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辉3000亿“豪赌”,林中“山路十八弯”

表面上风光,内子里忧伤。旭辉控股集团(0884.HK)董事局主席林中口里不说,其实就是这样。

2017年,人们提起林中,想到的永远是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形象。“高层收入过亿、中高层收入千万、中层洋房豪车、基层车房齐备”,他喊出了地产圈儿,甚至整个职场圈儿,最土豪的招聘口号。

什么“恒碧荣万”,遑论“互联网大厂”,比得过旭辉吗?这样的豪情,只有碧桂园(2007.HK)的杨国强、融创中国(1918.HK)的孙宏斌、世茂集团(0813.HK)的许荣茂等大佬曾有过。

不过口号越响,压力越大。让旭辉的大船上突然登上数不清的亿万富翁,如何才能避免沉船?就好像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董事长马明哲只会说“我只是个打工的”:先得想好怎么赚到钱,再去规划如何分钱。

至于林中,说他不会赚钱肯定不对。在1994年就能断定“不捂盘、高周转、高去化”战略,是做大“盘子”的不二法门,“高杠杆+高周转”运转近30年,如今成为TOP20的房企,怎么可能不会赚钱呢?

可是现在再去问他该怎么赚钱、赚更多的钱,这就是个难题了。“高杠杆+高周转”的游戏玩不下去了,攥在手里的筹码越来越少,如何兑现40%的年复合增长率、3000亿元的规模,以及百亿净利润的承诺?

起落都赚钱

谈到企业的经营理念,小米集团(01810.HK)创始人雷军给各行业开了个坏头。

“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看到小米的成功,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四处乱跑。总怕慢了一步,没有赶上第一波风口。想想花高价招聘兽医、经理、饲养员的郁亮,整天惦着跑去种田的杨国强,以及已经全国到处盖医院的孙宏斌,都是追风宝宝。

何不换个思路:让猪自己飞起来,岂不美哉?任尔东南西北风,飞起来的总是我。这方面,林中还是觉醒得早。

2000年将总部设定在上海,旭辉赶上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段。公开数据显示,2002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1.35%的复合增长率改进,1.89亿人成为城镇人口。

这么多城镇人口,需要很多房子。为此,林中开始放大杠杆力度,2012年在头部房企融资成本维持8%水平时,将旭辉融资成本提升至10%以上,用这些钱买来的地块亦逐渐增加。

当时,林中重点关注一二线城市占比。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旭辉新增土地储备252万平方米,其中一二线城市占比分别达到36%与64%。

同时,林中定下“8611”的高周转计划——拿地后8个月开盘、首次开盘去化率60%、11个月实现资金快速回笼周转。还记得碧桂园的“456”,万科的“5986”吗?大家都是一个套路。

“每块(投得)土地在8个月至一年内能预售,一旦超过14个月就不会考虑,纯利能做到12%至15%。”谈到速度,林中非常自信。

林中如此“高举高打”的方略,让旭辉迅速成长起来,合同销售额从2012年的不到100亿元,快速增长至2017年的10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1.24%,如此成绩排进房企Top20没有任何问题。

那是地产行业的增量时代,是所谓的“风口时代”,周转越快的企业成长越快。林中赶上了时运,必然会飞起来的。不过在2018年,一切有了改变。

为降低行业潜在风险,“去杠杆”、“提升偿债能力”、“坚持房住不炒”成为楼市主旋律。“高杠杆+高周转”不再是万试万灵的解药,市场进入逆周期。

可是无论如何“逆”,影响都是“从低向高”传递。重仓三四线,以及低级市场的房企压力日渐增长;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让火短期内烧不到一二线城市。在这座避风港里,林中甚至没有听到太多的雷声。

根据公开数据,2020年典型房企在一二线城市拿地占比为50%,三四线城市以及低级市场分享剩下的50%。比较尴尬的是,三四线城市招拍挂未成交地块记录为3515条,同比增长52%。

逆风时段,大家为抢一二线城市资源杀红了眼,可是林中根本不着急,毕竟这里一直是他的主场。“大城的风景,在小镇看不到的。”这一点,林中的认知比别人更深刻。

找什么风口?自己飞得起来比什么都强。

左右为难

飞起来固然好,至少不用为眼前的形势发愁,可是下一步该怎么走还是要林中自己盘算,毕竟让旭辉在半空中飘着,总不是最好的结果。

2020年中期,即使面对所有“高杠杆+高周转”房企闻风丧胆的“三条红线”,旭辉的表现也足够理想,仅以74%的结果,踩中“剔除预收款资产负债率”的一条红线(净负债率63.2%,现金短债比2.4)。

让旭辉抹平这点瑕疵,根本不算什么难事。加速部分项目交付,落实回款后就补上了这点缺口。林中是个保守的人,正常推进的项目,都要求尽快完成回款。公司财报显示,2019年旭辉的回款率维持在92%,到2020年上半年回款率更是达到95%。

