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不可怕,关键早期发现它!
专家简介
邵国辉
山东省济宁市传染病医院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国民族中医药协会肝病分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肝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济宁医学院兼职副教授。“健康中国-肝胆病防治行动”全国肝病咨询专家。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20余年,在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诊疗方面,经验丰富。特别在重型肝炎、肝衰竭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纤维化方面有独到见解。发表中华系列及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主导完成抗HBV治疗及防治肝硬化相关市级科研课题2项。
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下面这张图看多了,会有两个极端的表现。一种是不以为然,当做吓唬人;有的朋友却吓坏了,1个月2个月查一次,稍有不适便胆战心惊,有点杞人忧天。压力太大了从各个方面来说都不是好事,会焦虑,会失眠,影响机体免疫力。
今天开个科普方,告诉肝胆相照的家人们:肝癌不可怕,关键早期发现它!
患者老张,HBV感染史30多年,肝功异常后服恩替卡韦10年了,应答一直很好,6年前随访中彩超发现肝内2cm低回声结节,同时AFP值升高,住院后经强化CT进一步确诊为小肝癌,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1次,至今6年多没有复发,目前情况很好。
临床研究证明,早期肝癌通过规范的治疗,多种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早期手术切除的话,治愈率一般都能达到80%左右。5厘米以内的肝癌甚至不用做手术,射频消融就能解决掉,10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4%。无论是外科切除还是射频消融等等方法都具有很好的疗效。但肝癌病人早期基本上无症状,一旦出现诸如肝区疼痛、腹胀、腹部包块、黄疸、腹水等症状时,多已属晚期。因此,肝癌患者很难早期发现,所以问题来了,如何发现早期肝癌?
早期诊断最主要的措施是科学有效的筛查。其实从技术上讲,肝癌的早期诊断,对现代医学来说早已不是难题,多数肝癌患者早期血AFP就会升高,且呈进行性升高。B超、CT、磁共振等可以检查出直径约1cm左右的肝癌结节。所以关键的关键还是要有定期检测的意识。
鉴于90%以上的肝癌患者具有相关潜在危险因素:慢性肝炎病毒感染(HBV或HCV等)、过量酒精及黄曲霉毒素的暴露、肝硬化等。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遗传代谢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均可导致肝硬化。因此以上人群属于需要定期检测的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一定要有主动就诊或定期体检的意识,千万千万千万不要等有症状再去医院。针对不同的朋友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一、对于HBV/HCV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无肝硬化高危人群,我们建议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项目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
如果彩超提示肝内异常结节,要结合AFP检查,进一步行多期CT扫描、动态对比增强MRI和超声造影等典型的影像学检测。
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又重要的方法,短时期AFP升高,不要惊慌,需先排除慢性或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怀孕等因素。确实排除以上因素后,应该密切随访AFP水平以及每隔2-3个月一次的影像学复查。AFP低度升高者,应作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另外有约30%的肝癌病人AFP水平一直在正常值范围内,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二、对于肝硬化患者,指南也是建议至少每隔6个月一次检查。但彩超见肝内结节可疑者,应进行每2-4个月密切的影像学及AFP检测。
1、对于结节直径<1cm的肝硬化患者,应在发现的第一年中每2-4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如果结节稳定,则1年之后改为每4-6个月监测一次;如果结节增大或者出现肝癌影像学表现,则按照结节直径>1cm的肝硬化患者处理。
2、肝硬化患者直径>1cm的结节应进一步行强化CT扫描、动态对比增强MRI和超声造影等典型的影像学检测。如果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可诊断为肝癌。
对于性质不确定的肝脏结节可行更密切影像学追踪随访,使用其他造影剂或者替代影像学检查方法、活组织检查等,但目前并不推荐对于每一个未明确性质的肝脏结节进行常规活组织检查。
目前,肝癌疗效不尽如人意的最主要原因是诊断较晚。70%~80%的病人发现时已到晚期,不能进行有效的根治性治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危人群缺乏主动就诊或定期体检的意识。期望本文能提高肝癌高危人群早期诊断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