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聊斋之魂从知己

推荐语

  知己难寻,朋友也不错。

人是孤独的,所以每个人都渴望着被人理解,渴望找到可以理解并欣赏自己的真朋友。所以,诸如管鲍、俞钟之类的知己故事总能打动人心。在《聊斋志异》中,也有一篇描写知己之情的故事,甚至将这一知己之情演绎到一个极致——魂魄相随。

《叶生》,是《聊斋志异》中又一篇难得的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可惜的是,如此一篇作品的主人公,竟然连名字都没有,文中只说“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不过名字并不重要,因为《聊斋》中的许多男主人公身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作者蒲松龄的影子:自幼聪明,文章盖世,科考失意。这位叶生也不例外,他“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简直就是蒲松龄的翻版。
叶生虽然倒霉,可是又未尝不是幸运的。幸运的就是就在他最倒霉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真正的知己——关东丁乘鹤。丁比叶生幸运得多,不但科举得中,还被分配来当了县令。知己的前提之一就是互相的理解与欣赏。丁县令虽不认识叶生,但“见其文,奇之。”于是“召与语,大悦。”不但欣赏其文章,更与其有共同语言,能聊到一块儿去,可见二人有着基本相近的“三观”,与那些因利益相牵的所谓“朋友”有着本质的不同。
丁县令既然认定了叶生作知己,便主动承担起知己的责任——真诚帮助,不计回报。他“使即宫署,受灯火”,先给叶生安排住处;又“时赐钱谷恤其家”,在经济上解决困难;并且“游扬于学使”,在考官面前帮他宣传。作为知己,丁乘鹤可谓尽心尽力,而且效果也很明显,使叶生科试“遂领冠军”。而且,丁对叶生也“期望綦切”,对其前途寄以厚望——希望其人尽其才,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不过叶生和蒲松龄一样,尽管才华出众、文章冠绝,但都是科场上的倒霉蛋。尽管他文章写得好,甚至连丁乘鹤在“闱后,索文读之”,都“击节称叹”。可是造化弄人,用蒲翁的话说就叫“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叶生乡试的结果是,“榜既放,依然铩羽”。
可以说,作为知己,丁对叶生付出了很多;而叶生作为一个穷书生,却没有什么能够回报身为县令的丁乘鹤。他能做的,只有努力读书,金榜得中,以报知己的厚望。可惜,他的这一愿望却没能实现。他觉得“愧负知己”,所以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以致于“形销骨立,痴若木偶。”不过丁却并不以为意,听说他的情形,急忙“召之来而慰之”,并且在叶生因感激而“零涕不已”时,约他等自己“考满入都,携与俱北”。
然而作为知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立考虑该是起码的要求。丁乘鹤考虑到叶生落榜后前途未卜,所以要等自己任期满后,带他北上,再为他经营。而叶生考虑的则是自己愧对知己,应该更加努力回报才对,所以他虽然“甚感佩”,却“辞而归,杜门不出”,看来是更加拼命读书去了。
然而个人的努力终究无力对抗残酷的命运,没过多久,落榜的叶生是屋漏更遭连夜雨,一下子又病倒了。出于对朋友的关心,丁乘鹤更是“遗问不绝”,而叶生却“服药百裹,殊罔所效。”而这时,丁乘鹤也碰上了倒霉事,因“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得罪了上司,要提前离任回家了。他之所以迟迟没有出发,只因为他心里还惦记着那位时乖命舛的知己——叶生,他给叶生写信:“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而重病在床的叶生却没有任何办法,只有“持书啜泣”。他告诉信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生怕误了丁的行程。结果丁仍“不忍去,徐待之。”这种完全没有考虑自己只为对方着想的知己之情,实在叫人动容。
不过丁并没有等多久,因为没过几天,“门者忽通叶生至”,而且精神头十足。叶很高兴,于是立即出发,“束装戒旦”,带领叶生回到老家。到家后,便叫自己的儿子拜叶生为老师,“夙夜与俱”。而这位丁公子,则是少年蒲松龄的又一个翻版,虽然“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惠,凡文艺三两过,辄无遗忘。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虽然与蒲相比,开蒙时的年龄大了点儿,但学习进度实在快得超常,也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天才。当然,这不但是因为他自身的智商超群,更由于叶老师的悉心教导。叶老师甚至连教材都是自编的,“以生平所拟举子业,悉录授读。”把自己的科举作品当作范文教给学生,效果居然十分明显,“闱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简直就是押题大神。由此更可以证明,叶生之所以屡试不中,根本就不是水平的原因,若不考虑科举制度本身的问题,便只有“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可以解释,如同“李广数奇”一样,属于“命不好”一类了。
这一点,叶生十分清楚,甚至比作者更加清醒,当丁乘鹤叹息“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时,他便直言:“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这段话,简直就是蒲松龄为自己屡试不中做出的最好解释。此时,叶生通过使弟子中举,达到了他“文章吐气”的目的,证明了自己文章的价值,更证明了知己丁乘鹤对自己的赏识并没有看走眼,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知己的报答,如此,他已经很知足了,或者说至少口头上很知足了,所以他才发出一通“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市哉”的感慨。
可是与先前一样,丁却不能不为他的前程考虑,他“以其久客,恐悮岁试,劝令归省。”叶生却因不愿离开知己而“惨然不乐”。似乎此时,对于叶生而言,对于知己的依恋之情早已超过了对于自身前途命运的考虑。这个叶生,真不枉了丁对他的一片真心。丁乘鹤虽然不忍强迫他回乡,却“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之后,丁公子考中进士,当了官,名正言顺地带着老师上任,并将老师送入国子监读书。结果只过了一年,叶生便成功中举。
如果故事至此结束,和一般的报恩故事又有什么两样?
当然,蒲松龄绝不会写得这么浅薄。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因丁公子到出仕河南,所以建议老师:“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叶生的虚荣心一时暴发,心中“亦喜,择吉就道”很快回到家中。
可是当他来到家门口时,却“见门户萧条”。而他的妻子一见到他,不但不来亲近,反而吓得立即“掷具骇走”。原来他哪里是什么金榜得中,“衣锦还乡”,他还乡的只是久已死去的魂魄罢了,因为早在丁乘鹤苦苦等他出发时,他就已经病死了。他死之后,留下妻儿,生活十分困难,儿子年纪又小,以至于灵柩都没法下葬,仍然停在家。从妻子口中听说真相后,叶生“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他终于魂归地府,无法再和自己的知己共享高山流水之乐了。
蒲松龄是描写知己的高手,在他心中,其实更希望的是如自己一样“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可以有机会遇到如丁乘鹤一样能够赏识自己的官贵,如此自己也愿作一个“生死相从”的知己。
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如“田横五百士”一样需要为“知己者死”的社会,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份理解,一种陪伴,一个安慰,一个在我们孤独的人生旅途中可以与之说说心里话而不觉得尴尬的人……如果真的遇到这种人,又有谁不愿意让自己的灵魂伴其左右呢?

