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里的故事】宋太祖敕建柏林寺
宋太祖敕建柏林寺
今天尘污钟家庄接单办事处山门村的村北有一座古刹,名为柏林寺。这座宏伟的殿堂始建于何时,现无碑记文字记载,但是民间却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率兵驻扎山门村,敕建柏林寺的故事。
话说公元960年正月,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定都开封,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宋朝。仅仅相隔一百余日,也就是建龙元年四月,原后周重臣昭义节度使李筠便起兵反宋。李筠这个人讲究忠学信义,大节不亏,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却拘泥于一己同后周郭氏之间的君臣知遇之恩而拒不归宋。他派人杀死宋朝泽州刺使张福,占据了泽州城,继续割据战争,加深祸乱。宋太祖是一位气吞寰宇、矢志一统天下的君王,他及时派遣大将石守信和慕荣延钊两路出兵夹击李筠,慕荣延钊北出长平,首战打败李筠的军队,斩获三千余人。紧接着,宋太祖御驾亲征,同石守信等会师,在泽州以南打败李筠的三万主力部队,李筠被迫北还坚守泽州。宋军从僚山太行山径出九里谷(今洞头村至山门村的一道山谷),在山门一线扎营驻军。
原来,山门地处群山之麓,后有中原沃野,俯瞰泽州盆地,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特别是漫山生长着挺拔高耸的苍柏,可以隐藏千军万马,是理想的军队前进基地。宋太祖于此亲自督战,石守信猛攻泽州城池,不料李筠困兽犹斗,令军士死守,加之泽州城有东西两河环绕,宋兵攻城多日损兵折将战事无进展。
此刻赵匡胤坐立不安,原因是淮南节度使、原后周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等地方割据势力都在觊觎大宋政权,因此泽州一战必须速战速决,以避免战事持久而腹背受敌。
一日,皎月当空,星辉如水,在这静谧的夜晚,太祖却毫无睡意,身披黄袍便和随从走出营帐。漫步中他看夜色中松柏如时刻待命出击的战士,柏林深处掩映着一小山村——山门村。山门村此时并未沉寂,而是炉火通明,钢铁敲击声夹杂着男女招呼声隐隐传来,太祖一行循声径直前往探望。近看有村民百姓忙成一片,青壮劳力在炉火边有的拉风箱,有的轮铁锤,在修复打造宋军使用的作战兵器。妇女们则围绕受伤兵士浆洗血衣,熬制汤药。太祖深为山门百姓明大义、出大力而感动,久久驻足不移。叹曰:“得此民众,何愁天下不能一统!”
太祖正发感叹,只见三位村中绅士匆匆赶来,他们个个步履矫健,精神抖擞,老者银须童颜,壮者虎背熊腰,青年人则是英姿勃发,经太祖发问,乡绅回话,原来他们是来自山门村三大姓的金、柴、焦的掌门人。如今他们既是村中忠义会的会首,也是村大社的社首,主宰着村内大小事物。寒暄中,太祖了解到三姓人皆因战乱来自他乡,且痛惜兵荒马乱中的山河破碎,无不怀念太平盛世里的安居乐业。先前山门子弟曾为后周军队打造兵器而挖磙产炭,做出过贡献,如今又对太祖统一中国的大业寄托着美好的期望。
太祖在历史上是一位有顾瞻千里的博大胸襟,大智大勇的非凡气度,而又处处以民生为本、虚怀若谷的帝王,他谦恭地向三门会首问道:“大军深入太行,不明本郡机关,还望各位乡贤赐教。”
三位会首纷纷建言献策,有的说,城中兵士,多乡间子弟,从戎本为一方平安,九域祥和,若得知大军为四海合一而来,必能弃暗投明,归附大宋。有的说,城中三大城门守门的军士多有我们三门姓氏的亲朋挚友,如有善言沟通,或即可里应外合,兵不刃血拿下城池。
太祖闻之大喜,曰:“此番破城,依君言,赖君力,为功乃头功也。”遂示随从置备千金,交三门会首行事。
越二日,三门会首密觐太祖云云。当夜,石守信传令精兵三千,于子夜分别潜在泽州东、南和西三面城门下,只待吊桥放下,城门洞开,便直扑府衙,生擒李筠。
是夜,果然如三门会首的计划安排,宋兵见吊桥徐徐放下,即趁星月拍马入城,瞬时间杀声震天,有反抗者虽拼死护主,无奈大势已去,敌酋李筠只能赴火自焚而亡。
得胜之日,太祖召见山门金、柴、焦三姓掌门,礼请他们出山做官,执掌泽州。三门异口同声说:我们乃山野之民,祖耕稼穑以为业,非做官为吏之才也。
太祖见大家坚辞,也不勉强。又说:“山门之地松柏长青,独无名刹,尔等可建寺塑像,以永保佑一方平安耳,寺名即可为柏林寺。”言毕执笔舔墨写下“柏林寺”三个遒劲大字,并再赐楹联一副:“柏生俊木,精兵十万出九里;林聚奇才,护国一方赖三门。”
数日后,太祖领军自山门村前凯旋回军,但见雄兵列山门,苍柏掩旌旗,太祖手书“柏林寺”已做成金匾,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太祖自山门回军后,随即率石守信南征平叛,发起扬州战役,逐步完成了大唐以来国家分裂数十年后的又一次大统一,这是后话了。但是山门村因三门会首有功而太祖敕建的柏林寺很快落成,成为香火鼎盛一时的名刹。柏林寺至今仍屹立在山门村村北,大庙名字还是叫柏林寺,千年未改。
选自《山门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