“新政出台对旭辉影响较小。”从林中的表态可以看出,现在的旭辉根本不差钱。趁着有钱的时候,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过林中不一定敢这么想。

如果继续加码一二线城市,需要考虑成本压力,毕竟准备到此避险的房企远非旭辉一家。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在巨大的竞争压力驱使下,2020年旭辉平均拿地成本已从2019年的4898元/平方米提升至7612元/平方米,增幅达到56.5%,2021年成本压力只会更大。

买地之外,土储转化同样压力不小。结合近些年财报数据,旭辉的可售货值正在不断下滑:2018年中期还有6500亿元的资源,到2019年已经下降至2050亿元。虽然2020年中期“补仓”至2800亿元,但恐怕也是难匹配未来增长的规模。

林中有钱不假,可是要花的钱还有很多。他是“买100块地,看10000块地”的精明人,当然知道此刻狂飙突进,风险实在太高。

可是就这么退下来,枉顾大好的领先优势,那些冲着旭辉“最土豪广告”而来的中高层肯定不同意,那些看中旭辉“第二个五年计划”义无反顾跟投的资本势力肯定也不同意。

早在2017年,林中就喊出了到2021年实现“百亿利润、三千亿规模、千亿市值”的发展计划。以当时不到50亿元的净利润与刚破千亿的规模,林中的目标是要“再造旭辉”。

站在这样的高台上急流勇退,置尊严于何地?如此情势之下,林中哪有条件谈“退”?综合净利润与合同销售额两项数据,旭辉2017-2019年的复合增速分别为15.47%与30.47%。延续当前复合增长率,2021年旭辉还是有可能摸到实现合同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但净利润能否破百,还得狠下功夫提升旭辉日渐下滑的盈利能力。

况且从增速上看,这些年旭辉的增速不断减缓。能够达到15.47%与30.47%,还要感谢2017-2019年旭辉的快速成长。2021年当疫情的影响,叠加不断增加的监管压力,林中能再挤出一个千亿级的旭辉吗?

要进,风险颇高;想退,没有余地,这就是现在的旭辉。

不能退

好在对旭辉而言,当前的形势还算宽松。

对公司所在的竞争环境,在2020年8月举行的博鳌·21实际房地产论坛年会上,林中有过非常明确的表述:

“因为大家速度差不多,有些距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赶超)。如果增速都一样,距离就是永恒的。”在林中看来,或许现在旭辉不够快,可是竞争对手妄图超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某种意义上,他的观点不无道理。在新冠疫情与监管部门调控因城施策的共同作用下,202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9.9%下降至7.0%。为火烫的地产行业降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整个行业已经告别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对所有房企而言都是如此。

既然冒险已经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赔上老命,大家都会多几分小心;既然活下去最重要,就不要太激进,做好存量市场展开持久战准备才是正途。

“那些要成为黑马的企业,难度和挑战一定比上一个20年更大。”林中表示。

年初,林中的布局确实力求稳健。在2019年业绩沟通会上,他明确表示压缩回款与销售在公司内部考核比重,将利润权重提升至70%,补齐“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缺失的关键板块。

一直以来,“高杠杆+高周转”都被视为旭辉得以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成为规模2310亿元的头部房企,正是林中“用利润换规模”的结果。如今规模已成,手里还持有众多增值潜力颇高的土地资源,是时候换个思路寻求发展了。

“求稳”的思路很符合林中的性格,可根据克尔瑞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末全口径千亿房企数量,从2019年的9家快速增长至43家;TOP100房企业绩增速在第三季度突破25%,就在林中决定“求稳”的时候增速达到30.7%的高位。

成规模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举措越来越激进,速度越来越快。没有谁还敢肯定,旭辉继续“求稳”不会被对手超越。

好在林中还算敏感,感觉风向不对,迅速回到老路上:以50603元/平方米的“地王价”在厦门斩获土地;继续增加土储,到2020年中期达到5270万平方米历史高位。又是高价拿地,又是加强储备,一切又回到了曾经的模样。

或许对旭辉而言,所谓的“求稳”,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继续奔跑,仅此而已。

结语

目前为止,地产行业起起落落已有多年。行情三起三落,格局不断调整,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改变。对房企而言,它们能做的选择并不多:规模小的,押上身家性命,孤注一掷赌一把;成规模的,把全部的积累放到赌桌上,能赌几把就赌几把。

如此看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在地产圈所有人只能向前,没得选择。至于林中需要面对的两条路,结果已经注定了——向前冲或许还有活下去的机会,求退只能被淘汰。

☞ 林中的囚徒困境该如何化解

  • 欢迎在留言区评论。我们会在每周留言点赞前三名(统计周期为7天)的评论中选出1位网友,送出德鲁克管理书籍套装一套。

  • 原创文章转载、进群,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值班编辑”

(0)

相关推荐