◎本文由中财论坛会员水如空原创。

◎图片来自中财论坛会员晨光峪影计酬作品。

(0)

相关推荐

  • 叶生

    河南东部有一位叶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然而命运不太好,科举一直不得意. 刚好,关东丁乘鹤来到当地做县令,看到叶生的文章,很惊奇有人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把叶生召来和他谈话,丁乘鹤大悦 ...

  • 《叶生》清朝读书人的悲剧,生前屡屡失败,死后还要继续奋斗

    "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 ◆ ◆ ◆ 来源 | <聊斋志异> 文 | 也可自话 图片来源 | 网络 ◆ ◆ ◆ <聊斋志异>中写女性 ...

  • 聊斋志异《嘉平公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嘉平公子>原文嘉平某公子[1],风仪秀美.年十七八,入郡赴童子试.偶过许娼之门,见内有二八丽人,因目注之.女微笑点首,公子近就与语.女问:"寓居何处?"具告之 ...

  •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坎坷科举之路。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坎坷科举之路。

  • 聊斋新读|《种梨》中的卖梨人和道士,谁是小人?

    <聊斋志异>除了讲鬼怪的爱情故事,正如郭沫若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说比鬼更可怕的,永远是人. 很多故事,一读再读,总会让人有不一样的感触. ...

  • 《聊斋故事》醉鬼出魂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江南某村举行春社仪式,村民们一起举杯,先祈求土地神保佑家家平安,户户丰收,然后再互相祝酒,开怀畅饮.春社结束后,不少人喝得醉眼矇眬,互相搀扶着走回家去. 唯有衡山民一人喝得酩酊大醉, ...

  • 《聊斋故事》和尚夜逢鼠魂

    话说有一个从小剃度当了和尚的人,一天到晚吃斋念经.打坐拜佛.平日里不妄言,不酗酒,不杀生,连脚底下的蚂蚁,他也要留心躲着走,生怕踩死了它们. 他辛辛苦苦,一心一意地虔诚修行,为的是能功德圆满,早成正果 ...

  • 新聊斋:秀才书房夜读,一女进屋自称狐仙,一年后引发大灾

    新聊斋故事:狐仙与蝠仙 承聊斋之志,谱静月新篇|颂古之情义,明今世德尚 多年前,四川顺庆府的李家镇,有个叫李林的秀才,他很有学问,在顺庆是有名人士.人们都觉得他将来至少能中举人,成为老爷. 从18岁起 ...

  • 《聊斋》最短小说,只有3句话25个字,能读懂就是历史达人!

    <聊斋>最短小说只有3句话,每个字都认识,却不知作者在说啥! 1/蒲松龄的鬼狐情结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简称<聊斋>,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 ...

  • 聊斋析读之卷九04澂俗

    原文:澂人多化物类,出院求食.有客寓旅邸,时见群鼠入米盎,驱之即遁.客伺其入,骤覆之,瓢水灌注其中,顷之尽毙.主人全家暴卒,惟一子在.讼官,官原而宥之. 白话解析: 澄是哪里,据考是广东澄海,话说这个 ...

  • 聊斋:男子夜读,俩美女出一对联,提出一个无理要求

    聊斋里有个姓焦的男子,和妻子成亲十几年了,膝下还没个一男半女,让焦夫人感到压力山大.为了不让丈夫断后,焦夫人就张罗着为丈夫纳妾. 可焦公子对纳妾丝毫不上心,甚至还反过来安慰夫人说: 焦家有祖训,男子四 ...

  • 爱读《聊斋》之卷一 第八篇《咬鬼》阅读分享

    <聊斋志异>一共494篇鬼狐故事,蒲松龄所写原著多用文言,词句晦涩,生僻字词汇集,今人阅读难度颇大.而一旦读懂,则回味无穷.现今白话译文版本虽多,却难觅全本故事集. 如今,予不才,试译文, ...

  • 赵敏俐:初读《聊斋》二三事

    关于<袁世硕文集>的学术方面,因为我不做元明清这一段的研究,不敢从专家角度来谈我的意见,只能是谈一点感想. 我印象最深的是袁先生<聊斋志异>的研究.没上大学之前,在农村没有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