞,请张之洞从两湖书院的毕业生中选派几名优秀学生到绥远支持发展边疆的教育事业。1904年秋屠义源便与三位同学,即由湖北启程,来到了山西雁门关外的归化城。
归化城当时隶属山西省管辖,驻有归绥兵备道。兵备道台管理口外七厅,汉民统归其治理。厅暑称抚民理事府,即行政、司法统归管理。口外七厅为归化、萨拉齐、丰镇、宁远、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
屠义源等晋谒都统后,即被安排省会设立的公立归化中学堂任教。1905年初屠义源奉归绥道台令远赴清水河。临行前,道台胡孚宸面嘱小老乡屠义源,说口外清水河风气闭塞,文教落后,希望屠义源到后有所建树,与同知吴书麟一道精心筹办本厅学堂,造福一方学子。
屠义源初到清水河厅时,原有义学场所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形成“一庙有多门,两廊配十殿”较大格局,但上学者廖廖无几,毫无兴学景气。屠义源经过调查,便与同知吴书麟商筹办法,提出因陋就简筹办,将关帝庙的两廊十殿改造为两所小学堂,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解决一部分,不足部分请求归绥道衙门给予资助。
70年代乡村小学
筹建小学堂过程中,曾遭到部分民众阻挡,甚至公然指责屠义源这只“九头鸟”湖北佬胆大妄为,清理庙内圣像必遭神遣等等。屠义源在吴书麟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将关帝庙改造为入学百余人的初等小学堂。这是清水河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小学堂。
期间,同知吴书麟聘请了两位教员,一位康育民(河北人),一位吴棣华,是吴书麟的长子。归绥道台胡孚宸委任屠义源为清水河小学堂第一任堂长(即校长)。开学没有教科书,屠义源与两位教员就自己编写教材,一切筹备就绪,即行招收学生,不料再次遇到阻力。不仅无有学生来校,还说我们不上洋学堂,就是原来在私塾念书的学生,风闻动员他们入新校,竞逃避一空。无奈屠义源与两位教员分头上门逐户动员。城关李士林当时十岁,屠义源上门劝其入学时,其母双膝跪地,嚎啕痛哭,不愿独生儿子日后离她走远,丢下老娘无依为计。经过屠义源再三劝说,李士林入校就读,上学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李士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法留学,获得了地质学博士学位,是内蒙古地区第一位地质学博士。1936年绥远抗战前夕回国,就职于太原兵工厂。李士林学成回国后,不忘恩师,心存感念,专程上门致谢屠义源(此时屠义源任绥远省府参事)。
清水河民风虽淳朴,却也顽劣。上门动员入学并无多大成效。屠义源建议吴书麟以厅署名义开出入学条件,以激励贫苦大众子女入学。入学条件包含有文银补贴,兔费供餐,成绩优异给予奖励等,这些条件一下扭转了办学窘境,解除了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得到了贫苦百姓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学生迅速增加,学堂规模随之扩大,一些社会精英、饱学之士也乐于就职。学堂风气面貌焕然一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绥道台胡孚宸兼任了归绥中学堂督办,大兴教育之风,拆巨资兴修学舍,广招学生和学有成就的毕业生来绥兴办教育,一时全绥上下兴学蔚然成风,人才涌现。对此,《绥远通志稿》对其有公正较高评价:胡孚宸“在任五年,于兴办归绥学务,厥功甚伟,筹集巨额基金,发给各县商生息,多购而对中学学生朝夕督课维勤置学田三十余顷,次第招展校基,添筑堂舍。每遇课期,亲身校阅,口讲指画,娓娓不倦。时捐廉俸,给奖高才生,以资鼓励”。
70年代乡村小学
上行必有下效。屠义源根据归绥中学堂学制,为清水河小学堂设置了国文、算术、博物、理化、历史、地理、外语、图画、体操等十余门课程,学制五年,每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20周,每周授课36节,每节45分钟。时人赞誉归绥道台重视教育,有提倡重视之功,用在屠义源身上,也无半分过誉。
屠义源在清水河创办官学教育不到二年(1905—1906年),便奉归绥道令入归绥中学堂任检察官,负责纠察训导,不久升任归绥中学堂监督(校长)。1907年屠义源秘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重庆成立被聘为高级专员。1952年因病在重庆去世,享年69岁。
作者简介
刘建国,内蒙古清水河县人。长期致力于境内长城历史与革命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曾在区内外的《内蒙古文物》《内蒙古文化》内蒙古政协《同心》杂志《河北地质大学学报》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现为内蒙古考古学会会员,内蒙古长城保护学会会员。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